一、 機構沿革,(一)歷史沿革,(二)建制沿革,二、機構職責,三、機構設定,(一)內設機構:,(二)直屬單位:,(三)地方氣象機構:,(四)縣(市、區)氣象局:,(五)其他獨立設定的氣象機構:,四、氣象業務,(一)大氣探測,(二)天氣預報,(三)防雷減災管理,五、氣象服務,
一、 機構沿革
(一)歷史沿革
廣東省韶關市氣象局始建於1950年9月1日,創建時稱為“粵北軍區曲江氣象站”,站址位於原曲江縣(今韶關市湞江區東河壩福音村山頂),地理位置:北緯24度55分、東經113度07分,區站號為59082、海拔高度86.6米,觀測場9×6平方米。1953年8月,粵北軍區曲江氣象站遷往韶關市郊區大塘公路北大炮山頂,海拔高度82米,地理位置:北緯24度48分、東經113度36分,觀測場面積16×16平方米。1954年1月1日,“粵北軍區曲江氣象站”更名為“廣東省曲江氣象站”。1956年1月,“廣東省曲江氣象站”更名為“廣東省韶關氣象站”。1957年5月,“廣東省韶關氣象站”改稱為“廣東韶關中心氣象站”。1957年9月,氣象站遷至韶關市西河五祖路,面積為9740平方米,地理位置:北緯24度48分、東經113度35分,海拔高度69.3米。 1958年10月,成立韶關專員公署氣象台。1968年6月,韶關專區氣象台與韶關水文站合併為韶關專區氣象水文服務站,1970年與水文站分開,恢復韶關專區氣象台。1973年9月,成立韶關地區氣象局,實行局台合一。1983年11月,韶關地區氣象局改稱韶關氣象處。1985年9月,韶關氣象處改稱韶關氣象局。1992年4月,廣東省韶關氣象局改名為廣東省韶關市氣象局。
(二)建制沿革
粵北軍區曲江氣象站自1950年9月建立後至1953年12月,行政管理隸屬北江軍分區機要科(後轉參謀科),業務工作由中南軍區氣象管理處管理。1954年1月11日,粵北軍區曲江氣象站轉歸地方政府建制,實行業務部門與地方政府雙重領導、以業務部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歸屬廣東省人民委員會氣象科管理,行政隸屬於韶關專員公署農林水辦公室。1958年8月,調整為當地政府與業務部門雙重領導,以地方政府為主的管理體制。1962年8月,歸廣東省氣象局直接領導。1969年1月,下放當地革命委員會領導。1970年9月,改為軍隊與地方雙重領導,以部隊領導為主。
1973年11月,轉為當地革命委員會與省氣象局雙重領導,以地方革命委員會領導為主的領導體制。1980年4月,實行省氣象局與當地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省氣象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這種管理體制一直保持至今。
二、機構職責
(一)制定地方氣象事業發展規劃、計畫,並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事業發展規劃、計畫及氣象業務建設的組織實施;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重要氣象設施建設項目的審查;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活動進行指導、監督和行業管理。
(二)組織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氣象探測資料的匯總、分發;依法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氣象標準化工作。
(三)負責韶關市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日常工作,承擔市三防指揮部應急委、減災委,市安委會、規委會等部門賦予氣象部門的工作任務。
(四)在本行政區域內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工作,及時提出氣象災害防禦措施,並對重大氣象災害做出評估,為本級人民政府組織防禦氣象災害提供決策依據;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氣象公共服務工作,負責氣象公共服務行業自律和氣象服務市場活動的監督管理,組織服務效益和滿意度評估;管理本行政區域內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以及農業氣象預報、城市環境氣象預報、火險氣象等級預報等各類專業專項氣象預報的發布。
(五)健全防災減災體制,組織制訂和實施本行政區域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組織本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防禦應急管理工作;承擔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的管理工作;組織突發公共事件氣象保障應急服務。
(六)制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方案,並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管理、指導和組織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組織管理雷電災害防禦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對可能遭受襲擊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它設施安裝的雷電災害防護裝置的檢測工作;組織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承擔雷電防護重點區域安全生產、公共場所氣象災害防禦設施建設和防禦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管監察。
(七)規劃氣象資源開發利用,負責向本級人民政府和同級有關部門提出利用、保護氣象資源和推廣套用氣候資源區劃等成果的建議;組織管理本行政區域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組織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組織對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
(八)組織開展氣象法制宣傳教育,負責監督有關氣象法規的實施,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有關規定的行為依法進行處罰,承擔有關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
(九)統一領導和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氣象部門的發展改革與財務、機構編制、人事勞動、科研和培訓以及業務建設等工作;會同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對所轄氣象機構實施以部門為主的雙重管理;建立並完善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保障體系,完善雙重財務管理體制為基礎的綜合預算管理;會同地方黨委和政府做好當地氣象部門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
(十)承擔廣東省氣象局和韶關市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三、機構設定
廣東省韶關市氣象局機構規格為正處級,其國家氣象系統機構設定如下:
(一)內設機構:
氣象災害防禦管理辦公室(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辦公室(監察審計科)、站網管理科、預報科、發展改革與財務科、人力資源科、政策法規科。
(二)直屬單位:
韶關市生態氣象中心(韶關市環境氣象中心)、韶關市氣象公共服務中心、韶關市防雷設施檢測所、韶關市氣象局機關服務中心。
(三)地方氣象機構:
韶關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韶關市防雷減災管理中心(韶關市專業氣象預報服務中心、韶關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
(四)縣(市、區)氣象局:
曲江區氣象局、樂昌市氣象局、南雄市氣象局、始興縣氣象局、仁化縣氣象局、翁源縣氣象局、新豐縣氣象局、乳源瑤族自治縣氣象局。
(五)其他獨立設定的氣象機構:
韶關天氣雷達站。
四、氣象業務
(一)大氣探測
地面觀測:韶關氣象站為一級基本地面天氣觀測站,區站號59082,從1950年9月1日開始觀測。1954年1月1日,執行中央氣象局頒發的《氣象觀測暫行規範(地面部分)》,每天進行01時、07時、13時、19時四次定時觀測。1960年8月1日起,每天進行02時、08時、14時、20時四次定時觀測。觀測要素為雲量、雲狀、氣溫、氣壓、溫度、地溫、日照、蒸發量、風向、風速、能見度、天氣現象、降水量。發報任務有繪圖報、補繪報、航危報等。製作氣表—1、氣表—21、氣表—33等。1991年4月1日,韶關市局的地面觀測站搬遷到曲江站,區站號和觀測任務不變,曲江縣氣象站區站號59085停用。2001年韶關市局開始建設中尺度區域自動站。至2015年,韶關市轄區設有國家地面觀測站8個(其中國家基準氣象站1個、國家基本氣象站2個,國家一般氣象站5個),農業氣象觀測站2個,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1部,雷電觀測站4個,風廓線雷達1部,土壤濕度觀測站4個,區域氣象觀測站179個。已初步建立了覆蓋全市區域的綜合氣象觀測網,基本滿足對突發性災害天氣的監測。
天氣雷達探測:韶關雷達站建於1973年6月,時稱“廣東六O四站”,雷達型號為711測雨雷達,任務是探測降水、描繪回波圖、拍攝回波照片。1985年9月測雨雷達升級為713型雷達。1988年2月25日起,雷達站向全市縣站發布4次短時天氣預報。1993年2月,雷達站安裝數字圖像處理系統和擴頻圖像傳輸系統。1994年4月開始,雷達站在汛期(2月15日—9月30日)每天固定在8:20、16:20、21:00三次向各台站發布回波信息,並將雷達圖像傳至預報科。2002年8月CINRAD/SA都卜勒雷達建成,探測半徑達到460公里,每天24小時連續觀測,每6分鐘自動生成回波強度、回波位置,回波移向和移速、高空不同高度風向和風速、大氣水汽含量等幾十種信息資料。雷達產品通過光纖寬頻網路傳輸,各級氣象台站可通過內部網路獲得實時雷達探測資料。
生態氣象觀測:南嶺生態氣象中心位於南嶺山脈南麓的韶關市仁化縣(丹霞山景區北門),該項目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的需求,通過對大氣、水、土壤、氣候及生物狀況等進行同步、長期的監測,為開展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影響評估、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等提供基礎數據和信息支持。南嶺生態氣象中心包括生態氣象觀測區、溫室氣體觀測站、農業氣象試驗站、暴雨致災試驗基地、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示範點、丹霞山旅遊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綜合生態氣象業務平台等7大功能區域,預計2016年可投入業務試運行。
(二)天氣預報
1958年,韶關各氣象台、站開展天氣預報業務,最初只製作單一的短期天氣預報。經過近60年的發展,現在的預報業務有長、中、短期、短時(臨近)及各種專題天氣預報。
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縣級氣象部門沒有專職的預報人員,只作補充訂正預報。市氣象台的天氣預報通過人工填繪天氣圖,結合本地實況和民眾看天經驗來製作。1974年起,全市開展“圖、資、群”相結合預報技術改革。20世紀80年代初,韶關開展的預報項目有:一般天氣24小時和48小時預報、低溫霜凍、春播低溫陰雨、暴雨、寒露風等。1985年增加強對流天氣預報業務,並逐步發展到以適用數值天氣預報產品為核心的預報方法。1989年10月,增加森林火險天氣預報。9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計算機技術普及、氣象通信條件改善、探測手段增加、MICAPS(人機互動系統)業務化,使數值預報產品、雲圖產品、雷達產品、天氣實況、大氣環流形勢等資料的獲取、處理、分析變得便捷,以數值預報產品為基礎,綜合運用和分析各種預報指標、實況資料的預報方法得到發展,預報產品更加多樣化和人性化。截至2008年,預報產品主要有短時(臨近)預報、短期預報、候報、周報、旬報、月報、年報、各種生活指數預報、各種專項專題預報等。2013年1月1日,正式開展精細化數字格線天氣預報業務,實現了預報業務製作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三)防雷減災管理
1999年6月,韶關市氣象局加入市勞動生產安全委員會,1999年6月17日,成立韶關市防雷減災辦公室,防雷設施設計審核、防雷工程竣工驗收、防雷設施檢測逐步進入法制化管理。2003年10月,防雷行政許可業務進入市政府行政服務中心視窗辦理,進一步規範防雷設施設計、審核、工程竣工驗收的報建審批程式。2005年6月,防雷減災辦公室依據《韶關市防禦雷電災害管理規定》,履行規劃雷電監測網、建設預警系統、編制雷電災害防禦規劃、建立防雷減災管理體系等職能。防雷減災管理辦公室每年利用電視、網站、電台、報刊等媒體,以及通過“3.23”世界氣象日等活動宣傳普及雷電災害防禦知識。
五、氣象服務
1982年以前,氣象服務以農業為主,主要提供水稻、菸草、甘蔗、果樹等作物的農業災害性天氣預報服務。1982年之後,專業服務從單一的農業服務向為多種經濟服務轉變。目前,主要以中短期和短時天氣預報、警報、情報資料、天氣展望、氣候預測評估、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城鄉生態環境、大氣灰霾監測預警、氣象次生災害、雷電預警、旅遊天氣、氣象指數、交通天氣、農業氣象、地質災害、環境氣象等為主要內容,以廣播、電視、報紙、12121應急氣象電話、手機簡訊、客戶端、網站、微博、微信、電子顯示屏等方式開展公共氣象服務。氣象服務已覆蓋農業、工礦、城建、交通運輸、海洋開發、水利電力、環境保護、郵電、房地產、商業財貿、旅遊、衛生、金融、保險、廣播、電視以及文化體育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