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廣東國民大學(廣東國民大學)

私立廣東國民大學

廣東國民大學一般指本詞條

私立廣東國民大學創辦於1925年9月,校長陳其瑗,校址初設在東山。校舍是租用廟前西街十七號鐘家的樓房。後在多寶路荔灣橋西原時敏學校校址建築新校舍。校務發展迅速,學生日增,再在惠福西路增設分教處。

1951年,建國後教育部決定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合併,國民大學按學系分別併入華師中大,結束了她27年的光輝歷程,也給當年踴躍捐資辦學的海外僑胞平添了一件難以彌補的憾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私立廣東國民大學
  • 英文名:Private National University in Guangdong
  • 簡稱:廣東民大
  • 創辦時間:1925年9月
  •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省
  • 類別:私立大學
  • 學校類型:綜合
  • 主要院系:文學院、法學院、工學院、商學院
  • 知名校友莫鏗
歷史沿革,開辦初期,抗戰時期,復校並撤,相關人物,校長及校董,科系設定,學生成績,校址遺蹟,民大校歌,學校繼承,民大拆遷,

歷史沿革

開辦初期

  • 1925年9月,在廣州東山建立廣東國民大學,分別組織大學、中學及專科等三部門。設有中文系、政治學系、經濟學系及商學系,共有本科學生一百三十六人。另設英文專修科,學生二十二人,附屬高中部,學生九十一人。後在多寶路荔灣橋西原時敏學校校址建築新校舍、再在惠福西路增設分教處。
  • 1926年,增設法律系。將英文專修科併入高中部,再增設國中部。
  • 1928年,增設文學院、法學院、商學院。
  • 1929年,北平的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承認該校學歷。
  • 1930年,增設工學院。
  • 1930年,吳鼎新接任校長,增設教育學系。
  • 1930年6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對學校立案註冊。同時被委託辦理會計職業訓練班和警監職業訓練班。
  • 1932年,商學院停辦。

抗戰時期

  •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於日軍,學校遷開平縣,並在香港設分教處,中學部則遷校於台山縣。也有記載學校部分遷入香港。
  • 1943年,吳校長輾轉全省及江西籌款百萬元,計畫以韶郊武奎岡為築校地址,後向北江公司租沖瑤山建設學校。
  • 1944年,曲江告急,再遷至羅定太平圩,後又遷羅定縣泗綸(9月被毀)、上瀧、簕小(羅定鬱林交界)等鄉。與其他各校及新成立的省立工業專門學校一起上課。共享受國府教育津貼逾350萬元。10月,轉徙茂名,借縣師縣中兩校授課,主客彌合。
  • 1945年春,再遷至陽春縣春灣鎮。教授黃軼球、祁士恭和吳魯歡等,則率員生東遷和平縣龍川。後開平部遷往張橋鄉。

復校並撤

  • 1945年,日軍投降,9月29日復校荔灣多寶路荔灣橋西。校長仍為吳鼎新,教務長為張景耀,訓導長為李伯賢、總務長為盧頌芳。學校第一校舍被警官學校占據,第二校舍被市立師範占據。均逐步收回。
  • 1948年,學校規模已僅次於中山大學,超過私立嶺南大學私立廣州大學等等省內高校,其中法科學生占全省40%,文科規模與中大齊平,工科則弱於中大。畢業生全校計4800餘。
  • 1951年,與私立廣州大學、文化大學、廣州法學院合併成華南聯合大學。經過一個多月的籌辦後,三月十九日,在仰忠街大禮堂舉行開學儀式。至此,廣東國民大學不復存在。

相關人物

校長及校董

校長列表:
歷任民大校長
上任卸任
陳其瑗
1925年9月,創校
1926年冬,被逼離校
吳鼎新
1928年,廣東省教育廳長
1951年,撤銷學校
(註:陳離校後,校董將校長改為委員會制,共7人,張景耀為委員長。抗戰期間,張景耀跟隨開平部。1928年,恢復校長制,吳鼎新自美國回國接任,張為副。)
校董:
  • 孫哲山- 第一屆 - 孫中山之子。
  • 陳濟棠- 第二屆 - 廣東軍閥,南天王。

科系設定

  • 文學院,院長:黃軼球。中文系共畢業363人,教育學系共畢業226人,新聞學系共畢業72人,英國語言文學系至1949年時尚未有畢業生。
  • 法學院,院長:陳炎興。法律學系共畢業1,010人,政治學系共畢業584人,經濟學系共畢業694人,政治經濟學系(1934年停辦)共畢業405人。
  • 工學院,院長:盧頌芳。土木工程系共畢業372人,機械工程系與電機工程系至解放時均尚未有畢業生。
  • 商學院(1932年停辦)。普通商業系共畢業14人,會計系共畢業145人。

學生成績

文、法、工、商四個學院的11個學系中,以中國文學、教育、政治、法律、經濟、會計及土木工程7個學系成績最好,有其特色。
1943年舉行全國專科以上學校畢業學生學業畢業論文競試,參加者公私立大學及獨立學院全國凡98所,分八類學院而取錄;文學院第一名之黃維、工學院第一名之葉銳雄,均是民大學子。在全國8人中占其二。與公立政治大學、公立四川大學齊平。 在抗戰後期和中共建政後,畢業生從事教師、法官、稅務、土建、路橋、水利人才享譽南方。

校址遺蹟

校址今在惠福西路145號和多寶路39號。多寶路39號的四層樓當年為第一校舍的“美洲華僑紀念堂”,現為廣東省水文局辦公用地,系荔灣區文物普查遺址列表。惠福西路則未列為保護建築,被垃圾堆滿。

民大校歌

佚名 詞曲
泱泱珠海 芸芸市
地靈人傑 名實至
紅荔灣頭 第光村
村前廣辟 大學門
為學遜志 時務敏
教學相長 齊發奮
同人慘澹 幾經營
戊辰歲聿 觀闕成
擴張分院 臨惠福
增設理工 宏教育
改良文化 商政經
新舊法律 貳修明
吾黨勉乎 哉庶無
負山川 鐘毓之靈

學校繼承

以下學校繼承自國民大學

民大拆遷

2012年1月31日的穗房延拆字[2012]3號拆遷公告,廣東國民大學第二校舍舊址即惠福西路145號被列入拆遷名單中,拆遷期限為2013年1月7日。舊時校友,包括96歲的莫鏗專程從美國返省組織梅治平等10餘名尚在世者與政府溝通,得到積極回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