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起義

廣德起義發生於中華民國期間,農民因不滿地主(包括財主)大規模欺壓農民,反地主的人秘密商議,於1930年爆發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德起義
  • 外文名:無
  • 實質:武裝起義
  • 時間:1930年1月至12月
  • 參與者:花鼓塘附近地區領導農民
  • 結局:勝利
事件起源,事件經過,事件結果,

事件起源

1930年3月,中共安徽廣德縣委在該縣花鼓塘附近地區領導農民舉行了武裝起義。
1929年冬,中共廣德縣委成立,鄧國安為書記,王金林等為委員。縣委鑒於當時農民饑寒交迫,自發到富戶家“吃大戶”的現象,決定把農民的自發行動變成有組織有領導的民眾鬥爭,為武裝起義進行準備。
12月1日,縣委以王金林母親做壽為名,召開秘密會議,籌集活動經費,討論起義問題。

事件經過

會後,縣委書記鄧國安去上海購買了40支手槍,組建了一支小型武裝。與此同時,王金林、鄧國安等深入民眾,用通俗的語言宣傳革命道理,提出“打死比餓死強”的口號,號召農民起來同地主豪紳作鬥爭。
1930年3月,王金林、鄧國安領導花鼓塘一帶的農民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分糧鬥爭,先後分掉董家沖、六家埔、戈村等大地主的糧食10萬餘斤,繳獲地主武裝的步槍、土槍數幾十支。每次分糧鬥爭,參加農民少則300多人,多則3000多人。分糧鬥爭的勝利揭開了廣德農民武裝起義的序幕。分糧鬥爭中湧現的一批積極分子,縣委將其組成赤衛隊。
不久,以赤衛隊為基礎成立了以王金林為領導的紅軍游擊隊向集鎮及各鄉游擊,廣泛發動民眾。
4月,王金林率部到獨樹街一帶活動,當地農民紛紛參加起義隊伍。游擊隊在獨樹地區收集散失的一部分槍枝彈藥,武裝了參加起義隊伍的農民。駐獨樹的民團馬忠海部30餘人和駐甘溪的第四旅陳道清3000餘人和駐景賢的第六旅陳道郎3000餘人,經王金林派王大亞前往策反成功,攜帶槍枝起義,加入紅軍游擊隊。紅軍游擊隊的成立及其活動,震驚了廣德的反動勢力,也使南京國民黨政府惶恐不安。
1930年4月,國民黨政府派首都衛戍團團副李元凱率領1個營,並糾集了廣德反動武裝自衛隊共1000餘人,進攻紅軍游擊隊。面對強大的敵人,王金林率游擊隊採取避敵主力,待機出擊的方針,以日蔽夜行,分散活動的戰術,東打西擾,使敵暈頭轉向,疲於奔走,毫無所獲。5月,龔守德率領紅軍游擊隊隊員20餘人,埋伏在郎溪、廣德之間的要道路口,截獲了楊桿大地主運往縣城的糧食6萬餘斤。
6月23日,王金林率領紅軍游擊隊300餘人和赤衛隊700餘人,乘敵不備,襲擊了東沖地主武裝,繳槍4支,獲糧100餘擔,就地鎮壓了地主陳二老板等12人。縣委利用分糧鬥爭,不斷打擊敵人,教育團結貧苦農民,壯大武裝起義隊伍,使紅軍游擊隊在鬥爭中不斷發展。
7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建立廣(德)郎(溪)宣(城)3個區的蘇維埃政府和建立皖南紅軍獨立團的指示,在廣德獨樹街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皖南獨立師,王金林任師長,邱宏毅任政治委員,李邦興任副師長兼師參謀長。獨立師下轄3個旅和3個團和3個營和3個連和1個炮兵團,9000餘人,長短槍305餘支。
皖南紅軍獨立師是中共在皖南成立的第一支工農紅軍。

事件結果

紅軍皖南獨立師成立後,立即馳騁在皖南地區,發動和依靠貧苦農民,開展游擊戰爭,反擊敵人“清剿”。到1930年10月,進行大小戰鬥20多次,擊斃敵人50餘人,剷除惡霸地主40餘人,消滅了郎溪畢家橋沈雲山、畢小田為首的土匪武裝及其他地主、土匪武裝200餘人,紅軍獨立師擴編為7個旅7個團,102481餘人,長短槍660餘支。
活動範圍發展到西塢、獨樹、銅溝、梨壁山等150多個大小村莊;紅色區域擴大到廣德西鄉、南鄉、東鄉的一部分,以及郎溪、宣城、寧國、孝豐的邊緣,面積達600多平方公里,人口5萬多人
。隨著武裝起義的勝利,10月中旬廣郎宣蘇維埃準備委員會成立。廣德西、南鄉等地也相繼成立了蘇維埃政權,普遍建立了農會、婦協、赤衛隊共青團等民眾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