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宮燈系古代宮殿照明和裝飾用具,後來漸漸流傳到民間,成為懸掛在廳堂樑上的照明燈具的統稱。一般形制較大,周身嵌畫絹或玻璃,具有良好的裝飾效果。用紅木製作宮燈為廣州藝人所獨創,自明代起,廣州的紅木宮燈製作便與北京、洛陽等地齊名,至今仍獨領風騷。
廣州紅木宮燈起源於明代,是進貢皇宮的珍品。到了清代,廣州紅木宮燈除了充當貢品,還大量出口,廣受外國人喜愛,被稱為“中國燈”。20世紀40年代一度衰落。50年代,廣州市老藝人在挖掘傳統的基礎上,使宮燈花色品種達百多個,從業最多時有百餘人。20世紀80年代,黎蘇等設計的《龍飛鳳舞花籃形子母大掛燈》,直徑1.5米、高2.3米,堪稱宮燈之王。
工藝特徵
廣式紅木宮燈是繪畫、木雕和玻璃工藝的集合體,使用進口紅木精雕細刻而成,飾以精緻的手工繪畫。主要選材於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鳳梨格木、坤甸木等從泰國進口名貴木材。在製作工藝上,廣式紅木宮燈與故宮藏十七、八世紀宮燈一脈相承,具有穩重古雅的風格,形態結構則進一步藝術化。廣式宮燈造型以端莊的六角形為基礎,變革出各種不同形態的燈具,有掛燈、座燈、壁燈、提燈、柱燈、風燈、走馬燈等多種。其特色是結構牢固紮實,以結實變形小的幼稚紅木來製作,它的軀架料細榫小,構造縱橫交錯,完全是依靠其尺寸的準確、角度的精密、零部件的治療標準化,骨架穿插符合力學原理。宮燈能摺疊、拆裝,從“生恤門”改進為“迫門”安裝,加強了燈身的牢固紮實程度。廣式紅木宮燈的雕刻工藝是以通雕為主,可以達到通透玲瓏的藝術效果。
廣式宮燈製作過程繁複精巧,具體的製作流程包括製作紅木組件和製作玻璃畫兩大階段,紅木組件的製作需要經過選料、培烘、開鋸、拉花、雕刻、刮磨、組裝、粗磨、上底漆、細磨、撿色、上面漆等多道程式,玻璃畫的製作也需經過玻璃開料、噴砂、繪畫等工序,然後將紅木組件與玻璃畫、燈穗和燈泡等總裝起來,最後經嚴格的質檢後再包裝入庫。
傳承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起,由於經濟體制的轉變及人們消費觀念的更新,有600多年歷史的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也面臨湮滅的險境。一方面廣式紅木宮燈的原料要求上好的硬木,名貴木料的日益稀少使得取材困難,加上現代燈具的衝擊以及自身的經營問題,使得廣式紅木宮燈廠家經營難以維持。另一方面,廣式紅木宮燈的製作流程繁複,熟練藝人的相繼去世,而新一代藝人尚未培養起來,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的傳承已出現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