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鹹水歌

廣州鹹水歌

鹹水歌是一種流行在廣東省廣州市及珠三角地區的傳統民歌,屬於疍家漁歌。它既是疍民閒時以娛樂的船歌,又是疍家迎娶習俗、慶賀中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廣州鹹水歌至少有著600年的歷史。至今發現的最早記載有疍家漁歌的是明初汪廣洋《斗南樓詩二首》(斗南樓原址在廣州府治後城上)中的“碧樹藏蠻邏,清歌發蜑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鹹水歌
  • 別名:白話漁歌
  • 類別:疍家漁歌
  • 流行地區:廣州市及珠三角地區
  • 最早記載:《斗南樓詩二首》
歷史,語句,發展,

歷史

明清兩代鹹水歌非常興盛,大量古籍及詩句都有提及。特別是在清代,疍家漁歌被賦予“鹹水歌”這一稱呼,並被普遍沿用。
清代以後,由於商業經濟的發展及疍民生活方式的變化,鹹水歌出現衰退現象。但民國至20世紀60年代初,番禺區(今南沙區舊屬番禺區)和作為疍家人路上居住點的海珠區鹹水歌仍存興盛之跡。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海珠區濱江街與番禺欖核、橫瀝等地在保持鹹水歌傳統特色的基礎上給鹹水歌注入了時代元素,舉行了相關的匯演和比賽。

語句

廣州鹹水歌以廣州方言演唱;歌詞多為即興性創造,多以口語、俗語等入歌,口語化色彩濃厚;主要是男女對唱水上愛情生活為主;歌詞一般為上下句結構,每句字數較自由,與中山地區以長句為主不同,廣州鹹水歌以短句為主導;與中山地區多“咧”等襯詞和“妹好啊咧”“ 弟好啊咧” 等襯句不同,廣州鹹水歌句中多“哩”“啊”“呢”等襯字與“有情阿妹”“有情阿哥”“阿哥哩”“阿妹哩”等襯詞;曲式結構上,鹹水歌一般由上下兩句組成單樂段。在詞的曲調上,鹹水歌的曲調多屬六聲徵調式;具體來說,又分“高堂調”“姑妹腔”“擔傘調”“ 大繒歌”等調式。
作為疍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鹹水歌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研究價值與藝術價值。

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民的娛樂形式與消費文化逐漸多樣化,再加之疍民上岸定居後,不願回顧以往悲苦的水上生活,現今能唱鹹水歌的人已非常少,且多為年高老者,鹹水歌日漸式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