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荔枝灣涌

荔枝灣,又叫荔枝灣涌,是廣州一著名景區。荔枝灣涌嚴格來說不是一條孤立的河流,而是原廣州城西,現今的荔灣路、中山八路、黃沙大道(北段)、多寶路(西段)、龍津西路一帶的江畔濕地中縱橫交錯的水系的總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州荔枝灣涌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荔枝區荔枝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梁家祠,文津古玩城,仁威廟,文塔,西關大屋,荔枝灣博物館
歷史來源,景點介紹,特色美食,地址,

歷史來源

歷史上的荔枝灣涌故道北至洗馬涌,和象崗西面的芝蘭湖(現廣州市流花湖公園)相通,南至黃沙注入珠江,“廣四十里,柔五十里”,是廣州市歷史悠久的風景名勝,素有“小秦淮”之稱。
荔枝灣的興起與繁盛:相傳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陸賈來廣州向趙佗勸降,當時陸賈在今天的西村為駐地,且開始經營這一名勝。其後經過千百年來人工與天工的巧妙結合,成為廣州著名的消夏遊樂地。在唐代,那裡建有著名的園林名勝“荔園”,南漢時,又建有皇家園林“昌華苑”,每當荔熟之時,皇帝與妃子及臣子在那裡賞荔遊樂,稱“紅方宴”。明代這裡被列為羊城八景之一“荔灣漁唱”。清嘉道年間,嶺南一代名園“海山仙館”,宛如人間仙境鑲嵌其間,“夏日,泊畫船綠蔭下,枝葉蔭覆,渺不知人間有盫蒸氣。”每當“荔枝紅熟,綠樹叢中,如綴如繒,遊人乘畫舫泛舟溪中,歌吹相鑒。”這一情景一直延續到解放初。雖然她後來由於人為與自然的種種因素,發生了許多變化,但荔枝灣在歷史的風雨中跋涉了千百年卻依然存在,在荔灣湖公園內保留著一段長約400米的故道。兩岸古樹嵯峨,濃蔭掩映,一派嶺南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風情,彌足珍貴。

荔枝灣的衰敗: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隨著廣州城區的擴展,城市人口逐漸增加,荔枝灣河溪兩面成為菜農、貧民聚居之地,居民為建房屋砍掉了荔枝樹,再加上四十年代末期荔枝灣附近成為了廣州市近代工業的基地,造成了河涌污染,水質持續惡化,再也難以適應荔枝樹的生長。
荔枝灣的消亡:1958年。建立了荔灣湖公園,保留了部分湖泊和水道,河道仍能被通逢源橋,南至多寶橋,但水系的各條支流被填平變成街道;隨著周圍的工廠建立和人口聚居,荔枝灣水系已經淪為大污水池,1985年前後,荔灣湖至多寶橋的水道被覆蓋;1992年,隨著泮溪酒家至逢源橋的最後一段水道被覆蓋,荔灣涌的名稱徹底成為歷史。
新生:1999年,荔灣區政協提出了關於“復建荔枝灣故道”的提案,並在2009年正式實施,1992年填埋的最後一段河道重見天日。2010年10月16日凌晨,荔灣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涌,曾經的荔枝灣涌迎來新生,曾經的荔枝灣從歷史變成現實。

景點介紹

荔枝灣,又叫荔枝灣涌,是廣州一著名景區。荔枝灣涌嚴格來說不是一條孤立的河流,而是原廣州城西,現今的荔灣路、中山八路、黃沙大道(北段)、多寶路(西段)、龍津西路一帶的江畔濕地中縱橫交錯的水系的總稱。
荔枝灣附近景點很多,梁家祠占地面積700多平方米,為三進深的大祠堂,祠內石刻記載始建於明代。2002年經市政府批准為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現在是荔枝灣文化休閒區旅遊諮詢服務中心,內有荔枝灣歷史變遷展覽。廣州市文津古玩城由廣州市供銷社日雜倉改建而成,容納400多戶商鋪。文塔又稱文筆塔、文昌塔,坐南朝北,高13.6米,底座為石腳,塔身為大青磚所砌,屬明代中期至清代建築,其整體風格與廣州琶洲古塔和香港新界屏山聚星樓相似。文塔旁邊有一棵參天細葉榕古樹,樹齡157年。荔枝灣湧上的車行橋為龍津橋。荔枝灣涌共有5座橋:龍津橋、德興橋、大觀橋、至善橋、永寧橋,其中龍津橋為三拱橋,中間過水,兩邊行人,長57米。龍津橋與文塔相呼應“一橋一塔”符合中國傳統習慣,為荔枝灣重要景觀。龍津橋橋頭有一座具有嶺南風格的西關大屋,占地面積150多平方米,房屋主人是新加坡大華銀行現任董事長。陳廉伯公館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主人陳廉伯(1884~1945)是中國繅絲工業第一人陳啟沅的後人。陳廉伯公館曾是“荔灣俱樂部”為結交粵系、桂系軍閥高官的場所,1946年曾作兩廣監務公署辦公。1993年被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蔣光鼐故居為三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766平方米,建築風格兼具西關大屋及西式樓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嶺南大宅民居。蔣光鼐故居建於民國初年,民國期間曾用作莞旅中學,1993年被市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蔣家後人將其捐贈給荔灣區。

特色美食

牛雜:老湯牛雜,牛肝、牛肺、牛肚等製作,加入特色辣椒醬,鮮、香、辣,食慾大開。
酸蘿蔔:大玻璃壇中醃製,脆爽酸甜爽口,蘿蔔切成長條,長條再一邊切成細條,類似門帘,味道特別。
馬蹄糕:馬蹄熬制,甜味,內有雞蛋花,小心燙口。
素鵝:豆製品。

地址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荔枝灣路(近泮溪酒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