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簫笛製作技藝,流行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的傳統技藝,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簫笛製作技藝的傳承,以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兩種方式為主。建國前,簫笛製作多是家族式作坊為主。當前,廣州簫笛製作技藝主要是家族傳承,越秀區詩書街“粵聲簫笛”的郭汝灼、郭大強父子製作的簫笛以工藝精湛、質量上乘的特點而聞名全國,被譽為“南簫王”。由於簫笛製作需要豐富的經驗及精湛的技藝,傳承有較大難度。簫笛製作作為一項傳統民間技藝應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及大力扶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簫笛製作技藝
- 遺產級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廣州市越秀區
歷史淵源,工藝流程,傳承狀況,
歷史淵源
簫笛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音色優美,結構簡單,歷史悠久。廣州簫笛又稱南簫,是根據廣東音樂的七律定調製作而成的伴奏樂器。目前廣州簫笛主要供應廣東音樂及粵劇藝術流行的廣東、港澳及海外廣府華僑聚居區等地,用以配合廣東音樂的民間器樂合奏,以及粵劇等地方戲曲的伴奏。
廣州笛簫是伴隨著廣東音樂和地方劇種的發展而產生的樂器。元朝時,伴隨著粵劇、潮劇、瓊劇等地方劇種的誕生,各種伴奏樂器的品種越來越多,需要量也越來越大。到了明代,廣東省各地都出現了許多擅於製作樂器的名家。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載,香山人黃文裕不但著有《樂典》36卷,還製作了琴、瑟、鐘、磐、管、逐、笙、簫等樂器,“皆分宮商以唱和,一日奏樂,有兩雉自天而下,和鳴飛去”。清初,廣州、潮州和佛山等地已有古箏、瑟、琵琶、二胡、洞簫等樂器作坊出現。20世紀初,越秀區濠畔街匯聚了大批製作簫笛的傳統藝人,較有名的店坊是巨享泰、黃桂記、安雅軒等,解放以後,簫笛製作進一步發展,鼎盛時期從業人員達三百多人。
廣州簫笛適應於廣東音樂和地方劇種,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北方所使用的簫笛有所區別。廣州簫笛內徑較大,膜較厚,其音色清遠嘹亮,穿透力和表現力極強。簫笛是廣東音樂演奏中的主要樂器,它與二弦、提琴、三弦、月琴一起被稱為“五架頭”。音域以中低音為主,達到與其他樂器互補的作用。
工藝流程
廣州簫笛的製作包括選料、截料、過火、通膛、銼膛、定調、打孔、烙眼、打磨、調音、鑲拉套、裝飾等多道工序,是一項傳統手工技藝,而藝人的製作經驗、音樂知識、樂感對製作技藝都有直接影響。新鮮的竹管經採集後,須放置三年以上。三年後待竹身完全褪青,再進行烘乾、擰直,以防簫笛制好後因氣候變化而變形。過火是簫笛製作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對火的溫度和烘烤的時間控制尤為講究。經過火後,竹子中的纖維收縮,竹管變薄,才開始定點、打洞。定點時簫洞須開得較小,經校音後不斷調整簫洞的大小,這一過程是保證簫笛音色的關鍵。
傳承狀況
簫笛製作技藝的傳承,以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兩種方式為主。建國前,簫笛製作多是家族式作坊為主。當前,廣州簫笛製作技藝主要是家族傳承,越秀區詩書街“粵聲簫笛”的郭汝灼、郭大強父子製作的簫笛以工藝精湛、質量上乘的特點而聞名全國,被譽為“南簫王”。由於簫笛製作需要豐富的經驗及精湛的技藝,傳承有較大難度。簫笛製作作為一項傳統民間技藝應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及大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