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會館(南雄市建築)

廣州會館(南雄市建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廣州會館,明清時期南雄建築。這座建築面積達3834平方米,雕樑畫棟、古雅精緻,酷似廣州陳家祠式的古建築,但歷史比它還要悠久。該館始建於明代中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清光緒七年(1881年)重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會館
  • 地點:廣東省南雄市
  • 建造時間:明清時期
  • 別稱:“公所”、“同鄉會館”
  • 面積:3834平方米
介紹,歷史,

介紹

經過近10年的修繕,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記錄著廣府人盛極一時的經商歷史的廣州會館,於近日修復竣工,並將於近期開門迎客。
據史料記載,坐落於廣東南雄市區老城埠前街的廣州會館又稱“同鄉會館”,會館坐北向南,建於高台之上,占地面積3834平方米、為三進前低後高院落式建築,其布局嚴謹,設計精巧,主次分明。由於年代遠久,館內的雕塑、脊飾、壁畫等設施遭受不同程度的毀壞,這座歷經500年滄桑的古老建築曾一度面臨毀滅。
走進修繕一新的廣州會館,但見門額石匾刻有清光緒七年重修時嶺南近代思想家陳澧題的“廣州會館”石匾,門前兩側築平台,台基座雕八仙法器;台上置石質檐柱,二根柱頭上的木質梁架與門牆相連,用斗拱和木雕蛟龍承檁,並刻浮雕人物故事。
該建築整體上工藝講究、頗具特色,其前座大量使用“連州青”石,中座山牆採用江淮“五嶽朝天”式風火山牆,而東西廳山牆則為嶺南“鍋耳”式。
據當地文史專家介紹,受到大庾嶺路商貿轉運的拉動,南雄(古稱雄州)在宋代就已確定了其商貿重鎮的地位。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雄州商貿重鎮的地位更加舉足輕重。
經濟實力強大的廣府人善經商,貨物以北方較稀罕的海鹽、糖果、嶺南佳果、鹹魚、海味、絲綢及洋貨為大宗,因此,古代往來於南雄的外地商人中以廣府人為最多。為聯絡鄉誼、方便經營,廣府商人便出資在南雄商業最繁華的地段集資興建了廣州會館
當時,會館活動內容包括溝通商務信息、為困難的同鄉提供衣食救濟和臨時住所協商喪葬、暫存棺木、興辦學校等。會館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在南雄經商的廣府商戶自願攤捐。
行走在廣州會館西廂飛檐翹脊的清幽深院中,記者看到,院落內不僅有莊重精緻的戲台,還有古色古香的茶桌。南雄市文化部門負責人稱,會館的東廂將作為一個民俗文化展示廳,通過陳列古代的服飾、家具、擺飾品等,還原古雄州人家的味道。
在老南雄人的記憶里,廣州會館前除了有奔流不息的湞江水,還有碼頭、城門、南雄古城牆,因此,當地文化部門還將利用起會館的牆壁,通過老照片布展,把雄州古城的古碼頭、古城牆、古江、古巷等歷史元素一一呈現,讓南雄人和外地遊客更了解南雄的鄉土文化和濃厚鄉情。
廣州會館
明清時期數以萬計在粵贛交界處經商求學“廣府人”的重要商業會聚地——廣東南雄“廣州會館”,歷時九年於近日全面修復竣工。目前,這座歷經五百多年滄桑的古老建築已修復如舊,將以昔日“容顏”喜迎各方來客。
集中原與嶺南地區民間建築裝飾藝術精華,歷史比著名的廣州“陳家祠”還要悠久的“廣州會館”位於廣東南雄市雄州街道埠前街的湞江旁。
走進這座面積達兩千多平方米龐大古建築,但見斑駁的牆上使用了大量印有“廣州館”戳記的青磚。而在屋檐下、閣樓中,一件件雕刻玲瓏的明清石雕、磚雕、灰塑、陶塑依舊精美絕倫,塗著古老金粉的木雕在殘陽下爍爍發亮……修繕後的整個建築既氣勢恢宏,又滄桑清幽,令人對會館昔日繁華意境浮想聯翩。
據介紹,由於年代遠久,會館一度破敗。特別是文革期間,館內的雕塑、脊飾、壁畫等大批設施遭受不同程度的毀壞。
近年經廣東省有關專家考察後專門上書省有關部門,要求予以修復保護,並提出了既體現歷史文化價值、藝術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又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分三期進行修復的思路構想。
就歷史文化價值而言,正門上嶺南近代思想家、科學家陳澧所題的“廣州會館”四個大字遒勁有力。大廳前楹柱上,鹹豐年間探花、順德人李文田的一副感嘆雄州與廣州山水相連、淵源深遠的長聯意味深長。
而主體建築的風火牆為江淮“五嶽朝”式,東西廳火山牆卻為嶺南地區常用的“貓兒拱背”式,罕見的南北建築風格結合充分體現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作為自古廣東通中原的重要商旅通道,廣貨由此北上,中原物產由此南下,這無疑是研究廣東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的一處難得實例。
廣州會館的正門,古色古香,氣勢恢宏。
千年雄州,文化璀璨。自唐代張九齡開梅關古道之後,地處大庾嶺南麓的南雄成為溝通大庾嶺南北的商貿重鎮。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數以萬計的廣府人聚集於此,或經商或求學,廣州會館應運而生。從明代嘉靖年間到清末乃至民國時期,廣州會館服務南來北往的廣府人數百年之久。如今,會館門前車水馬龍依舊,但周邊建築早已更新換代,唯獨它如遺世獨立,引得過往人們不經意地一瞥,試圖窺探其中故事。
廣州會館(南雄市建築)

歷史

據史料記載,“廣州會館”又稱“公所”、“同鄉會館”,始建於明代中葉,清乾隆二十一年重建後,從清乾隆二十一年至清光緒九年間,先後進行了四次重修。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設立同鄉會國小,後又稱廣仁國小,解放後由當地政府接辦,一直到一九九九年廣仁國小遷址。
經濟實力強大的廣府人善經商,貨物以北方較稀罕的海鹽、糖果、嶺南佳果、鹹魚、海味、絲綢及洋貨為大宗。因此,古代往來於南雄的外地商人中以廣府人為最多。為聯絡鄉誼、方便經營,廣府商人便出資在雄城商業最繁華的地段集資興建了廣州會館。
會館活動內容包括溝通商務信息、為困難的同鄉提供衣食救濟和臨時住所協商喪葬、暫存棺木、興辦學校等。會館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在南雄經商的廣府商戶自願攤捐。
清朝年間,廣府人在會館所在的埠前街建立了“水車公所”,義務消防隊為保護周邊街道商鋪和居民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越來越多的廣府人前來該處開設店鋪,經營紙業、食鹽、雜貨、糖果等,整條街幾乎成了“廣府人”街。
目前,當地政府已指派專人看管維護“年邁”的會館,有關部門正在抓緊做好會館內的展覽布局設計,致力打造成於民俗、文物、文化一體的旅遊新景點。這座重新煥發青春的古會館將在近期擇時對外開放。
廣州會館(南雄市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