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沙開發區

廣州南沙開發區

廣州南沙開發區處於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幾何中心,位於珠江出海口虎門水道西岸,周圍60公里半徑內有14個大中城市。南沙地區是區域性水、陸交通樞紐,水上運輸通過珠江水系和珠江口通往國內外各大港口,海上距香港70.376公里,距澳門75.932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南沙開發區
  • 開發時間:1993年7月8日
  • 類型:國家級開發區
  • 地點:珠江出海口虎門水道西岸
地理位置,南沙概況,自然條件,交通網路,創新體制,戰略布局,生態優先,濱海新城,南沙管轄區,橫瀝鎮,萬頃沙鎮,

地理位置

南沙處於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幾何中心,位於珠江出海口虎門水道西岸,周圍60公里半徑內有14個大中城市。南沙地區是區域性水、陸交通樞紐,水上運輸通過珠江水系和珠江口通往國內外各大港口,海上距香港70.376公里,距澳門75.932公里。航空方面,周圍有廣州、香港、澳門等國際機場。 按照廣州城市規劃,南沙規劃區範圍包括廣州番禺沙灣水道以南的所有地區,總面積約79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約575平方公里。按照規劃,南沙地區將發展為集物流產業、鄰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一體的現代產業基地。南沙地區水網密布,湖塘眾多,自然環境優美,北部大多為農田耕地,南部入海口地區大多為圍墾填地,自然生態保持完好。
前,南沙地區的投資環境已經具有良好的基礎,區內水、電供應充足,飲用水從沙灣水廠引水;區內建有珠江電廠,並有110千伏變電站3座。南沙是國家一類口岸,貨物聚散快捷便利目,黃閣鎮小虎島東南端建有3萬噸級和千噸級石化碼頭。南偉碼頭和東發碼頭2001年貨物吞吐量170萬噸。南沙地區已建成了十分方便和通暢的公路交通網,區內還設有直抵香港的高速客輪,每天12個班次往返,只需75分鐘。而且,南沙地區對投資活動提供支撐性服務的相關性產業也日趨完善,2013年,在南沙的蒲洲高新技術產業園已建成了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科學館、書店等,能提供會議、辦公、商業展覽以及旅遊服務等一系列的服務。

南沙概況

這就是南沙。160多年前,中國近代歷史在南沙掀開了第一頁。金鎖銅關,見證了中華民族在南沙抗擊外來侵略而譜寫的壯麗詩篇。
今天召喚未來。今天的南沙,是廣州實施“南拓”戰略的龍頭,是珠江三角洲實現科學發展的一顆璀璨明珠。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當世人的目光聚焦到這片有待開發的處女地的時候,驚喜地發現,在工業化、城市化迅速推進的珠三角中心地帶,竟然還保留著這樣“一塊寶地” !遠見卓識的商家接踵而至,政府的開發建設配套政策應運而生:
1993年7月8日,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掛牌成立,這是一個嶄新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02年8月,廣州市委、市政府為了實施“南拓”戰略, 成立了享有廣州市級審批許可權的廣州南沙開發建設指揮部。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廣州市南沙區,南沙的開發建設面臨新的歷史機遇。
在新千年的宏偉藍圖中,在珠江口的伶仃洋西岸,崛起一座現代化濱海新城區!

自然條件

南沙水網密布,湖塘眾多,自然環境優美,土地資源豐富。南沙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影響,氣候較為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9攝氏度,平均年降雨量1647.5毫米。
南沙建有全國首個濕地森林公園,這裡也被稱為“廣州之腎”,3000多畝濕地、400多畝紅樹林、2萬多隻秋冬季節的候鳥,呈現出“曲水蘆葦盪,鳥嬉紅樹林,萬頃荷色美,人鳥樂優遊”的醉人景致。
全區總面積527.65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339.5平方公里。
南沙地理位置優越,處於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幾何中心,在廣州—香港—澳門“A”字形空間結構中處於支撐位置,是聯結珠江口兩岸城市群的樞紐性節點。距廣州市中心50公里,距香港38海里,距澳門41海里。以南沙為中心,在60公里半徑範圍內有14個大中城市,由這些城市組成的珠三角城市群,已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和經濟成長最快的區域。
南沙水岸線資源豐富,具有建設國際深水大港及發展臨港工業的優越條件,是廣州乃至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最理想的地域。

交通網路

南沙交通便利,是區域性水、陸交通樞紐。
由南沙港快速路、京珠高速公路和黃欖支線、江中高速公路等組成的骨幹交通路網,使南沙與廣州中心城區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路網形成快速便捷的聯繫,充分發揮南沙作為珠三角交通樞紐的優勢。
廣州捷運四號線從廣州科學城,經廣州大學城通達南沙新城區,使南沙到廣州中心城區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疏港鐵路的建設將為港口物流業和港口工業的騰飛插上強有力的翅膀。
南沙處於珠江出海口的咽喉要地,是廣州通往海洋的唯一通道,水運交通非常發達,南沙客運港每天有多個航班直達香港。
2013年,南沙深水良港已經初具規模,貨運航線範圍已覆蓋歐洲、美洲、東南亞、中東以及澳大利亞等全球主要貿易區。南沙港三期工程全部完成後,成為一個依託國際性大港口、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臨港工業區的新格局。
南沙周邊75公里半徑範圍內,還分布著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個國際機場,直達世界各地。
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一座座橋樑、一條條道路在珠江西岸不斷延伸。

創新體制

南沙的開發建設一直以來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親切關懷和精心指導。多位國家、省、市領導多次親臨南沙考察並提出要求。
2001年11月和2002年4月,廣州市和廣東省先後在南沙召開推進南沙開發現場會,強調要以建設最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現代化濱海新城為目標,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重點突破、滾動開發”的原則,堅持“產業起步、項目帶動”的發展思路,實施“生態優先”戰略,努力把南沙建設成為產業布局合理、經濟輻射能力強、基礎設施配套、自然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生態型新城區。
為了完善南沙的投資環境,南沙加大了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
2005年國家還批准南沙成立出口加工區,同時,南沙資訊科技園又是廣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分區,還有保稅物流中心。這些園區的批准設立,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了南沙開發區的整體功能。
2005年4月獲國務院批准的廣州市南沙區的設立,使南沙具備了“雙重優勢”:作為國家級開發區,繼續為投資者提供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各類優惠政策和優質高效的服務。南沙對投資者實行“一站式”全程跟蹤服務,工業投資項目從立項到完成工程施工綜合驗收的辦事審批流程,實行一條龍快捷服務。市政府正式批准南沙為“無費區”,對在南沙註冊投資經營的企業,免收行政管理中的地方性行政事業性收費,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作為行政區,南沙統籌城鄉發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南沙的經濟社會更加全面協調健康發展,南沙的開發建設翻開了更加輝煌的新一頁。

戰略布局

在城市發展規劃上,南沙延續廣州“山、水、城、田、海”的城市自然空間結構,以規劃中的廣州新城南部生態廊道為界,沿獅子洋、蕉門水道和洪奇瀝水道三條水系向南入海口方向呈帶狀延伸。空間結構及布局上分為一個中心五大組團:
“一個中心”即城市中心區:以蕉門河兩岸、進港大道沿線、虎門大橋—大角山親水公園等地區建設成為濱海新城的中心區。高標準加快建設和完善與現代化新城區相適應的城市道路、市政配套設施及綜合服務設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及各項社會事業,建設若干居住小區,提升綜合服務品質,為南沙城市化和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五大組團”包括黃閣綜合工業組團、南沙島南部高新技術產業組團、地區綜合服務組團、萬頃沙臨港工業組團、龍穴島現代物流綜合組團。
2013年,北部為汽車和重型裝備工業、中部為高新科技產業、南部為港口物流和臨港工業的總體布局已經初步形成;以汽車、鋼鐵、造船、重型機械裝備、石化、高新技術產業及港口物流等七大產業已初具規模。同時,以大型骨幹企業為龍頭,注重發展產業聚群,使南沙的經濟發展駛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

生態優先

珠江口密布的水網、濕地、大片的綠色植物和農作物使南沙區的自然環境舒適宜人,為了在大開發中做到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南沙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生態優先”理念,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青山綠水藍天”。
南沙是全國首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試驗區。在發展過程中,實行嚴格的環保標準,建設ISO14000國家示範區,保護南沙的環境質量及生態平衡。在招商引資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嚴格控制一般性的加工項目、勞動密集型項目和高能耗、有污染項目進入南沙,積極引進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高新技術為主的項目,與此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集約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南沙的發展藍圖中,區域內的總體綠化率為50%。山體、水質得到了有效保護,園林綠化隨著道路的拓展而不斷延伸。
今天的南沙,一面是連片有序的現代化工廠企業;另一面是群鷗展翅、鳥語花香的曠野田園,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得益彰。

濱海新城

作為廣州市最年輕的行政區,南沙借鑑國際名城的經驗,結合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不斷加快市政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規範推進房地產開發,不斷完善公共衛生和教育體系,一個宜商宜居的花園式生態型濱海新城區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蕉門河兩岸將矗立起一座現代化城市中心區,行政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為民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商業中心為不同的消費群體提供舒適的消費服務場所;
——廣州最先進的城市污水綜合處理項目——黃閣污水廠已正式通水運行;
——高起點、高標準新建的南沙第一國小、南沙二中、三甲級的南沙中心醫院等學校、醫院,有的已經投入使用,有的正在拔地而起;
——廣州最大的親水公園落戶南沙,這裡的遊艇碼頭通往珠三角各地;
——可容納逾萬人居住的廣州豐田生活區、可容納2000多戶居民的黃閣麒麟安置區以及廣隆安置區已陸續投入使用,這些新的居民生活區都按照現代城市的生活服務設施高標準配套。
一座座星級酒店、度假村相繼建成營業,一家家風味獨特的餐館食肆賓客滿座,南沙成為來自五湖四海的商賈、遊客們洽談生意、度假觀光的新熱點。一個個引領居住潮流的新概念生活小區已初現雛形,昔日的邊陲小鎮成為令人嚮往的濱海生活居住區。
當年,慧眼識珠的香港商界巨子霍英東先生,看好南沙的發展未來,在這裡投下巨資,建成了一批基礎設施項目。今天,南沙這塊熱土已經眾商雲集,美國通用、德國巴斯夫、日本豐田汽車、日本JFE鋼板、名幸電子、三菱重工、瑞士龍沙集團等著名跨國公司,中船集團、東方電氣、第二重型機械廠、越秀廣紙集團、廣鋼集團等在中國有較大影響的國家級骨幹企業以及東凌集團、立白化工集團等省市名牌民營企業,也先後在南沙落戶。另一批世界500強企業正滿懷希望地向南沙走來。
南沙的魅力給了南沙無限的希望,南沙的明天會更美好!
2013年,貨物聚散快捷便利,區內已建成南偉碼頭、東發碼頭,分別有2個2.5萬噸級和1個1萬噸級泊位;珠江電廠建有二個4萬噸級煤碼頭。

南沙管轄區

橫瀝鎮

橫瀝鎮組建始於1977年10月,由大崗鎮、萬頃沙鎮分出共12個行政村而成,因境內有上、下橫瀝兩條主要河道得名。2005年,經國務院批准,廣州市設立南沙區。是年10月,橫瀝鎮成建制從番禺區正式移交給南沙區管轄,同時,把原番禺區靈山鎮的廟南村、七一村、廟貝農場劃歸橫瀝鎮管轄,至此橫瀝鎮下轄14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和1個農場。全鎮總面積54平方公里,人口26541人,總耕地面積40139畝。
橫瀝鎮地理環境優越,地處廣州、深圳、珠海幾何三角的中心,由“一島兩陸”組成,北距廣州市區50公里,東南至深圳80公里,南至珠海75公里,沿水路東南距香港28海里,南距澳門25海里。水陸交通四通八達,是粵、港、澳的重要交通樞紐。陸上京廣珠高速公路、南部快速路、廣珠東線公路、西線七號公路橫穿鎮內,水上有肇慶港、順德容奇港、廣西梧州港雙體飛翼船途經橫瀝到香港。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廣州市實施“南拓”戰略以來,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全局,圍繞“教育強鎮、工業立鎮、旅遊興鎮、農業富民”的總體目標,帶領全鎮人民深入開展“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勤勞、純樸、厚德的橫瀝人,在肥沃的土地上建有優質高產的水果、甜玉米、蔬菜種植基地和水產養殖基地,使橫瀝滿載“魚米之鄉”的美譽。民謠雲“春魚秋鯉夏三坭,冷鱭熱鱸,四季龍利、生魚吸水,筍殼出世、生魚無死日,塘虱無出沖”。
橫瀝鎮的工業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內到外、內外結合,已形成大元村工業園區、義沙村工業園區、世紀工業園區、台商綜合工業區、貨架環保工業區和汽配園C區,引進了來自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尼、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外資企業40多家,並有私營企業超過40家,已建立起以食品加工、造紙、造船、電機、磁性材料、五金塑膠、精細化工、工業固廢處理等多行業的工業體系。這些無不宣示著年青的橫瀝鎮正在騰飛!2008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32.49億元,比上年增長29.84%,農業總產值5.456億元,比上年增長10%,鎮財政預算收入8887.63萬元,比上年減少15.97%。契約利用外資423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841%,實際利用外資390.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98%。經濟發展呈平穩增長態勢。2002年至今,我鎮先後榮獲廣州市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先進集體、人民內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先進集體、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集體、區創建文明鎮(街)工作先進集體、發展經濟先進鎮、發展“三高”農業獎、徵兵工作全優單位、計畫生育工作模範單位、依法治區工作先進單位、第二次全國基本單位普查先進單位等稱號。橫瀝女子龍舟名揚中外,多次獲得“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冠、亞軍。具有橫瀝獨特文化韻味的水鄉鹹水歌唱出了廣東省2004年都市熱浪夕陽老年藝術廣場展演賽一等獎和廣東省首屆民間歌會銅獎,大大弘揚了全鎮人民的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展望未來,在南沙建成投產後的港口、物流、鋼鐵、造船、汽車、石化等大型產業的輻射下,橫瀝鎮將快步向“兩個適宜”的現代化濱海新城鎮目標邁進,橫瀝鎮作為大南沙綜合服務區的宏偉藍圖將展現在廣州最南端的這方熱土之上。

萬頃沙鎮

萬頃沙鎮位於廣州的最南端,地處穗、港、澳“金三角”的中心,北距廣州市區52公里,東南至深圳75公里,西南至珠海69公里,沿水路東南距香港23海里,西南距澳門40海里,水陸交通極為便利,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一川蕉林綠,十里荷花香,千池魚跳躍,萬頃碧波流”。這是萬頃沙真實的寫照。萬頃沙是海上托出的一塊綠洲,是廣州“南拓”的一個重要港口、南沙區臨港工業、物流產業組團基地,也是廣州市第16個省級中心鎮。
200多年前,萬頃沙一帶稱烏珠大洋。由於它地處珠江口,來自陸域的東、西、北江河流逕流和南海勃流的互相作用,使大量泥沙淤積在虎門、蕉門、橫門、洪奇瀝四大出海口,形成豐富的海塗資源。萬頃沙鎮境內原為淺海灘涂,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東莞明倫堂在此圍墾,寓意是在汪洋巨浸之中,造成萬頃沙良田,萬頃沙鎮因此而得名。1953年與南沙、龍穴島、長沙村、大虎山、小虎山一起劃屬珠海,為珠海縣第四區。1954年,中山縣析出的大鰲沙、瀝心沙、缸瓦沙等地併入珠海四區。1955年秋改稱為萬頃沙區。1957年劃屬中山縣,改稱萬頃沙鄉。1958年10月,與珠江農場合併為萬頃沙公社。1959年1月,析出珠江農場,黃閣公社併入;4月,析出黃閣改屬大崗公社;7月劃屬番禺。1961年3月,析出南沙公社。1984年為萬頃沙區。1987年為萬頃沙鎮。2002年3月,原新墾鎮併入萬頃沙鎮。並鎮後萬頃沙鎮下轄15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行政區域面積319.2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約16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50多平方公里,總人口4.04萬人。2005年,經國務院批准,廣州市設立南沙區。是年10月,萬頃沙鎮成建制從番禺區正式移交給南沙區管轄,萬頃沙成為南沙開發區地域最大的一個鎮。2009年1月,珠江管理區撤區設街,龍穴島地區行政社會事務劃歸萬頃沙鎮管理,萬頃沙中心社區劃歸珠江街管轄。由此,萬頃沙鎮下轄15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行政區域面積為271.7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萬人,流動人口約3.5萬人。2011年7月,廣東省民政廳批覆同意龍穴島從萬頃沙鎮行政區域劃出設立龍穴街道辦事處。至此,萬頃沙鎮行政區域面積為142.85平方公里,2010年底的常住人口為3.95萬人。
“水流柴、百家姓”這是****以前萬頃沙人的生活寫照。滔滔海水,漂流著一些枯枝朽木,或在漩渦里打轉,哐在浪頭上顛簸,它們身不由已,從一個地方漂到另一個地方,這就是俗話講的水流柴。****前,萬頃沙一帶最先由一部分海上漁民掛網投耕,而更多的是東莞、順德和中山一帶最貧苦農民,為求生路,離鄉背井流浪到萬頃沙做第一代“開荒牛”。他們有的因受日寇施行的“三光”政策之害而逃難到此,有的是被地主財團招集起來進行圍墾的流動船民。他們如牛如馬,或搖櫓撐篙,風裡來浪里去,運泥搬石築堤拍圍;或舉鋤拓荒,耕耘播種。一年四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在生活的苦海里掙扎。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勇敢的萬頃沙人以耕沙斗海的不屈精神和勤勞的雙手,不但使圍墾的土地迅速發展壯大,而且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萬頃沙鎮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文化教育、金融保險、醫療衛生、旅遊服務業都迅速發展,投資環境日臻完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今天的萬頃沙人,“面朝大海,心暖花開”,與****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富起來的萬頃沙人十分注重文化事業的發展。南沙新區成立以來,特別是萬頃沙鎮被列為省級中心鎮後,萬頃沙鎮委、鎮政府的領導以沙田水鄉文化為切入點,著力挖掘深厚的沙田水鄉文化內涵,打造沙田品牌產業,以此提升地區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加快中心鎮的建設。水鄉鹹水歌、水鄉賽龍艇、賽龍舟、飲食等將成為一種特色的文化,在今天得到弘揚。
萬頃沙除了有獨特的沙田水鄉文化底蘊外,由於圍墾而成,鎮境地勢平坦,沃土萬頃,水網縱橫有序,土地深厚肥沃,空氣清新怡人,是廣州市首個省級生態環保示範鎮。走進萬頃沙,猶如置身於美麗的水鄉田園畫卷里。蔗基漁塘、蕉林掩映,荷香萬頃,擁有美不勝收的田園風光,被譽為“當代桃園”、都市綠洲。水產資源十分充足,由於三面環海,地處鹹淡水交界,海產豐富。主要海產品有風蟮(鰻)、龍利、麻蝦、蝦、青蟹、四大家魚等。2013年年,萬頃沙鎮被廣州市政府列為綠色食品綜合基地,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獨特的自然環境,特別適宜發展“優質、高值、環保”的綠色食品及其加工業。萬頃沙鎮的土特產“新墾蓮藕”、“萬頃沙香蕉”已取得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中心綠色食品認證,聞名海內外,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香港、澳門等地。此外,萬頃沙還盛產水果型木瓜、芒果、荔枝、龍眼等嶺南佳果。全鎮現有農作物種植面積約8萬畝,其中香蕉種植面積4萬畝,蓮藕種植面積1.2萬畝,水果型木瓜、龍眼、柑桔等嶺南佳果種植面積約4千多畝。優質水果現已成為萬頃沙乃至廣州地區知名的品牌產業。
展望未來,特別是大南沙開發的港口、物流、鋼鐵、造船、石化等大型產業在萬頃沙建成投產後,萬頃沙在飛速發展,快步向“兩個適宜”的現代化濱海城鎮目標邁進時,萬頃沙人耕沙斗海、勤勞勇敢的人文精神,萬頃沙悠遠流傳的沙田水鄉文化必將成為永恆的亮點,閃爍在廣州最南端的這方熱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