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三行與清代中外關係》是2012年12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春晨、冷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十三行與清代中外關係
- 作者:趙春晨、冷東
- 出版時間:2012年12月
-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頁數:580 頁
- ISBN:9787510056901
- 定價:68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廣州十三行與清代中外關係》是2012年12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春晨、冷東。
《廣州十三行與清代中外關係》是2012年12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春晨、冷東。內容簡介《十三行學術叢書:廣州十三行與清代中外關係》對廣州十三行與廣州城市發展關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確了十三行對嶺南文化和廣...
十三行是清代我國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獨特的商貿團體。它由康熙二十四年(1685)設立粵海關,允許開海貿易開始,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這150多年間,不僅在很大程度上獨攬了廣州的外貿,而且還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道光二十二年這80餘年間,清政府撤銷沿海其他海關之時,獨享對外通商特權,總攬了全國的進出口貿易...
創立於康熙盛世的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1757年,隨著乾隆皇帝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上諭的頒布,清朝的對外貿易便鎖定在廣州十三行。位於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係。這裡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
《清代前期的粵海關與十三行》是2014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國棟。內容簡介 《清代前期的粵海關與十三行》介紹清朝前期閉關鎖國,實行“一口通商”,只允許廣州對外貿易,所以清代前期的整個中外貿易,事實上是通過廣州與西方各國之間進行貿易。而粵海關與廣州十三行,則在中外貿易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廣州洋貨十三行》是2020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彭澤益。內容簡介 “十三行”研究是一門顯學,“十三行”研究是一個史學大課題,它涉及中國近代史、中國通商史、中外貿易史、中西關係史、鴉片戰爭史等重要史學領域。《廣州洋貨十三行》的作者彭澤益是繼梁嘉彬之後在廣東十三行研究方面最權威的專家,本...
胡文中 廣州十三行商人的慈善義舉考論 王麗英 廣州十三行伍氏粵雅堂考 黎潤輝 清代廣州十三行之福隆行補遺 邢思琳 以廣州十三行為中心的仄紙買賣 蒙啟宙 乾隆末年(1794)的廣州荷蘭商館 蔡香玉 清代中後期廣州海幢寺的對外開放與中外宗教文化交流 陳芸 王元林 廣州十三行與海上絲綢之路綜論 冷東 ...
《近代大變局中的紅頂商人潘仕成》,《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3月;《清代中後期江南外銷絲貨的國內流通與十三行在外銷絲貨中的作用》,《廣州十三行與清代中外關係》,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7月;《清代潮州對外貿易研究》,《跨越海洋——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文明進程國際學術論壇文選》...
本書試圖沿著歷史演進的軌跡,依據翔實可靠的皇家秘檔和文獻典籍,揭示清政府特許廣州十三行這個半官半商性質的商貿壟斷組織存在發展的內幕,展現二三百年前廣州商館的興衰與沉浮,透視以廣州為視窗的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外文化交流,追溯南國廣州與清朝皇宮的特殊關係。本書圖文並茂地從清初海禁、開海貿易、公行定製、天子...
王睿,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畢業於暨南大學,現為廣州大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古粟特人、清代十三行,在史學權威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並出版了相關著作或譯著。基本情況 王睿,祖籍江蘇,出生於1982年,暨南大學中外關係史博士畢業,現為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廣州大學歷史系黨支部書記、副...
於是在1757年南巡迴京後,乾隆斷然發布了那道著名的聖旨,並規定洋商不得直接與官府交往,而只能由“廣州十三行”辦理一切有關外商的交涉事宜,從而開始實行全面防範洋人、隔絕中外的閉關鎖國政策。挑戰清朝封關政策,洋商駕船北上告御狀就在乾隆閉關鎖國的聖旨發布後不久,一起由英國東印度公司挑起的訟案,又進一步...
第二節 廣州十三行法制的作用 一、廣州十三行法制推動了清朝近代貿易的開展 二、廣州十三行法制阻礙了清朝近代貿易的發展 第三節 廣州十三行法制的影響 一、廣州十三行法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封建法制 二、廣州十三行法制為中國法制近代化做了一定準備 三、廣州十三行法制運行中的中外法律衝突及其影響 四、廣...
3.鴉片戰爭後的衰弱 延伸閱讀 廣州一口貿易與十三行 用地圖打開視野——魏源 1.苦讀書小有名氣 2.人生的轉機 3.從危機中走向世界 4.師夷長技以制夷 開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則徐 1.不負祖望 2.宦海浮沉 3.力主禁菸 4.睜眼看世界 5.後的努力 延伸閱讀 清朝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後記 ...
Paul van Dyke)教授、四川師範大學王川教授、廣州市委宣傳部郭德焱博士、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伍宇星副教授、廣東省圖書館張淑瓊博士、復旦大學王振忠教授、劉朝暉教授、廣州博物館曾玲玲助理研究員等國內外專家學者。本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廣東十三行研究、清代廣州與中西文化交流、廣州口岸與世界貿易體系等三個方向。
文章指出:“清代廣東洋貨行和洋行制度的產生是緊接著粵海關開關第二年的春夏之間,即從康熙二十五年四月間開始的。”同時,又進一步考證出“廣東洋貨行又叫十三行,其命名的由來不是因洋行數目而定”。由於行商制度產生的時間已有定論,在此毋庸贅述。廣州行商制度在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創建時,洋行的主要職能只是評定進...
13. 金峰、冷東著:《廣府商都》,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14. 趙春晨、冷東主編:《十三行與廣州城市發展》,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公司,2011年7月。15. 趙春晨、冷東主編:《廣州十三行與清代中外關係》,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2年12月。16. 冷東、趙春晨、章文欽、楊宏烈著:《...
學術研討會,“十三行與廣州城市發展”學術研討會,“十三行公園對廣州老城區價值提升作用”主題論壇,“辛亥革命與廣州城市社會發展”研討會,“廣州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理論研討會”, “全球與區域之間——近代早期廣州口岸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廣州論壇·廣州與世界高峰論壇”, “廣州十三行與清代中外關係”...
6、《清代廣州十三行與澳門》,論文,2萬字,《澳門雜誌》第9期(1999年4月)。7、梁嘉彬《廣東十三行考》增訂本,30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受著者委託負責校注。8、《廣東十三行與早期中西關係》,專著,30萬字,已交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9、另發表論文近20篇。明末清初天主教入華史方面:1、《清代...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在“一口通商”時期,“十三行”發展達到了巔峰成為“天子南庫”,與亞洲、歐美主要國家都有直接的貿易關係。廣州黃埔古港在南宋已是“海舶所集之地”,1757年,閉關自守的清廷撤消了江、浙、閩三海關,保留粵海關,指定廣州為唯一對外貿易...
章文欽,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致力於澳門歷史文化、清代廣東十三行與早期中西關係和明清之際天主教入華史的研究。著有《澳門歷史文化》《澳門詩詞箋注》《廣東十三行與早期中西關係》《吳漁山及其華化天學》等。江瀅河,歷史學博士,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系副主任,從事明清中西經濟文化關係史、廣州口岸史、澳門歷史...
清朝情況 18世紀,由於中外貿易往來日趨頻繁和人民反清起義不斷發生,統治者擔心洋人和人民百姓會結合起來反對清朝。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奏準皇帝頒布了《防範外夷條規》,根據這一檔案建立了“公行”機構。公行是由官方允許的商人組成的壟斷性外貿組織。外國人來廣州做買賣必須經由公行,其行動也由公行的行商負責...
十三行還在廣州城外開設“商館”,供外商作為來華貿易的辦事處和住所。以上海外貿易立法,束縛民間海外貿易的開展,阻撓中外正常貿易的進行,影響了社會經濟順利發展。行政立法 行政管理體制 在清朝行政管理體制中,皇帝仍握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一切軍政事務由其“乾綱獨斷”。為了防止宦官專權和臣下結黨營私,清律嚴禁...
清代,中國經歷了數百年閉關鎖國的時代,僅僅留有廣州作為唯一的政府特許對外貿易基地,十三行商成為清代粵商的核心主體。十三行商人從壟斷外貿特權中崛起,經濟實力顯赫,是全球最大商幫,是近代以前中國最富有的商人群體,代表人物有盧觀恆、伍秉鑒、梁經國、吳健彰等。廣州十三行商人與兩淮鹽商、山陝商人一同,被稱為...
它不僅開創了鴉片戰爭前的中英貿易研究,其豐富的史料和專題性論述還涉及諸如西方各國對華貿易狀況、中西科技文化交流、中西禮儀之爭、中外司法爭端、清代對外貿易體制、廣州十三行研究等眾多方面。《編年史》尤以資料豐富為特色,對眾多未能查閱英國東印度公司原檔案的學者來說,它甚至成為“一手資料”。中外關係史專家...
節 清代海關管理海外貿易 第二節 清代廣州十三行壟斷海外貿易的原因及其效果 第十章 清代對外開放及其社會影響 節 東南沿海港口的發展 第二節 商幫崛起及其對外貿易 第三節 美洲糧食作物傳入中國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趙崔莉,女,1975年生,安徽濉溪人。歷史學博十,副教授。主...
買辦是指中國近代史上幫助西方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受僱於外商並協助其在中國進行貿易活動的中間人和經理人。這類被外商雇用之商人通常外語能力強,一方面可作為歐美商人與中國商人的翻譯,也可作為歐美國家商界與中國政府之間的雙向溝通。鴉片戰爭前,在廣州經營對外貿易的公行中就已設定買辦為外商服務。當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