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電大是由1所市級電大、2所縣級電大分校、4個電大工作站(人網)和覆蓋全市城鄉的衛星電視網(天網)以及基於網際網路的寬頻專用網(地網)組成的現代遠程教育系統,三網合一,互為補充,為廣元地區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元市廣播電視大學
- 簡稱:廣元電大
- 創辦時間:1985年7月
- 所屬地區:四川省廣元市
- 學校類型:成人大專學歷教育及非學歷教育培訓
- 學校屬性:成人高校
- 現任校長:羅興發
- 占地:13.5畝
走向復興,特色興校,災後重建,
走向復興
斗轉星移,歲月如歌。廣元電大風雨兼程走過了二十四年。1985年7月,在女皇故里這塊積澱著千年文明的沃土上,一所新型的成人高校--廣元電大誕生了。從此莘莘學子在這所沒有圍牆的大學裡追尋夢想,擁抱希望;一批批電大人用青春和熱血點亮人生,書寫華章。
廣元市廣播電視大學
作為一所與市同生的地方成人高校,起步是艱辛的,既無校舍,又無必需的教學設備,更無經驗可取,完全靠白手起家。廣元電大的拓荒者們僅靠一本學生花名冊,兩部黑白電視機,三間租用的簡易平房,和一腔熱血便走上了漫漫的創業之路。從最初的開辦教學點到四川電大廣元分校的建立再到廣元廣播電視大學的成立,一路走來,步履艱辛。從寄人籬下辦學,租用場地上課到征地建校三易其家,從艱辛創辦、改革發展、進入遠程教育試點和大地震的陣痛四次變革,歷經二十四年的艱苦創業,實幹興校,現已發展成為廣元市規模最大、辦學層次最多、專業設定最齊的綜合性成人高校。
廣元電大是由1所市級電大、2所縣級電大分校、4個電大工作站(人網)和覆蓋全市城鄉的衛星電視網(天網)以及基於網際網路的寬頻專用網(地網)組成的現代遠程教育系統,三網合一,互為補充,為廣元地區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校占地13.5畝(不含實驗農場100畝),校舍14000多平方米,固定資產近1000萬;有教職工68人,其中專職教師50人,副教授15人,講師30人,另有外聘專家教授40餘人。全市共有電大專職從教人員108人,外聘專家教授80餘人。
學校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地方,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弱勢群體辦學。建校至今,累計培養本專科畢業生5萬餘人,中專畢業生2萬餘人,開展各種形式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訓4.5萬餘人次。現有在校生51000餘人,初步形成了以開放教育為主體,高職專科教育、成人教育、網路教育、中職教育、繼續教育協調發展的多元化辦學格局,在促進廣元地區經濟建設和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廣元科教興市和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1997年被省教廳授予"優秀學校"稱號,2000年被廣元市人民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單位"稱號,2005年在"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評估中被省電大評為優秀辦學單位。
特色興校
在不偏離電大系統辦學整體定位的前提下,探索自己的辦學特色,這是廣元電大曆屆同仁繼往開來的追求目標。回首二十四年的辦學歷程,學校始終把"特色興校、文化育人"作為辦學理念,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弱勢群體辦學,把培養職業人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與實踐。
1991年,學校抓住建市發展的黃金時期,提出"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工作思路,將四川乾函廣元分院與市成教中心合併到電大,並與正在創建的廣元地方高校聯合辦學,壯大了辦學實力,夯實了學校基礎,提升了學校地位。
緊接著,配合學校體制改革,將分校升格為廣元廣播電視大學,並相繼在縣、區建立了2個電大分校和4個電大工作站,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電大辦學網路。配備了衛星地面接收裝置、閉路電視傳輸系統、計算機寬頻傳輸系統、雙向視頻教學系統、多媒體教室、教學用計算機房、語音實驗室、圖書閱覽室等夠用、實用的教學設施。相繼開設了文法、理工、財經、管理等6大類近30多個專業的大專學歷教育及非學歷職業技能培訓,同時對電視中專辦學規模及管理體制進行了規範與整頓,電大系統網路基本建成。
1993年學校得到較快發展,當年秋季開始招收普專班,第二年接著舉辦大學基礎教育,1995年招收註冊視聽生,1996年全市大中專學生規模達到歷史新高。此時,學校審時度勢,把握時機,提出了"規模與質量同步發展"的辦學思路,加大內部改革力度,強化了教學過程管理,注重學生實用能力的培養。
初步統計,全市成人大專以上畢業生中有三分之二是從廣元電大畢業的,在市、縣重要領導崗位工作的電大畢業生將近100人。在1997年5月教育質量評價中被省教廳(當時為教委)評為優秀成人高校。
2000年春,全市電大進行"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工作。學校提出"走內涵發展道路,打造地方電大辦學品牌"的辦學思路。通過改善辦學條件,創新辦學模式,拓寬辦學渠道等具體措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將電大推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從2001年起,每年投入近100萬更新教學設備,構建現代遠程教學體系。
在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上按照中央電大的統一部署,結合廣元地方實際,大膽實驗,勇於探索。一是在校本部中開放各專業中實行"導學結合"教學模式,以"構建主義"教育理論和"學生中心"教育理論為指導,形成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既解決了學員與教師面對面溝通少的問題,又改變了過去以教師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其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組總結出的"三步九環互動教學模式"很受學員歡迎。二是在系統管理上實行"三級兩師一員制"管理模式改革。把整個教學管理目標分解為三個層次,落實到不同層級,確定專人負責,從而促進了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三是完善教學支持服務體系,建立了三支隊伍,即管理隊伍、技術支持服務隊伍和專業指導隊伍。充分利用完善的教學網路進行時適輔導,學員學習的個性化、多樣化和科學化基本得到實現。四是加強校本研究,根據廣元電大辦學實際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先後進行了教學管理模式改革、中職實驗實習改革和廣元民俗文化等專題研究。初步統計,自建校以來,教職工共出版各類專著、教材和教輔書籍12部,發表各類教研文章300餘篇。2005年5月經省教廳對"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總結性評估,廣元電大獲全省市級電大優秀辦學單位,2006年被省電大評為科研先進單位。
災後重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廣元電大遭受嚴重損失。整個教學大樓成D級危房,部分垮塌,學生宿舍、食堂、禮堂中度損壞,綜合樓及部分生活用房嚴重裂縫,80座微機實驗室垮塌,部分教學設備被砸毀,教職工宿舍不同程度受損,直接經濟損失達800多萬元。縣、區電大亦受損嚴重,其中青川電大工作站被夷為平地。幾十年辛苦經營的電大瞬間毀於一旦。災情發生後,學校黨委、行政立即組織全體教職工抗震救災。全校師生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發揚電大艱苦奮鬥,協同作戰的精神,排危搶險,疏散學生,組織救援物資,搭建帳篷板房,援救極重災區,組織恢復上課。露宿廣場,帳篷辦公,操場輔導,板房考試,沒有因為大地震而中斷教學。為儘快恢復電大正常的教學工作,學校主動積極投入災後加固維修,拆除重建的建校工作,使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進展順利,並取得階段性勝利。尤其難忘的是,在地震發生後以及抗震救災過程中,學校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上級電大無微不至的關懷。廣元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深入學校查看災情,慰問教師;市教育局高度重視,統一部署,把學校重建納入教育系統一起規劃,一起建設;中央電大、四川電大校領導多次深入學校慰問安撫,送來急需的資金和教學設備;全國各兄弟電大以及聯辦的普通高校也對學校給予了極大的關心與支持。充分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友愛精神。
為了抓住重建的難得機遇,促進電大的科學發展,學校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重建"的指導思想,確立了"一校兩點"的發展目標和"新理念、高起點、全功能、優質量"的重建原則。
一校兩點的發展目標是:在校本部建現代遠程教育中心,在教育園區建職業教育中心,用5年時間建成廣元現代遠程教育大學,實現市級一流電大的目標。
所謂"新理念"指用創新思維和全新理念規劃重建方案。一是要充分利用好校本部的地域優勢,重新規劃建築布局,建好"大樓";二是要在隊伍建設和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進行大膽改革,建好"電大文化"。
"高起點"指用發展的眼光高標準重建新電大。即把校本部建成與今後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相適應的現代遠程教育陣地,同時在教育園區新征150畝地,建職業教育中心,實現成教與職教的有機對接。
"全功能"指將廣元電大現代遠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四種職能統籌規劃,多元發展,形成功能完備的教育體系,為不同層次求學者提供教學服務。
"優質量"指在硬體設施上嚴格遵照國家最新標準,適度超前,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終身求學的精神家園和城市的避難場所;軟體上堅持大學文化標準,緊密結合地域文化特徵,著力提升電大文化軟實力。
回首往昔,廣元電大走過了二十四個春夏秋冬,那一段段激情燃燒的火紅歲月,令人心潮澎湃;展望未來,廣元電大又被推向了新的起點,那一幅幅亮點閃爍的壯麗藍圖,令人信心倍增。中央電大"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廣播電視大學是我國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的主要力量",新時期,電大教育已經完成了補償性學歷教育的歷史使命,將肩負起服務終身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主要任務。在這教育轉型的關鍵時期,廣元電大又提出"第二次創業"的口號,正以昂揚的鬥志,求實的作風,創新的精神,把昨日的成功和"5.12"的陣痛化為今日的起點,揚帆遠航,走向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