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背景,郁鈞劍觀點和看法,對兩種繁體字提案的認識分析,
背景
2009年兩會,華僑界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提交了一份逐步恢復繁體字的提案,建議全國用10潘慶林委員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原因有三:第一,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第二,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但是現在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第三,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
針對此提案,許多媒體把在2008年全國兩會上,郁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就曾聯名遞交了一份關於“繁體字的提案”相提並論,並認為是一脈相承。對於此種媒體誤導、社會誤解,郁鈞劍委員有話說—兩碼事。
郁鈞劍觀點和看法
2009年3月10日,郁鈞劍對媒體朋友詳細講述了他們2008年兩會他們對繁體字提案的主要思想:去年他們21位委員提了一個繁體字提案。那是個“關於國小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對於今年有的委員有關恢復繁體字的提案,他認為,有點過。提出的是用整個繁體字去取代簡體字,這與他們的提案是兩回事。
郁鈞劍認為,其實很多網友誤解了我們的意思。知曉繁體字與取代簡體字有根本區別。
他以學校教學為例講述道,例如,在教給學生認識“山水”的時候,在告訴孩子“山”字寫法的時候,應該同時告訴孩子們“山”字的來歷,告訴他“水”字的來歷,即教給孩子從象形文字到繁體字簡體字的演變過程。這對孩子學習不難,更加形象地學習並了解歷史,同時還教給了孩子們的審美和藝術的靈感。這些對以後很有好處。這些不是教授可以教出來的藝術,孩子們感覺到“山”和“水”的來歷,很形象、意會。這種教學方法不是簡單的學“字”。
郁鈞劍委員說,最能夠集中體現漢字文化的繁體字現在許多人都不認識了。為何?
他認為原因是多方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因素和時代的背景。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明了在學校中增設繁體字教育的重要性。
郁鈞劍從小受家庭的影響練習寫字,並逐步了解了一個字最早是什麼樣的,後來又是怎么發展到現在的樣子。這種方法就是學習中國文化、了解文化發展脈絡的過程。
郁鈞劍委員說,繁體字教學是要老師在教孩子們學習簡體字的同時一定要告訴孩子,這個字曾經是這么寫的。我不是要用繁體字取代簡體字,也不是要去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你即使不去使用它,你也要知道。
這就是他們提案的實質問題。並非網友們所誤解的意思。
對兩種繁體字提案的認識分析
針對2009年兩會、2008年兩會上關於“廢止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的提案”和“關於國小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而引起的社會爭議現象以及對簡化漢體字意義誤區的問題,社會學家、資深文化人士艾君提出的辯證觀點,簡化漢體字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漢文化。
艾君先生認為,如果說兩種方案的性質是一致性,僅僅表現在涉獵“內容”—繁體字,表現在提案主題—傳統文化。
他指出,仔細觀察研究發現,實際上,兩份提案在思想、操作方法有本質的區別,那就是“廢除簡化字”與在學生中“普及繁體字的認知性”是不一樣的。前者屬於一刀切的廢除方案,後者屬於延續簡化字同時普及繁體字教學。其根本區別在於,一個是必須使用繁體字,一個倡導推廣對繁體字的認識。
我們先來看看字的起源和作用。“字”儘管帶有文化的烙印,但艾君拙見,它僅僅是社會人們交流思想,提供生活、工作便利的一種工具,當然也不否定在中國文化中也逐漸將“字”作為一種藝術的範疇去對待、去發展。但無論如何解釋,“字”首先起到的作用就是“交流溝通”的工具。
關於漢字的來歷,說法很多,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從早期發現的早在 6000 年左右半坡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創造了具有文字性質的劾劃符號和繪畫、雕塑、裝飾品等藝術作品。到近年來,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晚期一處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發現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些字型結構與甲骨文的象形字十分相似的圖文。
現在的普遍觀點是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幾經變異,一脈相承,終於成為現在中國通行的文字。從甲骨文演變到現代漢字的“繁體字”和“簡體字”,記錄了中華民族燦爛的5千年文明史。
為何要發展和簡化字型?
艾君觀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加快,促使了“文字”的交流溝通功能本著更加便利和科學化發展而促使改造文字。
從人類發展史來看,凡是最早發明文字使用古老象形文字的民族、國家都曾經輝煌過,但後來發明和使用簡化符號文字的民族或國家卻後來居上,說明古代的“文明古國”的文字已經不適應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需求了,繁瑣的文字結構已經成為阻礙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障礙了。所以,促使社會對文字簡化的動力。為保護文字使文字更具有時代性、民族性、世界性,以不至於丟失本民族文字,文字簡化是必須的發展趨勢。
艾君拙見,必須理清一個認識,簡化文字的本身不是取締、不是廢掉、不是搬來別人的文字語言,而簡化的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繼承保護,這就是適應世界潮流而又不丟失傳統,在發展中去更好地保護傳統文化最好的策略。
一是實行雙語教育,世界唯一保護下來的象形文字停止繼續簡化,同時雙腿走路並大力倡導運用先進符號文字,這樣形成傳統與現代互為補充;二是繼續作為社會主流文字,以不斷革新、變革,去順應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和運行規律,去繁存簡、去偽存真繼續簡化我們的字型,同時普及其他先進語言作補充。
對於有人擔心簡化字型是丟失傳統文字的美,這是過多考慮了文字的藝術功能,作為藝術更多地是從審美需求考慮,藝術屬於精神領域的範疇,是沒有固定的、一成不變的邏輯和思維的,藝術品出於藝術家之手,可以根據自己藝術的需求自我發揮自我採用,所以對於看中象形文字的藝術效果的藝術家來講,不必擔心,自己去做即可,無需讓全社會都走藝術之路。但如果要注重繁體字的藝術效果,艾君認為,在郁鈞劍等21位委員的提案增加對漢字的認知性基礎上,在識字過程中同時開設一門“漢字演變發展史”的課程即可。
潘慶林委員提案中沒有具體說明恢復繁體字的社會意義、時代意義和國際意義,但文化要為社會服務,為經濟發展服務,為人們的生活服務。當今社會中要體現出便捷、簡單、趣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繁體字的確顯得夠繁瑣、煩人的了。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就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與時俱進,如果還抱有對過去東西的依戀和復古的心態,只會是阻礙歷史發展的潮流。把自己封閉起來、穿上大褂、舞文弄墨、悠閒自得,不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節奏!
艾君認為,郁鈞劍等人去年兩會提的“關於國小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倒有些道理,這是立足當今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站在時代發展的思維,出於增強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感而提出的。或者說,是一種加強對漢字演變和熟悉掌握不同時期漢字認知為出發點而提出的。
一個倡導推廣對繁體字的認知、認識而並非屬於推廣使用。對於這種觀念,艾君認為,並無不當之處。一個國家的公民,不僅要知道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而且更要對於某些領域、尤其是使用領域的事物能夠了解甚至會操作,這本身並非壞事。一個公民如果不了解自己國家、自己民族的過去、不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發展軌跡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艾君看法,堅持“推廣使用簡化字推廣國語”這項基本國策的同時,在基礎教育中增設普及、學習、了解繁體字方面的知識不惜為一項不錯的提議。也是一件操作起來並非困難的事情,在識字過程中同時開設一門“漢字演變發展史”的課程即可。
對待傳統文化、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問題,艾君認為應該倡導: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剔除一些糟粕,採取包容之心,批判地吸收和接納。完全讚美一種文化,不是對待文化的科學態度和思維,而是固步自封和愚昧的表現。完全取締和否定一種文化,也不是對文化的辯證理解和分析,而是機械主義的主觀意識在作怪。(中國網兩會系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