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建村於三官廟之西,故名廟兒頭村,解放後簡稱廟頭村。傳說苗姓先來居住,後遷走,之後陳、於、王、石、胡姓等相繼遷來定居。
廟頭村位於海陽市南部,地處東經121°12′,北緯36°42′。東與窯上村,南與黃家村,西與臧家村,北與成家村相連。距市政府駐地10公里。原隸屬鳳城鎮,2001年底劃歸旅遊度假區。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公頃,地勢平坦,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高梁、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300戶,953人,有陳、於、王、石、胡、閻、李、姜、遲、駱、劉、孫、高、趙等14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王姓。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2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6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11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60.5%、36.9%、2.6%,人均純收入2856元。
大事記
1941年2月21日日軍侵占海陽城後,殺死本村村民1人。
1942年9月16日國民黨投降派秦毓堂部被八路軍打垮,率殘部逃竄。廟頭村隨之解放。
1947年7月24日全村由黨員帶頭,發動全村適齡青年報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天有31名青年光榮參加人民解放軍。
同年11-12月國民黨軍整編第五十四師攻占鳳城期間,村民全部轉移到大磊石等村。村里百姓的糧食、家具、門窗等物資被國民黨軍搶光,還燒毀12間房屋。
1954年本村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王元書任社長。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42公斤,總產12.7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68公斤,總產33.12萬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650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282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669公斤,總產57.3萬公斤。 1987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種植蔬菜6.67公頃,常年產量50萬公斤,收入100萬元。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1397萬元,其中農業收入632萬元,畜牧業收入536萬元,漁業收入158萬元,其它收入71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小手工業,主要為鐵匠、木匠等,從業人員11人,收入僅夠自給。1960年,村集體建麵粉廠,工人4人。1980年以來,集體投資開辦了豆腐坊、油坊,建起小型紙箱廠,從業人員20人。1985年,集體投資擴建中型紙箱加工廠,從業人員40人,工業總產值1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0萬元,利稅20萬元。自2000年起,本村每年有120餘人在羊毛衫廠打工,常年收入100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收入853萬元,其中工業收入833萬元,建築業收入20萬元。 第三產業1980年以來,辦起供銷社代銷店、修理業。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5人,收入61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15萬元,服務業收入21萬元,商飲業收入25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前,村辦1處國小,聘請1名教師,設1-4年級,學生20多名,有女生4-5名,很多適齡兒童念不起書。建國後50年間,國中教育基本普及。到2002年,全村考上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5人,其中大學本科11人,大專11人,中專23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20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2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80輛,機車50輛,家用電話230部,彩電280台,電冰櫃60台,洗衣機3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7平方米。到2000年,新建瓦房235棟。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69年,村投資建立了合作醫療站,為本村及鄰村民眾治病,對老人及重病人,上門治療或送藥。1975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5年,投資10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3年,投資12萬元建起自來水,村民開始吃上自來水。2000年,集資11萬元,全村安裝上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11月11日,一區區長張克家,組織委員王瑞,來本村開展建黨工作,介紹陳邦仲、陳凱、石正田、於祥等4人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10月,村黨支部成立,於祥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先後成立民兵自衛團,王令文任團長,石正田任支部書記,青救會王元書任會長,婦救會修竹卿任會長,農救會王元任會長,各救會王吉田任會長。並先後開展了鋤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子弟兵團6人隨軍參戰,先後參加行村、大閻家、萬第等戰鬥。 1949年10月,本村黨員身份公開,時有黨員17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55名。自1944年起,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陳凱、於祥、石正田、王春會、王開祥、王元書、陳邦仲、王斌朋、王金山、閻方卿、王寶田、王晉財、王春良、王田。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京會、陳邦仲、王桂卿(女)、於德洋、王春生、王開祥、王春會、王倫、王樹林、陳學禮、胡建書、王金山、閻方卿、王子玉、王守仁、陳奎、王成山。1999年5月,王成山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11月,村委換屆,王田當選村委主任。
當地名人
王令文(1920-2000)194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林業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王春生1924年5月生,中共黨員。1947年7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部隊先後立功17次,渡江戰役中被評為團戰鬥模範,上海戰役中被評為華東野戰軍二級戰鬥英雄。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