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頭國小

廟頭國小

廟頭村文化底蘊深厚,辦學歷史久遠。明朝末年,廟頭村鄧、韓、裴、郭四姓人聯合於明崇禎四年(1631)在村中韓王廟設立塾館,這是廟頭村有史記載的最早的學校。廟頭村的私塾一直延續到1922年。同治十年(1871年),懷慶府教諭韓瞻斗在韓王廟創設“方陽書院”。1922年,鄧恩波,韓友白等人將村24所私塾合併創建“方陽國小堂。”1924年,方陽國小堂改為“廟頭完全國小校”。1931年,廟頭完全國小校改為“新安縣立第五完全國小校”。此後,學校名稱多次變更,學校校舍經歷多次改建擴建,教學制度不斷創新改革,學校建設得到長足發展,而今成為新安縣確立的文明、合格、規範的農村國小。廟頭國小從1631年的至2016年,已有385年的辦學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廟頭國小
  • 校訓:培養良好習慣 奠基幸福人生
  • 創辦時間:明崇禎四年(1631年),韓王廟塾館
  • 所屬地區: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廟頭村
  • 類別:公立國小
  • 現任校長:董玉波
  • 知名校友:魏錫銘、韓應祥、姜毅、韓安亭、鄧蔚楠、鄧永慶等
辦學歷史,大事紀要,民國以前,民國時期,建國以來,改革開放,人物,辦學條件,文化傳統,精神文化,碑刻文化,

辦學歷史

民國之前
明朝時期,廟頭村就有多處塾館,其中以隋朝上柱國韓擒虎祠內的韓王廟塾館最為有名。
據廟頭裴氏宗譜《裴蘆院先生年譜錄》載:“(崇禎)四年(1631年)。先生裴袞十一歲。先生就讀國小·····先生與鄧林選,字爾舉為髫年同學,同讀於韓王廟塾館,從師於鄧學古先生門下。”這段資料是1631年韓王廟塾館存在的依據,由此可以確定韓王廟塾館作為廟頭村的第一所私塾在1631年就存在了。
同治十年(1871年),進士、懷慶府教諭韓瞻斗因母喪歸里守制三年,為提高塾師文化素質和寫作水平,在韓王廟創設“方陽書院”。 當時,除了韓王廟塾館外,全村還有私人塾館8處。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有村私塾明崇禎13處,戊戌變法後,塾館增設算術、地理課。
民國時期
1921年,村有私塾24所。塾師有常作詩,裴卜修、韓宗義、鄧星斗、馬小文、李香圃等。
1922年,鄧恩波,韓友白等人將村24所私塾合併創建“方陽國小堂。”村人推舉鄧恩波為首任堂長,韓友白為學董。當時有校舍48間,學生110人,教師6人 。課程設定為國語,算術,社會,自然,藝術,音樂,體育等。
1924年,改為“廟頭完全國小校”,學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校長苗振離,學生6級6班141人,教師8人。
1927年,改為“區立廟頭完全國小校”,設女子國小和婦女識字班各一班,學生6級9班348人,教師12人。
1931年,改為“新安縣立第五完全國小校”,(縣民國年間高等國小一覽表載1930年改稱)學生6級9班244人。
1936年,開設公民訓練,國語、社會、自然、算術、勞作、美術、體育、音樂9科。初級國小社會自然合併為常識科,一二年級美術勞作合併為工作科,體育音樂合併為唱遊科。自四年級起加教珠算。
1938年,校內設鄧煥文私立“國學專修館”文小班和大眾班(100人)學生總計380人,6級9班,教師25人。
1941年,國學專修館停辦。學校新建教室9間,計270平方米,新增圖書5000冊。
1942年,初級國小校開設團體訓練、音樂、體育、國語、算術、常識、圖畫、勞作;高年級開設社會(包括公民、歷史、地理),自然,其餘同初級國小。
1945年,學校改名為“新安縣廟頭國民中心國小校”,學生6級8班250人,改為秋始學業。
1948年,新安全境解放,按新安縣人民民主政府通令,廢除舊課本。課程設定為政治、語文、算術、常識、體育、美術、大小楷。學校改名為“新安縣廟頭完全國小”。學生6級9班370人。
建國前期
1951年學校定名為“新安縣廟頭完全國小 ”。初年級四年,高年級二年。校長范廣先,學生6級11班472人,教師16人。其中高年級學生涵蓋龍澗,崔家莊,蔡莊,高溝,高平,東窯,省莊,羊義等村。校舍57間。實行秋始學業。
1955年,考試改“百分制”為“五級記分制”(即五分制)(1960年恢復百分制)
1956年,校內附設戴帽國中兩班,學生112人,教師5人。
1958年,更名為“新安縣第四初級中學”,遷入新校。有學生13班560人,教師18人。光明社為學校建教室3間,教師辦公室兩間,計84平方米。
1963年,校內設國小耕讀班兩班94人。全校有學生6級16班677人,教師25人。
1965年8月耕讀班插入相應班級。學生6級,14班702人,教師27人。
1968年,國小設語文、毛澤東思想課,算術含珠算、革命文藝、勞動、軍體、四五年級另設常識課。村建教室6間120平方米。6月建立“紅小兵總部”。 10月“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進校。
1969年3月學校更名為“新安縣鐵門公社廟頭學校”。內設二年制國中2級5班(六年級2班,七年級3班)214人,國小5級18班810人,實行“七年一貫制”革委會主任韓寶元,教師38人。國小升國中取消考試。秋始學業改春始學業。
1971年四五年級增設政治課。村建教室36間,辦公室6間840平方米。
1972年課程設定為語文、算術、體育、音樂、美術、勞動課,四五年級加設常識課,五年級加設珠算課。
1977年8月增設村辦二年制高中一班學生68人(1979年8月停辦)國中變為三年制,學生12班789人,國小仍為五年制。
改革開放以來
1981年,一二三年級增設思想品德課,四五年級改政治課為思想品德課,三年級增設自然課,四年級增設地理,自然,五年級增設歷史,自然課,三年級開設英語課。
1982年8月,學校實行中國小分部管理,即(國中部、國小部)。
1984年8月“新安縣鐵門鄉廟頭初級中學”成立,(在學校後院)國小更名為“新安縣鐵門鄉廟頭國小”(在學校前院和老大隊院)附設學前班3班,學生189人。
1986年8月,學校更名為“新安縣鐵門鎮廟頭國小”。
1993年,從一年級開始使用省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開設課程不變。
2003年8月國小實行“六年制”,上學年五年級升入國中兩班,編入國小六年級兩班,按新課程標準教材授課。三至六年級增設英語課,將思想品德課一二年級改為品德與生活,三至六年級品德與社會,增設省情禮儀課,三年級以上設微機課,體育與健康課納入綜合科進行考核。(校內學前班停辦)
2014——2015學年,學校1-5年級各三班,六年級四班共十九班,教師42人。校長,董玉波。
廟頭國小管理規範,布局合理,四區(教學區、活動區、運動區、生活區)分明,設施齊全,制度嚴格,校園文化氣息濃厚,各功能室服務教學,圖書,儀器,器材配套均達省定二類標準,教學改革與實驗一直為縣鎮示範性學校之一。
附:歷任校長一覽表
校長 性別 學歷 也卒年月 籍貫 任職時間 備註
鄧恩波 男 洛陽中學 廟頭西街 (1922~1923) 學董韓友白
苗振離 男 宜陽縣 (1924~1925) 學董韓友白
鄧錫候 男 省立第四師範 廟頭西街 (1926~1928) 學董韓友白
鄧功鑄 男 省立第四師範 1948年犧牲 廟頭西街 (1929) 學董韓友白
喬景祥 男 洛高師 孟津縣 (1930)
楊行則 男 孟津縣 (1931) 學董韓友白
鄧煥文 男 省立第四師範 1900-1956 廟頭西街 (1932) 學董韓友白 鄧永安 男 河南水利工程專門學校 廟頭西街 (1933) (又名鄧康甫)
鄧功鑄 男 省立第四師範 廟頭西街 (1934) 學董韓友白
鄧照普 男 廟頭西街 (1935)
鄧志卓 男 嵩岳中學 廟頭南街 (1936-1937)
鄧昭文 男 縣立師範 1916-1977 廟頭西街 (1938-1939)
鄧履芝 男 洛陽八中 廟頭東街 (1940)
鄧化南 男 縣立中學 1919-1989 廟頭西街 (1941) (又名鄧少文)
邵世敏 男 洛陽八中 1913-1994 廟頭南街 (1942上)
李醒安 男(1942下)
鄧志運 男 西北大學 廟頭南街 (1943-1944)
鄧志卓 男 嵩岳中學 廟頭南街 (1944-1946)
鄧功富 男 1919-1992 廟頭南街 (1947)
鄧志卓 男 嵩岳中學 廟頭南街 (1948上)
鄧勃生 男 1920-1984 廟頭南街 (1948下)
毛有選 男 正村中嶽 (1949上)
成靜雨 男 (1949下)
高欣 男 (1950)
范廣先 男 薛村南坡 (1951-1968) 革委主任
韓寶元 男 廟頭北街 (1969) 革委主任
李景漢 男 1933-2012 高平後溝 (1970-1973) 革委主任
鄧淑萍 女 廟頭中街 (1974-1979) 革委主任
李景漢 男 1933-2012 高平後溝 (1979.8-1984.8)
田耕 男 1938年1月生 薛村 (1984.8-1986.8)
張景岳 男 1928-2007 陳村 (1986.8-1990.8)
張孝勤 男 1954年生宜陽塔泥 (1990.8-1991.8)
韓文祥 男 新安高中 1943年生 廟頭北街 (1991.8-1994.8)
高國子 男 洛陽師專 1938年生 高平高家坡 (1994.8-1995.8)
韓廣周 男 本科 1954年8月生 廟頭北街 (1995.8-2001.8)
鄧功泉 男 本科 1955年9月生 崔家莊村 (2001.8-2010.8)
張衛星 男 本科 1959年4月生 薛村西坡 (2010.8-2014.8)
董玉波 男 本科 1962年8月生 克昌村 (2014.8- )

大事紀要

民國以前

方陽書院 同治十年(1871)鹹豐進士懷慶府教諭韓瞻斗在村韓王廟創辦“方陽書院”。為了提高塾師水平,實行“朔望閱課”制度。陝州澠池洛寧宜陽孟津,洛陽近百名塾師慕名前來參加聽課,以韓王廟塾館師生受益頗豐。
私塾改良 宣統二年(1910年),改良整頓私塾,增設修身、國文、算術、地理,歷史課。此時,塾師運用“讀、背、講、寫、作”的基本教法。學生每讀必背,背會開講,重讀重背,溫故知新。作文以仿寫為主要訓練內容,範文為例,命題學寫文章。有的塾師根據農村生活實際,教學生學寫農村實用套用文等。私塾“死讀硬背”,以背書檢查學生讀書情況,全背,抽背,每課必考,有學生不會背或答者,輕則罰站,罰跪,重則打板子。

民國時期

國學專修館 1938年,鄧煥文為提高村眾文化素質,在學校創設私立“國學專修館”兩班,學生100人,聘李香圃,馬小文等為教師。文小班以識字,《國文》,《古詩文》、數學等為教學內容,民眾班以《論語》、《左傳》、《四書五經》等古文為研修教材。
中共廟頭學校黨支部 同年,李之放介紹地下黨員郭博文到廟頭完小任教師,發展鄧志卓,鄧長林,許文玉,李坤秀,鄧功富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中共廟頭學校黨支部”,郭博文為支部書記,隸屬中共新安縣委第一區領導開展革命活動,他們組織師生上街宣傳“抗日救國,不當亡國奴 ”,不少進步青年如韓先亭,鄧紹慶,徐有功,常有五等由此走上革命道路。
伯英圖書館 1941年秋,國民革命二十路軍總指揮,河南省代主席張鍅(字伯英)回鐵門省親,應“新安縣立第五完全國小校”校長鄧化南邀請,到校為學生作《讀書與救國》報告,在校園巡視時,了解到學校沒有圖書館,知道學校經費不足,隨即,將所得的地租300斛小麥款交給學校。學校用此款從洛陽購回圖書伍仟冊,成立圖書館,名曰“伯英圖書館”。

建國以來

宣傳抗美援朝 1951年3月,廟頭國小師生上街宣傳“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包街包戶幫村民訂立《愛國公約》。組織學生到軍烈家屬家裡掃地,抬水,抬煤土,乾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師生上街入戶宣傳“保家衛國”,歡送志願軍戰士入伍。擁軍優屬活動轟轟烈烈。
學雷鋒活動 1963年學校開展學雷鋒活動,組織少先隊員學習雷鋒事跡,做雷鋒式 的好青年。此活動一直持續未斷,但每年都有新的活動內容,成為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旋律。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少先隊組織恢復年年表彰學雷鋒活動積極分子和先進班隊。
野營軍事演練 1969年,按照上級指示精神,“備戰,備荒,為人民“國小四,五年級和國中,每生一支木製步槍,兩個木製手榴彈,一二三年級學生每人一根紅纓槍,軍體課和課外活動進行訓練,學校組織比賽。晚上高年級和國中學生以班為單位進行“防特”野營夜行軍演練。各年級演練結束,學校總結表彰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
承辦洛陽地區教育運動會 1977年,為承辦洛陽地區教育運動會,4月學校操場的擴建工程開始,廟頭大隊組織機械力,人力進行平整。占地37.5畝,一年時間地面工程完成,1978年規劃場地修跑道4道400米,建設沙坑兩個。1979年2月栽跑道磚,建觀禮台,評判台,4月全面完工。6月初,洛陽地區專屬教育局在廟頭學校大操場召開全區教育運動會,有 17 個縣(市)168名運動員參加參加運動會,歷時7 天勝利閉幕。洛陽地區專屬教育局局長王曉鐘、新安縣政府縣長陳邦武、副縣長朱翠萍及縣教育局長王天綱、16個縣(市)教育局長、鐵門公社黨委書記李學智等參加了運動會的開幕式與閉幕式。這是新安縣有史以來由大隊、學校承辦的第一次大型運動會。

改革開放

提高教師素質 1995年至2001年,學校開始實施“名師工程”項目。學校教師教育、教學、教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樊紅艷多次巡迴省內做優質示範課,被評為河南省青年骨幹教師;鄧權升體育優質課被國家教委錄製教學錄像。體操佇列比賽多次獲省,市,縣獎勵;鄧蘭芳獲教師基本功比賽藝術類縣級獎勵;鄧芙蓉的“注提”實驗獲教研室領導的高度評價,全校教學能手,教學骨幹,學科帶頭人大批湧現,為學校發展做出了貢獻。
貧困生救助基金會 1998年至2001年,學校設立貧困生救助基金會。要求學生把自己平時的零花錢節約積存起來,以班隊為單位 ,每周將節約箱存款全額報學校。學校一月一總結一公布。第一次將1500多元救助貧困生50人,不讓一個貧困生失學。1999年鐵門國小茹志剛患白血病,急需救助,學校立即從捐存款中將1100元現金送到茹志剛家中。本校四三班學生錢玲花因父喪母離家,經濟困難將要失學,學校知情將60元現金送到她家,使該生重返校園,渡過生活難關。r> 多彩的教育活動 1996年2月開始實施素質教育,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圖書室對師生開放,有借閱登記,管理措施。學生有讀書筆記,學習心得,成長記錄。課外活動興趣小組有豎笛隊,鼓號隊,秧歌隊,腰鼓隊,奧數班,創作班,美術班,教師人人有特長訓練任務,學校檢查考核,堅持天天不斷,讓學生學有所長。縣教育電視台專題採訪廟頭國小的素質教育,製作《風雨五載創業路》在電視台播放。廟頭國小的素質教育成果,贏得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勤工儉學 廟頭國小的勤工儉學活動,辦有電瓶廠,粉筆廠,試驗田等,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熱愛勞動的素質,極大的改善了辦學條件。特別是1996年學校辦冰糕廠,開設三個小商店,(對外承包)創收13萬元,增添電教設備14台電視台,10台幻燈投影機,6台收錄機,建校園網路系統,被評為縣勤工儉學先進單位。1997年3月,新安縣電教工作現場會在廟頭國小召開。
集資建校 廟頭村乾群為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造福後代多次集資建校。1981年建教學樓兩幢,面積2082平方米,整修圍牆,開闢操場,增添教學設備投資38萬元。1983年3月河南省教育廳立碑嘉獎。1988年建一幢三層87間的教學樓,面積2420平方米,繼而擴建宿舍,伙房,廁所,翻修危房,總投資52.8萬元,1991年3月河南省教委立碑嘉獎。
台胞為建校捐款廟頭人鄧志棣,韓石亭,解放戰爭後隨國民黨部隊到台灣,現定居台北。改革開放後,他們思念家鄉,故土難忘,上世紀八十年代,相繼回到廟頭村,看到家鄉的變化,感慨萬千。他們到學校觀看,得知黨總支,村委會集資建校,韓石亭捐2000元,鄧志棣捐1000元,作為對母校的一點奉獻,並希望母校越辦越好,多出國家的有用人才。

人物

1、校長 教師
韓瞻斗,字星范,號箇園,廟頭北街人,清鹹豐六年(1856)進士,歷任汝寧府教諭,懷慶府知府,後改為教諭。同治十年(1871)任懷慶府教諭期間,因母喪歸里守制三年,在廟頭村韓王廟創辦“方陽書院”提高塾師授課水平和文化素質。每月初一、十五“塑望”閱課。塾師每次所交文章,韓教官細批、細改、公開講評,促進塾師提高教書能力。後來,陝州、澠池、洛寧、宜陽、孟津、洛陽等地的近百名塾師也慕名前來聽課。韓教官免費為外地塾師起伙管飯。韓王廟孰館的師生受益甚多。三年守制期滿回任時,勸村內八所私塾合併於韓王廟,集人力,物力共同培養更多人才。同時將書院交其子韓曰斌繼辦。
韓鎮荊,又名協義,字友白,清末生員,邑癢生,廟頭北街人,民國時期曾任國民政府新安縣勸學所視學、所長等職務。1922年,他和鄧恩波在廟頭韓王廟創辦公立“方陽國小堂”,任學董十幾年。1938年,他在廟頭鄧煥文私立“國學專修館”任主持三年,為廟頭的學校發展做出一定貢獻,享有較高聲譽。
鄧錫光,又名書倉,字恩波,廟頭西街人,洛陽中學畢業,曾任國民政府河南省民政廳秘書,陝州專員公署秘書。1922年,在廟頭韓王廟創辦“方陽國小堂”,將全村24所私塾合併,為首任堂長(校長)。
鄧煥文(1900—1956),又名宣昭,字炳若,廟頭西街人,省立第四師範畢業,曾任國民政府新安縣教育局長。1932年任“新安縣立第五完全國小校”校長。1938年在校內創設私立“國學專修館”提高村民文化素質。歷時三年。因時局動盪於1941年停辦。
鄧志卓,廟頭南街人,嵩岳中學畢業,曾三次任國小校長,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在廟頭學校任教期間,組織師生上街宣傳抗日救國,不當亡國奴,號召村眾團結抗日。1941年和進步青年在組織活動時,被國民黨縣黨部逮捕,押往洛陽,一個月後取保獲釋。1945年9月組織廟頭師生復學。 1948年,新安解放,鄧志卓又組織廟頭、陳村國小復學,學習新中國出版的解放區教科書。在每個歷史轉折點上,鄧志卓總是站在時代的最前沿,為學校的發展做出貢獻。
韓廣周,1954年8月生,廟頭北街人。1937年2月參加教育工作,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1984年8月當選廟頭國中校長,1995年8月為廟頭國小校長,2001年8月任崔家莊國小校長,2014年8月退休。在任廟頭國小校長期間,啟動“名師工程”,培養造就高素質教師隊伍。實施“素質教育”,課內課外結合,校內校外結合、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鄧功泉,1955年11月生,崔家莊村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國小高級教師。2001年8月調入廟頭國小任校長,運用創新意識和先進的辦學理念推行科學管理,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教學、教科研活動,使學校成為“洛陽市規範化學校”。他曾被評為“河南省優秀教師”、“洛陽市優秀教育工作者”、“新安縣 十佳校長”。編著有《歷程》、《矯健的足跡》、《智慧管理》等書。
張衛星,1959年4月生,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薛村人。1981年7月參加教育工作。歷任鐵門中心國小、鐵門三中、廟頭國小校長,兼任廟頭學區黨支部書記。鐵門鎮第六屆黨代表代表、鎮十二、十三、十四屆人大代表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997年8月被評為新安縣“勤工儉學”先進個人,2009年獲新安縣教師節模範,2014年獲新安縣教育均衡縣創建工作先進個人。
鄧清獻,1962年1月,鐵門鎮廟頭村人。1979年8月在廟頭國小任教,數學教研組長,鑽研教材教法,取得良好效果。被評為“鐵門公社模範教師”。1985年8月新安縣曹村高中工作,1988年8月至2004年7月廟頭國中工作,在廟頭國中曾任教研組長、教導主任、副校長。2004年8月鐵門鎮鐵門五中任校長。2005年8月至2014年8月任鐵門一中校長,2014年8月起任鐵門鎮教育總支副書記、鐵門鎮中心校黨支部書記。
董玉波,1962年8月生,克昌村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1981年9月參加教育工作。歷任教導主任,國小、中學校長職務。2014年調入廟頭國小任校長。自參加工作以來,他所寫的論文分別在省、市、縣進行交流,優質課多次獲獎。
鄧峨,(1933.2~2014.1)廟頭南街人,大專學歷,中學一級教師,曾任鐵門鄉教育組副組長,在廟頭中國小工作多年。退休後關心學校建設,指導管理和教學工作。2004年將自己多年辛勤培育的銀杏樹苗3000多棵無償分發給全鎮各校,綠化校園。新安縣教育電視台專題報導了他的事跡。
裴明治,(1932年—2013年)廟頭東街人。中共黨員,中學一級教師。1949年11月在新安縣師範就讀,1951年7月在五頭鎮養馬國小工作,1955年1月到新安縣城關一小任教導主任,1968年12月調廟頭學校任教導主任,1977年1月在鐵門學校任副校長兼教導主任,1994年12月退休。他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嚴從細科學管理學校工作,曾多次被評為市級模範教師。
韓寶元,廟頭北街人。1934年3月生,中學一級教師,洛陽師範畢業。1957年8月參加教育工作,在孟津縣胡坡國小任教導主任。1963年調回新安縣,先後任鐵門國小、高省國小,崔家莊國小教導主任,廟頭學校、崔家莊學校校長職務。1969年2月,廟頭村將學校的“複課”任務交給了韓寶元,他毅然承擔組織開學的重擔,多次組織教師開會,四處找木工修課桌,修門窗。整理教室和辦公室。3月初,學生到校開始上課。在“貧管會”的幫助下,他廢寢忘食工作,使學校教學秩序很快井然有序。幾十年的教學生涯,韓寶元敬業愛崗奉獻,教育教學工作成績顯著。
樊紅艷,女,1973年12月生,鐵門玉梅人。1993年8月參加工作,本科學歷,國小高級教師,中共黨員。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廟頭國小任教,先後擔任廟頭國小教導主任和副校長,她始終把“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兢兢業業工作、踏踏實實做人。執教的優質課和撰寫的論文多次獲得省、市級獎勵證書、曾獲得河南省骨幹教師、洛陽市教改能手、新安縣優秀教師、鐵門鎮模範教師和鐵門鎮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韓鳳霞,女,鐵門鎮廟頭村人,1974年12月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國小高級教師,1994年8月參加工作,一直在廟頭國小任教,先後擔任教研組長、學校少先大隊輔導員、教導主任,現任學校副校長。她所執教的優質課和撰寫的論文多次獲省、市級獎勵,所教的班級多次被評為市、縣級優秀班集體,多次被評為鐵門鎮模範教師、師德標兵、先進工作者。
2、知名校友
魏錫銘,1929年4月生,廟頭西街人。小時候,家境貧寒,十歲時給廟頭學校敲鐘、乾雜活,一邊旁聽讀書。1947年3月在延安加入西北野戰軍二縱隊,在三五九旅七十一團二營四連當通訊員、文書。6月入黨。建國後歷任團政委、軍區兵站政治處主任、烏魯木齊軍區政治部主任。在新疆軍區曾被評為學習毛主席著作標兵,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1990年中央軍委批准離休,現住新疆軍區干休所。魏錫銘將軍不忘家鄉的農業生產,1969年幫家鄉購回退役軍馬幾百匹,支援農業生產。1989年學校建校從千里之外寄回千元,支持建設教學樓。
韓應祥,1930年12月生,廟頭北街人,曾在廟頭國小讀書。1947年7月參加教育工作,在城關鎮王莊村任教。195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土改工作,任政策研究員。1951年在洛陽地委組織部工作,歷任地委辦辦公室主任、科長職務。1952年9月~1969年9月在洛寧縣委工作、任革委會委員。1978年5月任洛陽地委農林水利辦公室主任。1981年1月任陝縣縣政府縣長。1983年4月任陝縣縣委書記,1991年1月離休。
姜毅,1931年2月生,廟頭南街人。少時在廟頭國小讀書,1950年8月新安縣簡易師範畢業。1951年7月在縣人民政府司法科工作。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任縣紀委秘書,1963年任鐵門公社副社長,1970年任新安縣革委會生產組工業局長。1974年任石井公社黨委書記,1980年任新安縣經委副主任。1981年在縣委辦公室抓基建。1988年廟頭國小建3層教學樓,受廟頭乾群聘請、縣委、縣政府委託,擔任工程總監工。在施工一年半期間不要任何報酬,帶頭捐款1000元,工作盡職盡責,起早貪黑,嚴把質量關。大樓竣工,紀念碑上鐫刻著他的事跡。
韓安亭,(1936.7~2010.4)廟頭村北街人,大專學歷,中共黨員。1952年3月參加工作,曾任國小教師,歷任新安縣水利局股長、副局長、局長、新安縣常委兼水電局長及生產指揮部副指揮長,農委主任等職。1979年被選為新安縣人民政府副縣長,1982年任新安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1987兼任新安電廠黨委書記、籌建處主任。199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焦裕祿式的人民好乾部”稱號。1995年6月退休。韓安亭身為常務副縣長,工作繁忙。百忙之中還心繫家鄉學校的發展,多次到廟頭中國小看校舍、查教室、問情況、和村幹部研究建校、尊師重教大事,帶頭為建校捐款,為學校建設解憂排難、辦實事。
鄧蔚楠(1926.3—2008.3),童年在廟頭國小學習,1945年參加革命,任八路軍第三支隊豫西地下武裝工作團政治部主任。建國後,在澠池縣國小當教師,後到澠池縣司法辦辦公室工作,歷任澠池縣人民法院審判長,副院長,院長職務。1986年光榮離休。
鄧省吾,(1927~ 2002)廟頭東街人,河南電視大學數學專業畢業,中學高級教師,河南省教育學會會員。1949年6月入伍隨軍南下,1953年5月回新安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初級師範、縣高中任數學教師,曾先後當選為縣二屆人大代表,政協新安縣委員會第一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和第二、三屆政協副主席。1988年,為廟頭國小建設三層教學樓,帶頭捐資,是德高望重的教育老前輩,受到乾群讚譽。
鄧永慶,(1930.9~2012.6)廟頭村中片人,洛陽行都中學畢業,高中畢業,1948年參加工作。1949年2月在陳村國小任教,後調室主任。1981年1月任陝縣縣政府縣長。1983年4月任陝縣縣委書記,1991年1月離休。
姜毅,1931年2月生,廟頭南街人。少時在廟頭國小讀書,1950年8月新安縣簡易師範畢業。1951年7月在縣人民政府司法科工作。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任縣紀委秘書,1963年任鐵門公社副社長,1970年任新安縣革委會生產組工業局長。1974年任石井公社黨委書記,1980年任新安縣經委副主任。1981年在縣委辦公室抓基建。1988年廟頭國小建3層教學樓,受廟頭乾群聘請、縣委、縣政府委託,擔任工程總監工。在施工一年半期間不要任何報酬,帶頭捐款1000元,工作盡職盡責,起早貪黑,嚴把質量關。大樓竣工,紀念碑上鐫刻著他的事跡。
韓安亭,(1936.7~2010.4)廟頭村北街人,大專學歷,中共黨員。1952年3月參加工作,曾任國小教師,歷任新安縣水利局股長、副局長、局長、新安縣常委兼水電局長及生產指揮部副指揮長,農委主任等職。1979年被選為新安縣人民政府副縣長,1982年任新安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1987兼任新安電廠黨委書記、籌建處主任。199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焦裕祿式的人民好乾部”稱號。1995年6月退休。韓安亭身為常務副縣長,工作繁忙。百忙之中還心繫家鄉學校的發展,多次到廟頭中國小看校舍、查教室、問情況、和村幹部研究建校、尊師重教大事,帶頭為建校捐款,為學校建設解憂排難、辦實事。
鄧蔚楠(1926.3—2008.3),童年在廟頭國小學習,1945年參加革命,任八路軍第三支隊豫西地下武裝工作團政治部主任。建國後,在澠池縣國小當教師,後到澠池縣司法辦辦公室工作,歷任澠池縣人民法院審判長,副院長,院長職務。1986年光榮離休。
鄧省吾,(1927~ 2002)廟頭東街人,河南電視大學數學專業畢業,中學高級教師,河南省教育學會會員。1949年6月入伍隨軍南下,1953年5月回新安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初級師範、縣高中任數學教師,曾先後當選為縣二屆人大代表,政協新安縣委員會第一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和第二、三屆政協副主席。1988年,為廟頭國小建設三層教學樓,帶頭捐資,是德高望重的教育老前輩,受到乾群讚譽。
鄧永慶,(1930.9~2012.6)廟頭村中片人,洛陽行都中學畢業,高中畢業,1948年參加工作。1949年2月在陳村國小任教,後調入新安縣城關國小。1950年到河南省農林幹校學習,畢業後在省林業局(後改稱林業廳)工作,1984年3月離休。他任職期間和離休以後,多次為村學校建校捐資。
鄧河防,1941年1月生,中共黨員,廟頭中片人。歷任廟頭村村會計、村主任、黨總支副書記兼村長、黨總書記、村農技校校長,曾被評選為鎮、縣、市、省人大代表。任村主任期間,建校、擴建操場、日夜在建校現場,督查進度和質量、修路、安裝自來水等。為新農村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任黨總支書記期間,天天到校指導工作,發現問題要求及時糾正,了解學校情況,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困難,組織退休老教師到校聽課、評課,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辦學條件

2014——2015學年,學校1-5年級各三班,六年級四班共十九班,教師42人。校長,董玉波。廟頭國小管理規範,布局合理,四區(教學區、活動區、運動區、生活區)分明,設施齊全,制度嚴格,校園文化氣息濃厚,各功能室服務教學,圖書,儀器,器材配套均達省定二類標準,教學改革與實驗一直為縣鎮示範性學校之一。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校訓、校歌文化建設:
1984年8月~1995年7月
校訓:文明團結,規範守紀
校風:團結奮進,健康成長
教風:嚴謹,求實,創新
學風:勤學,進取,爭優
1995年8月~2001年7月
辦學理念:以科技謀發展,以管理促效益,以質量求生存
辦學目標:建設“規範加特色”學校,培養“合格加特長”學生
校訓:志當立高遠,敢為天下先
校風:和諧,求實,創新,優質
教風:科學,民主,專業,俱進
學風:勤學善思,主動進取,協調發展
提出口號:全面貫徹教學方針,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廟頭國小校歌(歌詞):方山起舞,澗水歡唱,方陽書院,桃李芬芳。廟頭國小,廟頭國小哺育我們成長。啊!啊!勤學多思,刻苦踏實,遵紀愛校,尊師愛生,誓為親愛的祖國造就堅強的棟樑。
2010年8月~2014年7月
改革思路:在改革中求發展,在發展中創和諧
辦學目標:環境優,質量高,創均衡,有特色
辦學思路:以打造優秀的教師隊伍為基礎,以磨練優質的課堂教學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生行為習慣為重點,促進全面育人。
學校特色:突出教師專業發展特色,國學經典誦讀特色,兒童文學創作特色,校園文化教育特色。
校訓: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校風:文明,向上,和諧
教風;愛生,博學,創新
學風:勤奮,樂學,善思
辦學方向:師生健康快樂,各項成績突出,領導家長滿意
2014年8月
辦學理念 教書育人 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校 訓 培養良好習慣 奠基幸福人生
校 風 健康 文明 樂觀 向上
教 風 敬業 愛生 博學 創新
學 風 勤奮 樂學 善思 多問
碑亭題字: 方陽異株、乾群共濟
眾志成城、琢玉成器春滿上林、綠遍大地

碑刻文化

1.學校門口一對“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石獅。
學校門口石獅學校門口石獅
2. 學校碑亭內矗立的1983年3月“河南省教育廳為廟頭大隊和學校”建校碑。
(陽面)
贈給新安縣廟頭大隊和學校
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培養農村建設人才
河南省教育廳
公元一九八三年三月 立
1983年3月“河南省教育廳為廟頭大隊和學校”建校碑1983年3月“河南省教育廳為廟頭大隊和學校”建校碑
(陰面)廟頭學校原系古廟舊址雖屢經修建仍不敷用大隊幹部民眾為發展農村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決定興建校舍一九七二年建教室十四座面積九百八十五平方米一九七四年建教師宿舍樓一幢面積二百三十平方米一九八〇年建教學樓兩幢面積二千零八十二平方米整修圍牆開操場三十五畝增添設備總共投資三十八萬元施工期間上級殷切關注縣化肥廠積極支持大隊黨支部管委會加強領導民眾師生艱苦奮戰如期竣工昔日破廟頹垣設備簡陋而今高樓聳立舒適幽靜氣象一新實為民眾重視智力投資積極改善辦學條件自力更生除舊布新造福後代精神可嘉為特書文刻石紀念
王天綱撰文 張京漢書丹 王元文 王曰綱刻石
3、1991年3月河南省教委“贈給鐵門鎮廟頭國小”村建校碑
(陽面)
贈給鐵門鎮廟頭國小
發 展 教 育 事 業
振 興 農 村 經 濟
河南省教委
公元一九九一年三月穀旦
1991年3月河南省教委“贈給鐵門鎮廟頭國小”村建校碑1991年3月河南省教委“贈給鐵門鎮廟頭國小”村建校碑
陰面碑文
(陰面)廟頭村位於方山之陽澗水之北,山明水秀風光宜人,歷代有識之士一向重視學校建設。—八七一年韓瞻斗曾在韓王廟創辦方陽書院,一九三一年改為縣立第五完全國小。新中國建立學校教育迅猛發展,由國小直至初高中,原校舍雖幾經修葺擴建,投資達五十餘萬但仍不敷用,一九八二年中國小分設,國小校舍多系古廟舊房,瘡痍滿目危及師生安全。廟頭黨總支村委動員民眾集資建校,同時得到縣化肥廠水泥廠電廠鼎力相助。建校委員會鳩工聚材,聘請熱心家鄉教育的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姜毅為總監工,一九八九年五月奠基,歷時年餘一幢三層八十七間、建築面積二千四百二十平方米的教學大樓勝利竣工。繼而擴建宿舍火房廁所,翻修危房,總投資五十二萬八千元。往昔蕭蕭古廟殘壁頹垣,今 日巍巍高樓宏偉壯觀,廟頭村幹部民眾熱心教育事業重視智力投資,改善辦學條件造福子孫後代精神可嘉,特勒碑刻石以昭後世
周廷翰撰文並書丹 李春秋刻石
3. 廟頭村民國29年1940建校紀念碑
碑文:
吾村學校地址原就韓莊公廟及各廟舍,近數年來倒塌殆盡,頹敗之氣不堪寓目,雖久有修理之心,一為於無款,二為於無人肯出面辦理之耳。本年夏,有鄧君志讓接任保長,熱心公益,竭力整頓,對於學務尤為注意。曾知會村眾會商極力提倡勸捐,募化數日而籌集數千元。於是擇村中多人分董其事,而村之木工見義勇為,甘心供役勞不望酬,遂建修講堂九間、補修三間,經之營之不月余而完全告成。加之學生亦踴躍來校,分班授課。將來吾村學務之發展,能進於文明者,其基於此乎。現已工竣,謹將襄事人員列後以志紀念。
民國二十九年仲冬月 穀旦
4、“隋上柱國韓擒虎之墓”碑
“隋上柱國韓擒虎之墓”碑“隋上柱國韓擒虎之墓”碑
“隋上柱國韓擒虎之墓”碑“隋上柱國韓擒虎之墓”碑
新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擒虎墓
新安縣人民政府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公布
新安縣人民政府二〇一三年十一月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