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鎮

廟鎮

廟鎮隸屬於上海市崇明區,位於崇明區境西部,主體部分東鄰港西鎮城橋鎮,南頻長江南支,西鄰三星鎮,北靠原長征、紅星農場;另有白港村,位於三星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2公里處,東鄰三星鎮,南頻長江南支,西和北靠綠華鎮;在原長征農場以北,新村鄉東首,永隆沙南邊及北臨長江北支,與原躍進農場,新村鄉毗鄰尚有兩片副業基地。總面積95.6平方公里,鎮中心位於北緯31°43′8″ ,東經121°21′22″。

2004年,實現社會增加值64950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5839萬元,46111萬元、13000萬元。截至2014年,廟鎮共有23612戶,62574人,轄28個行政村,2個社區,3個副業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廟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崇明區
  • 下轄地區:28個行政村,2個社區
  • 政府駐地:廟鎮大街41號
  • 面積:95.6平方公里
  • 人口:62574人(2014年)
  • 方言崇明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滬R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特點,地形地貌,土壤,水文,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醫療,社保,基建,交通運輸,特產,著名人物,

建置沿革

1984年政社分設,建立江口鄉、合作鄉、廟鎮鄉。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1994年2月撤消廟鎮鄉、江口鄉建制,建立廟鎮鎮、江口鎮。1995年11月,撤消合作鄉建制,建立合作鎮。2000年12月,原江口鎮、合作鎮、廟鎮鎮合併成立廟鎮。
廟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廟鎮轄28個行政村,2個社區,3個副業場,703個村民小組,8個居民小組。鎮人民政府駐地:廟鎮大街41號。
廟鎮
社區
廟鎮社區、猛將廟社區
行政村
愛民村、南星村廟南村、廟西村、米洪村廟中村廟港村白港村、萬安村、鴿龍村萬北村宏達村民華村江鎮村啟瀛村聯益村、鎮東村、通濟村、和平村、合中村小豎村猛東村窯橋村、周河村、猛西村保東村、永樂村、保全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廟鎮位於崇明區境西部,主體部分東鄰港西鎮城橋鎮,南頻長江南支,西鄰三星鎮,北靠原長征、紅星農場;另有白港村,位於三星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2公里處,東鄰三星鎮,南頻長江南支,西和北靠綠華鎮;在原長征農場以北,新村鄉東首,永隆沙南邊及北臨長江北支,與原躍進農場,新村鄉毗鄰尚有兩片副業基地。總面積95.6平方公里,鎮中心位於北緯31°43′8″ ,東經121°21′22″。

氣候特點

廟鎮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
氣溫:1985—2004年,年平均氣溫15.69攝氏度。一般1月份最低,平均氣溫3.78攝氏度。1986年1月,1993年1月只有2.5攝氏度。7月份最高,平均氣溫27.4攝氏度。1994年7月高達29.6攝氏度,為歷史最高,是年也是氣溫特高年,盛夏多高溫,隆冬無嚴寒。
降水:1985—2004年年平均降水量為1167.9毫升,比1958—1984年27年平均降水量1003.7毫米多164.2毫米,降水量年際變化很大,最多的1999年為1666.3毫米,最少的2003年為737.9毫米。1991年全年降水量大於等於25毫米的天數達20天,為歷史最多的年份。
日照:1985—2004年全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82.4小時,比1958—1984年的27年平均日照時數少121.6小時,一年中日照時數一般2月份最少,平均為130小時,1990年2月只有60.2小時,日照時數7、8月最高,20年來平均分別為214.4和210.9小時,1994年7、8月分別為323.9、259.9小時。
霜期:一般初霜出現在11月中旬,終霜在4月上旬初,比1958—1984年的27年平均終霜期遲6天。2002年10月下旬出現初霜,為近十年最早年。

地形地貌

廟鎮全部是平原,地面高程在3.1—4.6米之間,平均高程為3.5米,除去興修水利後在河道兩岸有少量堆疊土以外,極大部分為低田。據《崇明島水利志》記載,原合作鎮北部和西南部,小豎河西側,原廟鎮、江口南部,地面高程在3.5米以下,尤其是廟鎮西部,橋鼻港老涵洞兩側,地面高程在3—3.25米之間,屬易澇地區。

土壤

1981年土壤普查以來,本鎮地表土類型無變化,主要為水稻土。在永樂村盤洪、永鎮,合作良種場有13%面積的壤質脫鹽土,在合作副業場有23%面積的壤質輕鹽土和25%面積的壤質脫鹽土。全鎮有黃泥、黃沙泥、黃泥土、夾砂黃、堆疊土、壤質鹽土6個土屬。10個土種,以黃夾砂為主,其次為夾砂黃。土壤耕作層厚度一般在3至5寸。隨著稻麥機割、機耕程度逐年提高,秸稈還田和稻麥專用復混肥大力推廣,土壤有機質、全氮、速效磷的平均含量分別高於2.05%、0.12%、5.39PPM。

水文

廟鎮境內,河溝縱橫,水面積1128.7公頃,占耕地總面積18.5%。南橫引河貫穿境域東西,縣級河道除上小豎河,廟港外,中間尚有鴿龍港,鶚鴣港與盤船洪,橋鼻港與太平豎河,貫穿境域南北;在縣級河道之間有鎮級河道56條,共114.8公里,間距1000米左右;橫河之間有村級泯溝1658條,共751.3公里,間距80—100米。

自然資源

耕地
廟鎮
截至2014年,廟鎮總面積9551公頃,耕地面積6105公頃。
林地
截至2005年,廟鎮擁有林地35702畝,其中,生態林10523畝,甘橘、翠梨、桑椹等果林14726畝,苗木面積2453畝,四旁林木8000畝,全鎮的森林覆蓋率達 27.2%。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廟鎮共有23612戶,62574人,其中農戶22432戶,農村人口56375人,農業從業人員33123人,民族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苗族、彝族、布衣族、侗族、哈尼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3.67‰,2000、2004年二批三峽庫區移民58戶,227人在11個行政村落戶,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尚有外來人口7055人。

經濟

綜述

2004年,實現社會增加值64950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5839萬元,46111萬元、13000萬元,在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分別為8.9%、71.0%、20.1%,財政收入5934萬元,其中稅收分成收入1467.7萬元,企業職工人均年收入11947元,農民人均年收入4297元。
2005年廟鎮實現社會增加值7.1億元,與2004年同比增1.1億元。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1.185億元,其中農業3.185億元,工業18億元。財政收入4540萬元。
2010全年完成社會增加值10.5億元,比2009年增長16.7%;完成工業總產值13.8億元,同比增6.5%;實現規模以上企業產值能耗降低28%,占縣下達指標的366%;實現招商引資(稅)總額18000萬元,增長38.5%;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4700萬元,占年初預算收入的132.9%。

第一產業

農業實施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和注重無公害優質農產品生產。2004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0625萬元,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分別為60%、4%、23%、13%,擁有市級三高糧田和國家綜合開發節水農業示範區1100公頃。種植業除大宗作物麥、油菜、水稻、玉米外,尤以名貴藥材西紅花、食用竹、桑果、翠冠梨為全縣之最,全鎮共有林地2001公頃,森林復蓋率達27.2%。

第二產業

工業已形成不鏽鋼廚房用具,內燃機配件,棉紡織造,黑色壓延,機械加工製造等多種門類。2004年,共有集體股份合作制企業63家,工業總產值189636萬元,利潤總額4417萬元(占縣鄉鎮10%);工業銷售產值194309萬元(占縣鄉鎮25.6%);外貿出口撥交額86675萬元(占縣鄉鎮40.7%);固定資產原值5.18億元,實交稅金3831萬元。尚有民營企業138家,註冊資金3250萬元,實交稅金2780萬元,當年引進企業100個,註冊資金1.5億元,實現稅收4175萬元。

第三產業

廟鎮相繼發展了計程車、打包託運、基礎施工、建築裝璜等業務,2004年三產從業人員2703人,有商業網點269個,個體工商戶910戶,集貿市場3個,集市貿易成交額達372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1300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4年,廟鎮共有中心幼稚園3所,中國小5所,班級120個,學生4815人,教師492人,有成人中等技術學校1所。
廟鎮

醫療

截至2014年,廟鎮共有醫院2所。廟鎮醫院為二級乙等醫院,是國家衛生部、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命名的愛嬰醫院,有床位230張,醫技人員210人;廟鎮衛生院由原合作衛生院和江口衛生院合併而成,有床位72張,醫技人員161人,農村建有合格村衛生室26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40190人。
廟鎮

社保

2004年農保參保人數41192人,鎮保參保人數達1210人,享受農村養老金補貼9000餘人,總額810萬元,低保人數1292人,總額152萬元。2010年,廟鎮完成新增就業崗位396個,占縣下達指標任務的132%;完成農村養老保險擴覆443人,占下達指標的159.9%;完成外來勞動力綜合保險554人,占下達指標的184.6%;農村合作醫療實現應保盡保,農村參保人數32765人,參保率實現100%。

基建

截至2014年,全鎮建有健身點15個,配有健身器材314件,新建占地5畝,總投資100萬元垃圾周轉站一座,垃圾收集房87座,配置垃圾收集筒360隻,購置大中型垃圾清運車5輛,小型垃圾收集車108輛,發放居民使用垃圾筒4.2萬隻。全鎮有敬老院、托老所4所,收養老人184人,鎮域內有星光工程江龍老年公寓1座,擁有160個床位和休閒健身活動設施;圖書室3個;文化活動中心1個;廟宇1座。
廟鎮

交通運輸

廟鎮境內有陳海、宏海、北沿、合作等市縣級公路,南紅、南新、南海、南建、南躍等公交線路經過鎮域,尚有村村通白色道路115公里。市級南橫引河貫穿鎮域東西,上小豎河、鴿龍港、鶚鴣港與盤船洪、橋鼻港與太平豎河、廟港貫穿鎮域南北,其中廟港、鴿龍港能通航100噸級船舶,長江南支江堤上建有水閘二座。境內南橫引河,廟港南口至南橫引河2.3公里通航能力達6級航運標準,鴿龍港18.5公里通航能力達7級航運標準。15.24公里長江南支江堤上有水閘2座。廟港水閘和鴿龍港水閘均辦理船舶進出口登記、簽證。
廟鎮

特產

廟鎮
廟鎮紅掌花,多年生常綠草本花卉。其株高一般為50~80厘米,因品種而異。具肉質根,無莖,葉從根莖抽出,具長柄,單生、心形,鮮綠色,葉脈凹陷。花腋生,佛焰苞蠟質,正圓形至卵圓形,鮮紅色、橙紅肉色、白色,肉穗花序,圓柱狀,直立。四季開花。
廟鎮

崇明金瓜崇明島的傳統名特產之一。因其成熟瓜皮為金黃色,故稱"金瓜",其瓜肉經攪拌即自然形成晶瑩透明的黃色細絲,又稱"金絲瓜,老熟瓜經煮或冷凍後攪出的金瓜絲鮮嫩清香,鬆脆爽口,風味獨特,素有"植物海蜇"之美譽,"色、香、味、形"俱全的佳肴。
廟鎮
廟鎮翠冠梨是中國最早成熟的蜜梨新品種,比北方的鴨梨及碭山酥梨早2至3個月上市。橫立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翠冠梨成熟時間比其他地區早半個月,該品種平均單果重250克左右,在精細栽培的情況下平均單果重可達325克,果肉細嫩而鬆脆,耐貯運,是符合出口標準的早熟梨出口品種。翠冠梨人稱“六月雪”,是盛夏解渴的時令佳品,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等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高,還具有較高的醫用價值。

著名人物

劉漢明(1905~1995)合作鄉(今屬廟鎮)周河村人,中國體育界著名學者。1927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系,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著有《田徑賽裁判法》、《機巧運動圖解》、《劫餘詩存》、《上海體育志資料彙編·體育人物》、《上海體育志》第七編《人物》等。
黃耀祖(1908年-1989年):小豎河鎮(今屬廟鎮)人,出生於耕漬之家,父親黃乾初,清未崇尚新學,參與創辦永立得英初等國小、私立正蒙初等國小,黃幼時頑敏不拘,稍長即知自勵,12歲隻身遠赴南京就讀,畢業於吳淞中國公學。
范存忠(1903年-1987年):著名外國語言文學家,1903年12月22日出生,1987年12月21日在南京逝世,祖籍現廟鎮愛民村5隊。1952年在南京大學被評為一級教授,1958年開始任南京大學副校長,他擔任過南京市民盟主委、市政協副主席、江蘇省民盟副主委、民盟中央委員、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陳伯明(1920年-1986年):原名陳心連,1920年生,家住西成鄉壩頭鎮東(現廟鎮周河村)。他曾在崇明三樂國中讀書,後因家境清寒,考取上海中學,靠助學金上學。抗戰開始後,他於1939年5月28日,在上海中學秘密參加中國共產黨。1949年松江解放後到松江公安處工作,後調江蘇省公安廳任勞改處處長。以後在北京航空學院學習三年,1959年畢業後任飛機工廠總工程師,研究所所長等職。1982年任常州工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1984年離休。1986年5月病故。
湯頌九(1890年-1985年):又名錫棋,崇明區廟鎮窯橋村人。先生熱愛祖國,鐘情鄉親,正直謙和,嚴於律己。1911年畢業於上海商校,本著“開啟民智,造福鄉梓”之旨,歷盡艱辛,從無到有,潛心辦學,深受鄉民歡迎。日寇侵崇期間,寧可脫下長衫,苦守家園,堅拒奴化教育。
徐煥升(1908年-1984年):廟鎮和平村人,畢業於崇明中學,後考入江蘇省醫科大學,因家境困難中途輟學,在家鄉當過半年國小教師。隨後考入中央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後選入中央航空學校第一期受訓,先後派往德國航空學校、義大利空軍專科學校深造6年,學成回國,任航空教官,蔣介石專機駕駛員,抗戰初期,徐煥升任空軍十三隊、十四隊隊長。
徐漢豪(1907年-1984年):1907年12月8日出生,崇明廟鎮人,徐蘭墅之子,崇明中學畢業後,考入江蘇政法專科學校(改制為江蘇政法大學併入中央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又在上海復旦大學進修,並加入中國青年黨。著有《中國省制論》(法文本)、《徐漢豪先生言論選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