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諱御名議

《廟諱御名議》是明代顧炎武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廟諱御名議
  • 作者顧炎武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亭林詩文集》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廟諱御名議
臣聞諱名之禮,始自周人。然記曰:“既卒哭,宰夫執木鐸以命於宮曰:舍故而諱新。”不於其生也。又曰:“二名不偏諱,詩書不諱,廟中不諱,臨文不諱。”諱者所以為恭,不諱者所以為信,此聖人之法,傳之萬世而不易者也。自漢以下,人君之諱乃至不勝其繁,而本朝之制則有不然者。伏讀《大明會典》:凡進表箋及一應文字,遇有御名廟諱,合依古二名不偏諱,嫌名不諱,寫字之際,不必缺其點畫;惟二字相連,必須迴避。又《大明律》一款:“凡上書奏事誤犯御名及廟諱者,杖八十;余文書誤犯者,笞四十;若為名字觸犯者,杖一百;其所犯御名及廟諱聲音相似,字樣各別,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此本朝之制所以遠軼漢唐而上同周禮者也。古之諱也以敬,今之諱也以文;以敬則少而不為簡,以文則諱日多而敬日衰。故太祖高皇帝之制諱,稍闊略於其文,乃所以責臣子之敬也。崇禎以後,誠薄而文繁,於是有遍諱二名,假借別字。臣竊以祖制求之,其可議者有五:夫君前臣名,父前子名,天下之通義也。《春秋》書:“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同,莊公名也。不諱者,君前父前之義也。《書·顧命》:“逆元子釗於南門之內。”釗,康王名也。不諱者,君前父前之義也。國史為一代之書,不載帝諱,何以傳信後世?臣請依歷朝實錄之例,於列聖建立之初,大書曰立皇子某為皇太子,曰立皇子某為某王。並直書御名,不必減去點畫,以合君前父前之義。此後除郊廟祝文外,並不再見御名,以盡臣子諱君之禮,此所當議者一也。御名下一字,惟皇帝用之;上一字,則皇帝與諸王宗室之所同也。歷朝實錄並不諱上一字,如漢王高煦之類並從直書,亦不減去點畫。今則以常為嘗,由為繇,將欲廣諱名之義,而不知擅改賜名,變亂玉牒,反為臣子之大罪。再考廟諱上一字,如以太祖之諱而避之,則列聖之稱元年,其可改乎?如以仁宗之諱而避之,則廟號之稱高皇帝,其可改乎?又如孝潔肅皇后諡號有翊聖字,神宗之世何以不改乎?又考歷科試錄命題,如憲宗朝成化七年山東鄉試:“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一節;十六年山西鄉試:“孔子有見行可之仕”一節;武宗世宗朝則正德二年河南鄉試:“博厚所以載物也”二句;嘉靖七年福建鄉試,十七年會試,並“博厚所以載物也”一節;十六年順天鄉試:“天地之道博也厚也”一節;二十二年應天鄉試:“今夫天”二段中有廣厚字;二十八年浙江鄉試:“博厚配地”一節;三十一年四川鄉試:“博厚所以載物也”二節;四十年順天鄉試:“久則征”四句中有二博厚字;熹宗朝則天啟元年四川鄉試:“民可使由之”,皆不避御名上一字。又如憲宗成化十三年應天鄉試:“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一章;武宗正德十一年福建山西鄉試,並“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皆不避御名下一字。請依祖制:詩書史傳之文凡二字不相連者,並許直書,自所作文避下字不避上字,此所當議者二也。天下衛、府、州、縣之名,同於廟諱者甚多。臣考英宗朝不改鎮海、鎮江、鎮沅、鎮遠衛府等名;憲宗朝不改深州、深澤等名;武宗朝不改日照縣;至萬曆三年始改鈞州為禹州;崇禎某年改洛陽、洛南、洛平等縣俱作雒。一則別賜新名,一則古字通用,並為合理。若聖安皇帝諱本從山,而松字自是韓憲王諱,乃一切改之,又不知古字有〔圖片字,音義未詳。〕可通,松江之本作淞,而並改嵩字,文疏義舛。臣考周厲王名胡,不改胡國,秦莊襄王名楚,改楚為荊,豈周人之尊其君,反不若秦人哉?本朝諱制闊略,正同周人,一洗嬴秦以來之陋。一切地名除禹州、雒陽、雒南、雒平外,合併仍舊,此所當議者三也。又人名犯廟諱者:方國珍犯仁祖廟諱,劉基犯宣宗廟諱,鄧鎮犯英宗廟諱,胡深、寇深犯憲宗廟諱,魏校犯熹宗廟諱,此類尚多,考之實錄,並從直書。夫以臣子之名上同君父,雖一先一後,本自無妨;而大書屢書,恐亦未便。記曰:“與君之諱同,則稱字。”請依沈約《宋書》例,於本傳首曰:名某字某,名犯某宗廟諱,以字行。而傳中並稱其字。然臣又考《元史》修於洪武二年,中有《卜天璋傳》,竟直書不減點畫,此則聖祖之時已定不諱二名之義,此所當議者四也。康叔名封,衛之祖也,而其官有儀封人;太祖設官光祿寺,有珍羞署,不避仁祖廟諱;武宗之世不改照磨。崇禎中,始以官名之同於廟諱御名者,改作較字簡字,義既不協,音又各殊,若欲將此之文一一追改,實有未便。此所當議者五也。臣伏睹皇上中興,命儒臣纂修國史之日,竊謂宜申祖宗之典,頒畫一之規,以垂之萬世。又恐後之人臣守婦寺之忠,而不達敬君之義,是以據典詳陳。臣又嘗考《唐書》,高宗顯慶五年正月,詔曰:“孔宣設教,正名為首,戴聖垂文,詩書不諱。比見鈔寫古典,至於朕名,或缺其點畫,或隨便改換,恐六籍雅言會意多爽,九流通義指事全違。自今以後,繕寫舊典文書,並宜使成,不須缺畫改字。”而宋史言高宗時進士卷有犯御名者,帝曰:豈以朕名妨人進取邪?令置本等。史家書之以為美談。況今日聖明卓見,超出千古,必有一洗漢唐之陋,而為萬世之法者矣。謹議。

作者簡介

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字寧人,明亡後改名炎武。江蘇崑山亭林鎮人,學者稱亭林先生。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學者。他一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對宦官權貴。後又參加抗清起義。多次拒絕清廷薦舉。其研究學問、為文作詩,都主張經世致用。他的文章,內容充實,結構嚴密,且文情並茂。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痛書》《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