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名稱演變,位置境域,島嶼分布,島嶼形成,地質,地層,構造,岩漿岩,地貌,山丘,海岸,水道,港灣,地理環境,氣候,海況,水文,風災,土壤,植被,經濟概況,經濟發展,土特產品,旅遊開發,海陸交通,港口,航運,公路,社會歷史,建置,人口,文化,軍事,勝跡,生態,
名稱演變
廟島群島,始稱於清代。廟島之名,源於群島南部的廟島上有宋代建的顯應宮。清朝光緒以前,長山島、廟島、大黑山島、小黑山島、砣磯島、大欽島、小欽島和北隍城島有人居住,故稱長山八島。清朝光緒年間,稱整個列島稱為廟群島,後改稱廟島群島。第一次解放期間,稱長山島。國民黨軍隊占島期間先稱長山列島(《山東省志·建置志》載:1947年9月至1949年8月(廟島群島)被國民黨軍隊占領,設長山列島區,屬蓬萊縣)、長山八島,1947年7月,為避免與遼寧省的長山列島名稱相混,改稱東萊群島。建國初,稱長山島。1956年建縣後,改稱長島。再稱廟島群島時間不詳,20世紀末前後出版的《山東省志·自然地理志》《煙臺市志(上)》及《長島縣誌》等官方資料,及一般合法的地圖上都標註為“廟島群島”。
“長山列島”之稱謂,仍見於一些媒體,範圍所指,基本與廟島群島一致。還有為區別於遼寧半島以東的外長山列島(一般也稱“長山群島”,不再稱長山列島),稱“內長山列島”,這些稱謂並不多見於官方媒體。也見“廟島列島”等稱謂,出處尚不明確。
廟島,古稱沙門島,是囚禁死刑犯的地方。宋元以後,海上漕運興起,此處四圍有諸島屏障,成為天然良港,從此日漸興旺。島上的海神娘娘廟(應顯宮)。有資料稱:廟島群島古稱沙門島,是不正確的。
此外,廟島群島中有人居住的10個島嶼,長山島縣居民習稱南五島和北五島。
位置境域
廟島群島,包括以當地居民習稱的南五島、北五島為主的32個大小島嶼。該群島位於渤海海峽黃、渤二海交匯處,地處東經120°361-120°56',北緯37°53'-38°23'。北與遼寧省的老鐵山對峙,南與蓬萊縣相望,為渤海"咽喉",衛京津"門戶”。海岸線總長146.14公里,島陸總面積為53.17平方公里。
島嶼分布
廟島群島,32個(《山東省志·建置志》稱21個)島嶼呈南南西-北北東向展布。南部的南長山島、北長山島、大黑山島、小黑山島、廟島(習稱南五島)和北部的砣磯島、大欽島、小欽島、南隍城島、北隍城島(習稱北五島)為有居民島,其餘均為無居民島嶼。
最大島是南長山島,面積12.3平方公里,最小島是小高山島,面積0.0008平方公里。最高島是高山島,海拔202.8米;最低島是東嘴石島,海拔7.2米。南北島距最長56.4公里,東西島距最寬30.8公里。
島嶼名稱 | 相對位置 | 北緯,東經(度) | 最長 (公里)
| 最寬 (公里)
| 面積 (平方公里)
| 岸長( 公里)
| 最高海拔(米) |
---|
南長山島 | 縣境南端 | 37°55′,120°44′ | 7.22 | 4 | 12.80 | 20.02 | 156.1黃山 |
北長山島 | 南長山島之北 | 37°58′,120°42′ | 5.1 | 2.6 | 7.87 | 13.8 | 195.7嵩山 |
大黑山島 | 縣境南部西端 | 37°58′,120°36′ | 4.22 | 2.7 | 7.47 | 12.03 | 189老黑山 |
小黑山島 | 大黑山島之東 | 37°58′,120°39′ | 1.9 | 0.85 | 1.29 | 5.3 | 95.1大山城 |
廟島 | 縣境南部居中 | 37°56′,120°40′ | 2.65 | 1.1 | 1.43 | 6.7 | 98.3鳳凰山 |
砣磯島 | 縣境中部 | 38′10°,120°45′ | 4.75 | 3.9 | 7.05 | 17.68 | 198.9雙頂山 |
大欽島 | 砣磯島之北 | 38°.18′,120°49′ | 4.9 | 2 | 6.44 | 14.55 | 202.44南山 |
小欽島 | 大欽島之北 | 38°20′,120°50′ | 2 | 0.85 | 1.11 | 6.44 | 148.9鷹鋪頂 |
南隍城島 | 北隍城島之南 | 38°21′,120°54′ | 3.1 | 1.6 | 1.83 | 12.09 | 100.9大頂山 |
北隍城島 | 縣境北端 | 38°23′,120°54′ | 2.85 | 1.9 | 2.62 | 10.32 | 159.8北山頂 |
魚鱗島 | 大黑山島東南 | 37°55′,120°37′ | 0.17 | 0.1 | 0.01 | 0.38 | 19.5 |
南砣子島 | 大黑山島東南 | 37°56′,120°37′ | 0.86 | 0.4 | 0.138 | 2.31 | 15.1 |
牛砣子島 | 廟島西側偏南 | 37°55′,120′40′ | 0.55 | 0.35 | 0.11 | 1.38 | 26.4 |
羊砣子島 | 廟島西側偏北 | 37°56′,120°40′ | 0.55 | 0.35 | 0.11 | 1.38 | 26.4 |
燒餅島 | 廟島之北 | 37°57′,120°41′ | 0.14 | 0.1 | 0.02 | 0.38 | 19.6 |
犁犋把島 | 小黑山島之北 | 37°58′,120°39′ | 0.19 | 0.08 | 0.01 | 0.4 | 22.4 |
蠍島 | 螳螂島西北 | 37°59′,120°39′ | 0.1 | 0.045 | 0.004 | 0.21 | 9.8 |
猴磯島 | 小黑山島正北 | 38°03′,120°38′ | 1.1 | 0.47 | 0.28 | 2.75 | 92.9 |
小猴磯島 | 猴磯島西北 | 38°03′,120°38′ | 0.04 | 0.025 | 0.0009 | 0.22 | 23.3 |
高山島 | 猴磯島正北 | 38°08′,120°38′ | 1.3 | 0.7 | 0.46 | 3.55 | 202.8 |
小高山島 | 高山島東南 | 38°07′,120°38′ | 0.035 | 0.025 | 0.0008 | 0.22 | 12.6 |
大竹山島 | 縣境中部東端 | 38°01′,120°56′ | 2.1 | 1.2 | 1.49 | 5.20 | 194.5 |
小竹山島 | 大竹山島之西 | 38°01′,120°52′ | 0.8 | 0.4 | 0.24 | 2.00 | 97.2 |
車由島 | 小竹山島北西 | 38°04′,120°51′ | 0.64 | 0.1 | 0.05 | 1.25 | 73.5 |
砣子島 | 砣磯島南側 | 38°09′,120°44′ | 0.42 | 0.15 | 0.05 | 1.06 | 60.3 |
東嘴石島 | 砣磯島東南 | 38°09′,120°47′ | 0.05 | 0.04 | 0.002 | 0.15 | 7.2 |
山嘴石島 | 砣磯島東北 | 38°11′,120°45′ | 0.065 | 0.02 | 0.0013 | 0.17 | 16.7 |
鱉蓋山島 | 小欽島之北 | 38°21′,120°50′ | 0.2 | 0.11 | 0.02 | 0.57 | 42.8 |
坡礁島 | 南隍城島東北 | 38°21′,120°54′ | 0.085 | 0.02 | 0.0017 | 0.15 | 12 |
螳螂島 | 北長山島之西 | 37°58′,120°40′ | 0.97 | 0.25 | 0.15 | 2.01 | 54.7 |
擋浪島 | 蠍島西北 | 37°59′,120°40′ | 0.5 | 0.4 | 0.13 | 1.86 | 35.9 |
馬槍石島 | 擋浪島之北 | 37°59′,120°39′ | 0.1 | 0.016 | 0.0015 | 0.14 | 8.9 |
島嶼形成
廟島群島,地處渤海下沉帶東側,系長白山系的分支,為膠遼隆起的一部分。
在元古代晚期,諸島之間互不分離,與南北陸地連成一片,俗稱“膠遼地盾”。在1.4億年前的燕山構造運動及後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先後發生了一系列的北東東向、北北西向、北北東向和北東向的斷裂活動。從此,古老的陸塊斷陷分離成諸島的雛型,從而形成渤海海峽。
自晚更新世以來,這裡發生過3次大的海侵與海退,諸島又歷經了繼承性的“雕刻”。在距今10萬年左右的“廬山冰期”過後,氣候進入間冰期的溫暖階段,冰川消融,大洋水量增加,海水上漲,超過了橫亘膠遼之間的山埡溝,向古渤海湖及華北平原湧來,以至淹沒了滄州(史稱“滄州海侵”)。從此,已經發生斷裂的“膠遼地盾”就成為海中之島。
滔滔海水占據渤海幾萬年,大約從距今7萬年的“大理冰期”開始,大地驟寒,冰雪禁錮,以海水蒸發為來源的陸地降水,大部分不能流回海洋,海水逐漸退出渤海盆地,昔日海底成了陸地,廟島群島又與千里平原連成一體,成為陸地上的山丘。
寒冷的氣候到距今4.5萬年前開始轉暖,海侵又發生。這次海侵的規模比前一次更大,一直擴展到河北省的獻縣境內(史稱“獻縣海侵”),在渤海沿岸也留下了這次海侵的痕跡。如遼寧省的蛇島在海拔百米處有這次海侵留下的海蝕洞。蓬萊縣北溝公社現距海岸4公里左右的北林院迎口山西北坡,還保留著完好的石英岩海蝕地形,並有5~6米高的海蝕柱。在廟島群島的海拔60-70米處,普遍存有海蝕痕跡。獻縣海侵之後,仍趨海退。
到了全新世,氣候又進入冰期過後的溫暖期。冰川大量消融,海面再次上升。冰期時一度成為沼澤草原的渤海海底,再次變成煙波浩渺的大海。渤海役岸已推進到黃驊、靜海和天津一帶(史稱“黃駛海侵”)。海蝕線達到北長山島的九丈崖,大黑山島北莊的“半坡”上(均距今海面約15米高度)。這次海侵過後,又開始大規模的海退。直至距今1300年(唐初),島岸線才降到比現代島岸線略高的地方。整個群島仍處於“南升北降”的微變之中。
地質
長島縣堵島北鄰遼東隆起,南連膠東隆起,處於膠遼隆起的接合部位。西鄰渤海坳陷。出露地層為上元古界“蓬萊群”,為一套淺變質岩系。島陸構造簡單,地層多呈單斜,斷層規模較小,岩漿活動較微弱。
地層
為上元古界“蓬萊群”。豹山口組:下部以絹雲千枚岩為主,夾含礫石英岩、滋鐵長石石英岩和長石石英岩。上部主要為紫色、青灰色板岩夾長石石英岩和石英岩。主要分布於大竹山、小竹山、車由、砣子、高山、猴磯和砣磯諸島。輔子夼組:下部主要為青灰色、紫色板岩與石英岩互層。上部為石英岩和板岩互層,厚度較大。分布於大欽、小欽、北隍城、南隍城、南長山、北長山、大黑山和小黑山諸島。
上第三系:為兩期火山噴發的玄武岩。下部氣孔構造發育,局部有斑晶,斑晶為伊丁石化橄欖石。上部為深灰黑色、微密、堅硬的玄武岩,偶見斑晶,斑晶為輝石和伊丁石化橄欖石。分布於大黑山島西部老黑山和北莊村西部溝谷,最大厚度70米,野外見有枕狀構造及火山彈等,成不整合覆蓋於“蓬萊群”地層之上。
第四系:多數島嶼均有分布,尤其在大欽島、砣磯島、大黑山島、南長山島較發育,由南向北逐漸增厚。第四系按其成因分為殘積層、坡積--洪積層、海積層。
殘積層,由礫石和棕紅色亞粘土組成,厚度一般為1-3米,系原岩風化產物,多分布於山丘地區,南長山島分布較廣。礫石主要為石英碎塊,磨圓度差,呈稜角狀,亞粘土由砂礫和粘土組成。坡積-洪積層,主要由礫石、含礫亞砂土和亞粘土組成。分布於溝谷兩側、山坡地帶和平緩處。有的夾有礫石層,富含鈣質,局部含姜結核。此層厚度變化較大,一般為20-40米,有的厚度達60餘米。
海積層,主要為礫石、亞粘砂土、粉砂、海生物遺骸和貝殼組成。分布於各大島海岸平緩處。礫石為石英岩,多為球形,因此稱“球石”。
構造
諸島除基底長期隆起外,主要受北東向沂沭斷裂帶和北西向威海--蓬萊斷裂帶所控制。這兩組斷裂為長期繼承性活動斷裂。新構造運動時期也有明顯活動。推測諸島為斷塊上升部分。島陸上的構造線方向同區域一致,但不發育,規模亦小。
褶皺:北隍城島向斜,軸部為厚層石英岩組成,翼部為石英岩和板岩互層。北西翼地層產狀傾向南東,南東翼地層產狀傾向北西。兩翼產狀變化較大,平緩處僅20°左右,陡處達80°。
南隍城島東北端嶺山褶皺,為一倒轉向斜。軸向為北東向,軸面傾向南東,兩翼產狀傾向南東。組成向斜的岩性為石英岩和板岩。大黑山島向斜,軸向北西,軸面近直立。南西翼傾向北東,傾角下部為20°,向上逐漸變緩,為10°左右。北東翼向南西傾,傾角下部為25°,向上變緩,為10°左右。兩翼底部為石英岩夾板岩,軸部為石英岩。
其它諸島,均為單斜層,產狀有所差異。
斷裂:南長山島信號山北側斷裂為北西向,斷層線走向為330°。斷層面傾向南西,傾角40°,顯壓扭性。
南長山島葉家斷裂,斷層線走向為310°,基本與島岸線平行。斷層面傾向南西,顯壓性。
南隍城島陀佛山斷裂,斷層線走向為40°。傾向130°,傾角55°。青灰色板岩被擠壓破碎,岩層有牽引榴曲,顯壓性。
南長山島北端西部海岸斷屠,斷層線方向與島岸線一致,走向為25°。傾向北西,斷層帶有角礫岩。
北隍城、南隍城、大黑山和砣磯等島的海岸處,有北東、北西向斷層活動跡象,在海蝕微地貌形成陡峭的海蝕岸,節理較發育,石英岩呈碎裂狀態。
岩漿岩
侵入岩:位於砣磯島井口村北,有一閃長玢岩岩株侵入“蓬萊群”地層中,出露面積為0.1平方公里,在地貌上構成霸王山。岩性為中性的淺成岩,具有微弱的蝕變,系中生代燕山晚期岩漿活動的產物。
噴出岩:為玄武岩,分布於大黑山島西部一帶。為新生代喜山期岩漿活動的產物。
地貌
長島島陸以剝蝕山丘和海岸地貌為主要特徵。丘陵和山脈多與地層走向一致(南、北長山島尤為明顯),石英岩抗風化,組成山脊,板岩風化為谷。近海微地貌極為發育。
山丘
諸島山勢多為平頂山和半劈山。山體坡度一般為10-40°。除南長山、北長山、大黑山、砣磯、大欽和北隍城等島有多山夾谷和局部小塊平地外,多數島嶼為露海孤山(丘)。
海岸
諸島海岸多為基岩海岸。其中,南隍城、北隍城、大欽、高山、猴磯、車由和大黑山等島的基岩海岸占其海岸總長的50%以上,並多系峭壁岩灘。由於其岩性和產狀不同,形成形態多姿的海蝕洞、海蝕拱和奇礁異石。如南長山島的“水晶宮”、高山島的“神仙洞”、大黑山島的“大頂洞”、高山島的“龍頭礁”、犁犋把島的“寶塔礁”、南長山島的“望夫礁”和小黑山島的“獅子石”等。
在南長山、小欽、螳螂、小黑山和擋浪島的南端,均有沙嘴。在大黑山島和南砣子島之間,廟島和羊砣子島、牛砣子島之間,南、北長山島之間,均有連島沙壩。
在大竹山、南隍城、小黑山等島的港灣處有沙堤堆積,形成現代瀉湖。
凡有石英岩分布的島嶼,多有礫石灘,與島岸線平行,呈台階式分布。因各港灣的口向、海岸坡度和潮流不一,礫石的自然分選和磨圓度差異較大。
水道
渤海海峽,寬105.56公里,全縣諸島占據海峽五分之三的海面,將海峽分割成14條水道(海峽)。
老鐵山水道,位於北隍城島和老鐵山角之間,東西走向,寬42.2公里,占據海峽五分之二的海面,主航道水深42-78米,泥沙底質。
隍城水道,位於南隍城島與北隍城島之間,東西走向,長5.6公里,寬1.5公里,主航道水深19-40米,泥沙底質。
小欽水道,位於小欽島與南隍城島之間,西北東南走向,長4.5公里,寬4公里,主航道水深40-50米,泥沙、礫石底質。
大欽水道,位於大欽島與小欽島之間,東西走向,長8.5公里,寬2公里,主航逍水深31-45米,泥沙、礫石底質。
北砣磯水道,位於砣磯島與大欽島之間,東西走向,長11.5公里,寬10公里,主航道水深31-50米,航道中部有一暗礁群(北礁),泥沙、礫石底質。
高山水道,位於高山島與砣磯島之間,西北東南走向,長4.5公里,寬8.5公里,主航道水深20-25米,軟泥底質。
南砣磯水道,位於車由島與砣磯島之間,東西走向,西接猴磯水道,南鄰長山水道,主航道水深10-25米,泥沙底質。
猴磯水道,位於猴磯島與高山島之間,東西走向,長6.35公里,寬7.5公里,主航道水深21-24米,泥沙底質。
長山水道,位於北長山島與猴磯島之間,東西走向,長17公里,寬7.5公里,主航道水深20-30米,軟泥底質。
西大門水道,位於大黑山島與小黑山島之間,南北走向,長3公里,寬1.5公里,主航道水深7-11米,泥沙底質。
寶塔門水道,位於小黑山島東側,犁犋把島與擋浪島之間,西北東南走向,長2.5公里,寬1公里,主航道水深10-15米,泥沙底質。
珍珠門水道,位於擋浪島與北長山島之間,南北走向,長0.75公里,寬1公里,水道北深南淺,主航道水深6-14米。
螳螂水道,位於螳螂島與擋浪島之間,東北西南走向,長1公里,寬0.75公里,主航道水深20-28米,泥沙底質。
廟島海峽,也稱為廟島水道或登州水道。位於南長山島與篷萊角之間,東西走向,長31.5公里,寬6公里,主航道水深12-37米,沙礫底質。
港灣
廟島群島諸島島岸線曲折,岬灣交錯,構成35處港灣。
長島港灣,位於南長山島荻溝、鵲嘴村西、塘里灣東南,灣口向西,西有廟島,北有北長山島、螳螂島等環圍。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1100米,水深4-5米,泥沙底質。可避偏北、偏東諸風。
前口(原名寺後口),位於南長山島樂園村南,灣口為西南向。灘長2200米,水深25米,泥沙底質。可避偏北諸風。
趙王灣,位於南長山島趙王村東,灣口向東。灘長2200米,距岸200米處水深6.4米,沙石底質,灣口南北兩端有礁石數處。可避偏西諸風。
王溝灣,位於南長山島王溝村東,灣口向東。灘長420米,泥沙底質,距岸200米處水深3.6米,灣北有北石礁群,灣南有四黑石礁群。可避偏西諸風。
連城灣,位於南長山島連城村西,北起玉石街南端,南到黑石嘴村北。灘長1020米,灣口向西,距岸60米處水深3.4米,軟泥底質。句避偏東諸風。
玉石東口,位於南長山島、北長山島之間,玉石街東側,灣口向東北。灘岸長1000米,水深1-6米。可避偏西諸風。
孫家口,位於南長山島孫家村東北,灣口向東北。灘長810米,距岸50米處水深4-5米,石底。可避偏西諸風。
半月灣,位於北長山島嵩前村北,灣口向北。灘長926米,泥沙底質(近岸礫石底),5米等深線距岸125米。
山後灣,位於北長山島海螺山東北,灣口向東。灘長1130米,水深3-5米,20米等深線距岸150米。泥沙、貝殼底質。可避偏西風。
北城灣,位於北長山島北城村南,西至花溝村南岸,灣口向南。灘長3163米,水深3-4米,泥沙底質。可避偏北偏東諸風。
店子西口,位於北長山島店子村西,灣口向西南,灘岸中部有一突出岬角將該灣分成南北兩灣。南灣灘長908米,北灣灘長525米,水深2一4米。可避北風和偏東諸風。
塘里(原名廟島塘),位於廟島東、長島港灣西。南北長5500米,東西寬3000米,水深3-5米,泥沙底質。由於廟島、螳螂、北長山、南長山等島環圍,灣內風平浪靜,歷有“天然良港”之稱。
北口,位於廟島西北部,北山與羊砣子島之間,灣口向西北。灘長1300米,水深4米左右,軟泥底質。可避偏東諸風。
西口,位於廟島西、羊砣子島與牛砣子島之間,灣口向西。距岸100米處水深3米左右,灘長1550米,灣口中南部有岩礁。可避偏東堵風。
南口,位於廟島山前村南,該口由廟島南端山岬與牛砣子島連成“凹”形灣,口向朝南。東西長500米,退潮時乾出100米,2米等深線距岸200米,口外水深3-5米,泥沙底質。可避偏北諸風。
廟島錨地,位於廟島與小黑山島之間。周圍分別有北長山島、螳螂島、擋浪島、小黑山島、廟島環圍。長寬各1100米,水深5-10米,泥沙底質。可避偏苯諸風。
北莊灣,位於大黑山島北莊村東,灣口朝東。灘長500米,水深2-7米,泥底(近岸為沙礫底質)。可避偏西諸風。
船旺灣,位於大黑山島船旺村東,灣口向東。灘長600米,灣北側有一連礁沙頸,南側有一連島沙脊,距岸100米處,水深2米,軟泥與貝殼底質。可避東、西、南、北諸風。
大濠口,位於大黑山島大濠村南,灣口向東南,東起小濠西南嘴,西至大濠村西嶺。灘長650米,踉岸140米處水深5米,石底;距岸250米處水深10米,泥沙底質。可避北、東北風。
後口灣,位於砣磯島後口村與霸王山之間,口向東北。灘長800米,水深8-10米,泥沙底質。可避偏西偏南諸風。
砣子灣,位於樁子島東北、砣磯島磨石嘴東南,灣口向東南。灘長2000米,水深4-12米,最深處達21米,泥沙底質,可避偏西、偏北諸風。
大口塘,位於砣磯島大口村南,灣向內陸凹入,灣口向南。灘長800米,低潮可乾出200米,高潮水深1-2米,距岸500米處水深3一5米,軟沙泥底質。可避東、西、北造風。
井口灣,位於砣磯島井口村南,灣口向南。灘長250米,泥沙底質,低潮時可乾出40米,距岸100-200米處水深5-7米。可避偏東、偏北諸風。
呂山口灣,位於砣磯島呂山口村南。灣口向南。灘長422米,泥沙底質,距岸50米處水深7米。可避偏北諸風。
廟下東口,位於大欽島小浩村南,灣口向東南。全長1150米,距岸100米處水深8米,泥沙底質。可避西、西北、北風。
大欽西口,位於大欽島北村西,灣口向西。全長550米,距岸50米處水深4米,泥沙底質。可避偏東諸風。
東口,位於大欽島東村東,灣口向東。全長800米,距岸50米處水深3-5米,500米處水深16米,泥沙石底質。可避偏西諸風。
門前灣,位於小欽島村村南,灣口向南。全長900米。距岸50米處水深5米,礫石底,距岸100米處水深10米,泥底。可避北和西北風。
小欽西口,位於小欽島西中部,灣口向西,灣西北角有一向南伸延的礁群。全長800米,距岸30米處水深5米,板石底質;距岸100米處水深10米,泥底。可避偏東風。
東菜園灣,位於南隍島東南,灣口向東。全長1500米,水深5-18米,泥抄底質。可避偏西諸風。
南城口裡,位於南隍城島北,灣口向東北。兩側均有岬角伸延,形成凹入口。全長910米,5米等深線距岸120米。細沙、貝殼、泥底質。可避偏西、偏南諸風。
南菜園灣,位於南隍城島南,灣口向西南。全長400米,5米等深線距岸120米,灣口有一淺灘,細沙底質。可避偏北諸風。
山前灣,位於北隍城島山前村南,灣口向南。全長724米,距岸100米處,底質為礫石、岩石,水深3米;100米外底質為沙、貝殼,水深5-10米。可避偏北諸風。
山後灣,位於北隍城島山後村東。灣口向東。全長470米,灣兩側有岬角突出,礫石底質。距岸50米處水深2.7米,100米外水深7一8米。可避偏西諸風。
城東口與鷹窩口,位於北隍城島東南,灣口向南。灣中間有岬角突出,東段稱鷹窩口,西段稱城東口。全長756米,底質為貝殼泥。距岸80米,水深5米,100米外水深10米以上。可避偏北諸風。
地理環境
氣候
屬亞洲東部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大陸度為52.3%。因受冷暖空氣交替的影響,加之海水的調溫作用,四季特點是:春季風大回暖晚,夏季雨多氣候涼,秋季乾燥降溫慢,冬季風頻寒潮多。
海況
潮汐,長島海域的潮汐性質屬正規半日潮,其規律是一晝夜兩漲兩退,俗稱“四架潮”。潮流方向由左向右轉移,一晝夜轉一圈,稱之“四開流”。潮汐一漲一退,需12小時24分,一晝夜兩漲兩退共需24小時48分,按陰曆推算,半月形成一個周期。因此,初一和十六、初五和二十的潮汐時間是對應的。
陰曆三十到初四、十四到十八大漲大退,俗稱”大汛海”。其餘時間,潮速慢,潮流小,俗稱“死汛底子”或“死沉底子”。潮高地理分布北部較南部高,8月份平均高潮高,砣磯島為212厘米,南長山島為143厘米。潮差分布,砣磯島為124厘米,南長山島為119厘米。平均高潮間隙,砣磯島為10時10分,南長山島為10時4分。平均低潮間隙,砣磯島為4時6分,南長山島為3時53分。大潮升砣磯島為163厘米,南長山島為161厘米,小潮升花磯島為130厘米南長山島為131厘米,平均海平面砣磯島為89厘米,南長山島為90厘米。
潮流,長島海域的潮流,主要水道多為東西流,港灣多為回灣流。北部水道為西流,南部水道為東流。這種“北進南出”的規律在冬季尤為明顯。
夏季海流,南部海區一般在0.6-1.03米/秒之間,大黑山島海區最小,為0·6米/秒;北部海區一般在1.25米/秒左右,砣磯水道最大值達3.7米/秒。港灣回灣流的流速更小,砣磯島的後口灣僅在0·4米/秒左右。
海浪,長島海域的浪型,主要為“風浪”。秋季和冬季偏北風浪,夏季偏南風浪。浪高的四季變化是:冬季(10月~翌年1月)月均浪高1.1米,春季(2-4月)月均浪高0.47米,夏季(5-7月)月均浪高0.5米,秋季(8-9月)月均浪高0.8米。歷年(1960-1981年)年大浪高平均為8.6米,極端最大浪高達10米,出現在北隍城島海區;浪高周期(A峰一B峰時間單位)變化平均為3.4秒,最大周期為13.9秒。
海霧,長島海域霧日較少,年平均霧日為28天,多為平流霧,少為輻射霧。春、夏兩季海霧最多,占全年海霧日的86%,多集中於6-7月份;秋冬兩季霧日較少,其中9-10月份最少。
海冰,長島海域由於受黃海主流性海流的影響,冬季水溫相對偏高,海口、港灣無冰封現象。南部諸島在嚴冬季節有時出現少量的岸沿薄冰和冰腳,對生產和交通無影響。
浮游生物,長島海域浮游生物含量很高,包括浮游植物和浮遊動物兩大類。據1985年調查,浮游生物量年平均為288.7萬個/立方米。其中,浮游植物占98%。
水文
廟島群島,海域寬闊,水深多在30米以內,人工養殖能夠利用的海域面積6萬畝。
地下水的主要來源是自然降水。由於島嶼山勢坡度較大,雨後地表經流迅速入海,加之海島地質構造多系破碎性的石英岩,蓄水能力甚差,所以,總體屬貧水區。較大的島嶼有基岩裂隙水和疏散岩層孔隙水,主要分布於第四系中。據1984年調查,10個有居民島嶼的淡水資源總量為388.97萬立方米,可利用量135.68萬立方米,人均36.4立方米。
風災
廟島群島,以風災為魁。建國前,因風災造成的海損事故尤為慘重,上百漁民遇難災事也經常發生。建國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安全生產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風災之患相對減少。1950-1985年,重大風災20次。
但同時,作為動力,風能資源豐富,是西伯利亞和內蒙古季風南下通道,年平均風速6.86米/秒,有效風速8279小時,風功率密度比陸地高20-40%,是中國三大風場之一。島區已經建設有大批風力電場。
土壤
廟島群島土壤有棕壤、褐土和潮土3個土類。下分6個亞類、7個土屬,11個土種,總面積為79149畝。棕壤土類:俗名石碴土,全縣只有棕壤性土1個亞類,為變質岩母質風化物。面積45325.9畝,占土壤總面積的57.3%,主要分布於山丘中上部。土體厚度少於30厘米,土壤質地粗疏,表層沙礫多,蓄水能力差,養分含量少,呈中性或微酸性反應。褐土土類:有淋溶褐土、褐土和潮褐土3個亞類,發育於馬蘭黃土母質區。褐土土類,土體深厚,通體有石灰反應,PH值7左右,養分含量高,適耕性較好。面積為33064畝,占土壤總而積41.8%,主要分布於山丘中下部和部分濱海平緩地。以南長山、北長山、大黑山和小黑山島較為典型。另在砣磯、大欽、小欽、南隍城、北隍城和廟島也有發育。潮土土類:俗名淤土。有鹽化潮土、濱海卵石土2個亞類。面積759.1畝,占土壤總面積的0.9%,主要分布於濱海平緩地。其中,濱海鹽化潮土分布在北長山島嵩前村西北部,潛水埋深2米左右,耕性一般,生產性能差。濱海卵石土,分布於北長山島北城村。潛水埋深3米左右,耕性一般。
植被
廟島群島植被面積53514.069畝,占島陸總面積的67.6%。主要分布於較大島嶼上。山丘嶺地上部,木本多為赤松和黑松,草本多為羊胡草和茅革。中部,木本多為刺槐、黑松和棉槐,草本多為蒿子和山菊花。下部,木本多為楊樹、柳樹、刺槐、泡桐和棉槐,草本多為茅草,沿海一帶有鹼蓬等。
經濟概況
經濟發展
群島居民以漁業生產為主。舊時雖然漁業資源豐富,在日偽占領和國民黨統治時期,漁業生產倍受摧殘。1948年比1936的漁船減少40%,網具減少80%。建國後,迅速恢復發展,1957年漁船增至1870隻,捕撈總量達14590噸。60年代後,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開始開闢遠洋漁場,實行多種作業,捕撈產量逐年提高。1978年捕撈總產量為48270噸,是1949年的8.8倍。進入1980年代,漁業生產堅持"以養為主,捕養結合"的方針,1985年總產量38725噸,其中捕撈15955噸,養殖22770噸。僅養殖扇貝產量達6970噸,占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全年農業總產值497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7.99%。1990年代初,通過“耕海牧漁”發展戰略,成為全國較早的小康縣。幾經起伏,海島旅遊產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成為全縣支柱產業。全縣旅遊直接從業人員1.3萬人,占總人口的1/4,全縣GDP的37%來自旅遊及相關服務業,稅收占地方稅收的60%以上。
工業生產始於30年代,時僅有小型工廠、作坊。70年代起,服務於漁業生產的工廠企業迅速發展。現已有18處船廠,16處水產品加工廠。縣船廠可自行設計、製造136千瓦的木殼租110.25千瓦鋼殼漁輪。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539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2.01%。交通、郵電均稱方便。1982年敷設海底電纜18.8公里,與煙臺電網並聯相通,郵電海底電纜110公里。島上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至宋朝期間的古遺址和古墓群等17處。天后宮始建於宋朝宣和四年(1122),現內設博物館,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境島礁星羅棋布,處處風光佳麗。月牙灣、寶塔礁、九門洞、羅漢礁尤稱絕美。"海市"海滋”時有所見。
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3713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62577元。
土特產品
廟島群島,海域寬闊,適合人工養殖的淺水海區3萬餘畝。渤海海峽為百魚洄游必經之路,海洋捕撈得天獨厚。主要魚蝦類有鮁魚、鮐魚、比目魚、花魚、鯖魚、帶魚、鯧魚、鱸魚、真鯛、河豚、對蝦、鷹爪蝦等30種。各種藻類119種,主要有海帶、裙帶菜、紫菜、牛毛菜等。貝類有皺紋盤鮑、櫛孔扇貝、紫海膽、牡蠣、貽貝、泥蚶、紅螺等19種,海參資源也極豐富。特別是海參、鮑魚、海膽等海珍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命名為“中國鮑魚之鄉、中國扇貝之鄉、中國海帶之鄉”,是中國重要的海珍品出口基地。
長島有"候鳥旅站"之稱,每年春、秋兩季南北遷徒經過的候鳥近200種。藥材資源也極豐富。陸地有石龍子、酸棗仁、防風、元胡、蠍子、土元、蝮蛇等569種;海洋藥物有刺參、石決明、海膽、海馬、海龜、玳瑁等154種。此外,硯石、球石、燧石、磨石和盆景石也有一定藏量。
刺參,分布於各島周圍海域。據1982年水產區劃調查,適宜刺參生長的海岸線長96.5公里,占海岸線總長的67.6%,資源面積6平方公里。蘊藏量達741.2噸,達到商品規格的為91.8噸。1983年,開始採取人工育苗放流稚參和在海域內進行人工投石築礁,改善刺參的生態環境,資源增殖效果顯著。
皺紋盤鮑(通稱鮑魚),主要分布在長山水道以北臨島海區,俗有“鮑魚不過珍珠門”之說。1980年代初,在長山水道以南臨島海區相繼發現有零星分布的鮑魚。據1982年水產區劃調查,全縣皺紋盤鮑分布的海岸線長58公里,占海岸線總長的40%,資源面積1.3平方公里。總蘊藏量為35.3噸,達到商品規格的為13.8噸.
扇貝,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主要分布於大欽島和小欽島附近海域,是捕撈生產的專項之一,1958年年捕撈產量2500噸。由於酷捕和生態環境被破壞,原扇貝場的資源大部枯竭,1963年後,已形成不了生產規模。據1982年水產區劃調查,大欽島西北海區、大欽島東村外緣海區、大欽島西南大礁、二礁海區和砣磯島盡頭子海區,為扇貝新的棲息區。1976年,開始全人工筏式養殖扇貝試驗,1985年養殖面積達5000畝,年收穫量6970噸,占全國總產量一半以上。
光棘球紫海膽,主要分布在北部諸島及大竹山、小竹山車由島周圍海域。據1982年水產區劃調查,資源面積5.7平方公里,蘊藏量283.5噸(鮮品),達到商品規格的62.1噸。建國後,最高年(1982年)產量為350噸。1977年,加工成半成品出口日本。1980年,開始製作少量罐頭。
牡蠣,主要分布在南長山、北長山、廟島、大黑山、小黑山、南砣子、魚鱗、猴磯等島嶼潮間帶的岩礁上。1970年代中期,年產牡蠣肉約13噸左右(其中國家收購3噸左右,其餘民眾自食)。1970年代末,由於酷捕和生態環境的破壞,資源明顯下降。據1982年水產區劃調查,牡蠣分布的總而積為0.5平方公里,資源蘊藏量為1303.6噸(鮮品,折鮮肉65.2噸)。長島食用牡蠣歷史很久,古代墓葬中發現大量的牡蠣皮。清代詩人宋琬詠《牡蠣》詩云:“懸崖簇簇綴蜂房,醒酒偏宜子母湯。何物與君堪娣姒,江瑤風味略相當”。
砣磯硯,亦稱金星雪浪硯,是著名的名硯之一,系砣磯石加工而成。此石分布於砣磯島磨石嘴村西北的山崖之下,質地油潤細膩,細中有鋒,柔中有剛。成硯後其色黑澤如漆,且又金星閃爍,胃浪騰湧,具有研不起沫,下墨甚利,澀不滯筆,油潤而不吃墨之特點。宋代始來石制硯,頗受歷代文人墨客的喜愛。砣磯硯自清代即成貢品。乾隆皇帝得硯存故宮博物院。1979年,砣磯硯始有“少量出口。
石盆景,亦稱砣磯盆景,系砣磯盆景石加工而成。此石主要產於砣磯島,以霸王山北部近海處出產的為最佳,屬浪蝕條帶絹雲千枚岩,含雲母40%,石英30%,綠泥石25%,其它物質5%。1981年,砣磯鎮工藝美術社製做的山水盆景,遠銷日本、美國。
燧石,俗稱火石,屬石英岩。諸島均有分布,以大黑山島和螳螂島出產的為最佳。其質地硬而脆,碰撞冒火,耐蝕耐磨。含二氧化矽99.5%以上,含鐵0.05%,其色澤淺淡,多為乳白色、米黃色、亦有白中帶青、灰里透藍、紅中間紫及玫瑰色、煙褐色等。燧石加工,可做磨光機的最佳襯裡,也宜做建築飾料。1974年,曾銷往日本和新加坡。
球石,在諸島港灣、連島沙壩及島端沙嘴處均有分布。尤以北長山島的半月灣、大黑山島馬石嘴、南隍城島的南菜園灣、大欽島西口的球石圓度高。鋼廠、化纖廠用以催氧、濾氧;陶瓷廠、油漆廠用做球磨機的填料。球石的觀賞價值很高。遊人多選擇圖案優美的饋贈親友,留作來島紀念。在建築上多選擇形狀類似的、色澤各異的球石,裝飾門面,鋪設甬路。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球石曾出口日本、阿爾巴尼亞等國。
磨石,產於砣磯島磨石嘴村西海邊處。據出土文物考證,早在龍山文化時期,砣磯磨石即被開採利用。50年代末,始有個體戶開來加工運往煙臺銷售。1964年至1965年,由集體經營,最高年產100噸左右,大部分銷往外地。此石屬千枚岩,呈灰黃色,具絲絹光澤,質地油潤,含雲母和少量二氧化矽。蘸水磨蠣起漿,俗稱“細磨石”,利具磨蠣不倒刃。
旅遊開發
1980年代,長島縣開始在廟島群島進行旅遊開發。1985年山東省將煙臺的長島、蓬萊閣景區,威海的劉公島、成山頭4個景區組成的膠東半島海濱風景名勝區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88年,膠東半島海濱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5年,長山列島(廟島群島)被中國國土資源部批准成為國家地質公園。當時是中國唯一的海島型國家地質公園。
海陸交通
港口
1929年前,長島無碼頭。船隻裝卸直接靠岸或用舢販駁運。1929年,東北海軍在南長山島寺後村(現樂園村)前口和鵲嘴村西口各建木質碼頭一座,可靠小汽船。1948年,東萊群島設治局建碼頭兩座。一座在鵲嘴村西北,長80米,頂寬10.7米,高潮時水深3米。原為石質,建國後多次修補,灌注水泥,現仍使用,稱“老碼頭”。另一座在砣磯島大口塘東側,長90米,頂寬6.8米,石質。因碼頭附近居民多為姜姓,故稱“姜家碼頭”,此碼頭於建國初廢棄。
建國後,駐軍建碼頭16座,地方建3座。其中,長島港分建為商港和漁港,砣磯大壩和大欽島東村安全港為漁、商兼用港。南長山、砣磯、欽島、隍城為民眾重點漁港,廟島、大黑山、小黑山為一般漁港及避風港。
長島港,是
長島縣唯一進出島通道。位於南長山島的長島港灣。1973年6月,長島縣建港委員會開始籌建,1974年4月1日正式施工,1977年4月1日建成。碼頭引堤長280米,寬13米,主體碼頭長150米,水深4米,可同時停靠500噸級輪船3隻。貨場面積13800平方米,並建有工具庫、供水房和零擔房。1982年,在貨場建倉庫500平方米。1985年,港口吞吐量為16.4萬噸。2004年3月10日長島港正式接收長島漁港作為貨運碼頭,成為客運、貨運合一的綜合性港口。
航運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島內一般貨物主要靠軍船、漁船、客船捎運,大宗貨物如糧、煤、沙、石等則雇用外地運輸船運輸。1970年代後,國家組派船進島營運,開闢了蓬萊-南長山島-北長山島-砣磯島-大欽島-北隍城島客運航線。1958年4月23日,又開闢了南長山島-廟島-小黑山島-大黑山島航線。1976年,成立山東省交通廳青島海運局
長島港。在南長山島至蓬萊、南長山島至大黑山島、北五島開闢有定期班船。並與旅遊公司船一起開闢有南長山島-廟島-寶塔礁-大黑山島-車由島的旅遊航線。境內有大小碼頭13座,分商港、漁港,可分別停靠500-1000噸級輪船。
公路
民國時期,長山八島修通南長山島的樂園村一鵲嘴村一連城村、樂園村一後溝村一黑石嘴村及北長山島的北城村一嵩前村一店子村、店子村一花溝村一北城村4條公路,總長16公里。其它諸島亦修築道路,總計14公里。1950年至1957年,駐島人民解放軍在各島修築公路總計74.5公里。其中,南長山島16.4公里,北長山島12.3公里,大黑山島6.6公里,砣磯島11公里,大欽島7公里,大竹山島2.2公里,北隍城島11.2公里,南隍城島7.8公里。
1960年3月,駐軍重修南、北長山島間的連線工程(玉石街),當年10月竣工。大壩長1050米,基寬45米,頂寬10米。到1985年底,全縣共有公路78公里。
社會歷史
建置
廟島群島,全境為長島縣所轄。縣以長山島而得名。秦至隋均屬黃縣。唐以後屬蓬萊縣,於島上置大謝戌。宋於島上置駝基(今稱砣磯)、沙門二寨,為流放犯人之地。元於沙門島上置戍軍。明曾駐軍長山島上屯田,均為海防要塞。
1928年6月國民黨東北海軍進駐長島,設民政局,與蓬萊縣脫離行政隸屬關係,翌年正式設長山八島行政區,直隸於省。1933年10月改置長山八島特區,仍隸於省。1935年3月該特區撤銷,復併入蓬萊縣。同年6月又恢復長山八島特區,直屬於省。1937年1月改屬國民黨山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5年8月共產黨設長山島軍政辦事處,10月撤銷,設立長山島特區,屬膠東行政區北海專區。1947年9月至1949年8月被國民黨軍隊占領,設長山列島區,屬蓬萊縣。1949年8月長山列島解放,復置長山島特區,仍屬膠東行政區北海專區。1950年5月北海專區撤銷,改屬新設立的萊陽專區。1956年5月撤銷長山島特區,成立長島縣,仍屬萊陽專區。1958年12月,長島縣與黃縣一起併入蓬萊縣,原長島縣行政區域設立長島人民公社。1962年4月,改建為長島區,仍屬蓬萊縣。1963年6月國務院批准復置長島縣,縣機關駐南長島寺後村,歷屬於煙臺專區、煙臺地區、煙臺市)。
1985年,全縣設長山鎮、砣磯鎮、北長山鄉、廟島鄉、大黑山鄉、小黑山鄉、大欽島鄉、小欽島鄉、南隍城鄉、北隍城鄉等2鎮8鄉,共40個村。2017年,轄8個鄉(鎮、街道)2個開發管理處,40個行政村(居委會)。
人口
長島自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居住。宋朝為發配犯人之地。元朝興海運,島上居民增加。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4年),因倭寇經常襲擾海島,朝廷下令將島民全部遷移到篷萊縣西部。明朝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調集中營軍400名官兵屯種南、北長山島,後留島入民籍。清朝初期,島民奉旨外遷而空島。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朝廷下令招沿海遷民,歸復田裡。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官方為鼓勵外遷的島民回島開墾土地,頒發“執票”,確保通行。同時,推行“招民勸耕”和“盛世滋生,永不加賦”的政策,島上人口遂大量增加。1990年,總人口38893人,其中農業人口29232人,非農業人口966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48人。有漢、回、滿、朝鮮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共7人。2017年末全市(縣、區)總人口4.2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8萬人。
文化
距今890年的廟島媽祖顯應宮是中國北方最有影響的媽祖官廟,距今6500多年的北莊史前遺址是中國漁獵文明的代表,與農耕文明代表西半坡有等同歷史價值,被考古學家稱為東半坡,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嚴文明定位長島“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海洋文明由此發祥”。
顯應宮,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始祖廟。建廟後,南、北船民每年七月舉辦盂蘭會,請戲班唱戲,船隻雲集,商賈往來,堪稱盛會,歷時近800年,至清朝末年才逐漸哀落。
軍事
由於廟島群島位於渤海海峽黃、渤二海交匯處,為渤海"咽喉",衛京津"門戶”,屬海防前線,在軍事上,稱長山要塞。近代,外國艦隊曾先後7次途徑長山列島,闖入渤海,進犯京津。包括:1858年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在大沽地區3次登入作戰、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京津之戰、1904年日俄爭奪遼東地區之戰、1914年日軍從旅大長發,攻占青島之戰、1937年日軍大沽北塘登入作戰等。發生在島上的歷史上戰事很多。明代有倭寇入侵長島、明軍與孔有德之戰,清代日軍侵占隍城島、大黑山島戰役等。北伐戰爭中,有東北海軍第二艦隊殲滅張宗昌殘部戰役。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多次在此攻擊日軍,曾攻克砣磯島偽軍據點、襲擊南城偽軍據點。
最知名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長山島戰役。即1949年7月-8月解放軍解放長山島的戰鬥。由山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許世友擔任總指揮。由華東野戰軍二十四軍七十二師參戰。共調集帆船390隻,汽船44艘,編為4箇中隊。由於7月底遇颱風襲擊,船隻受損,到8月11日18時,開始總攻,12日南、北長山島,大、小黑山島,廟島和大、小竹山島全部解放。8月13日,部隊接到颱風警報,進攻北五島戰鬥暫停。19日颱風息,砣磯島、欽島、隍城島的殘敵均乘船逃竄,20日長島全境解放。戰役中,斃敵200餘人,俘敵1305人,繳獲各種火炮15門,輕、重機槍72挺,長短槍1095支,炮、槍彈28萬餘發,艦、船10隻,汽車4輛,糧食190噸。此次戰役開創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的先例。在戰役中,解放軍指揮員犧牲47人,負傷224人。
新中國成立後,廟島群島仍然是中國海防部隊駐防的重點區域,群島諸島駐紮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邊防部隊。
勝跡
礓頭(長山尾),地處南長山島的東南端,為黃海、渤海交匯處,三面環海,丘迭山連。山巒,松柏蔥鬱,四季常育,每逢春秋,過往候鳥多在此羈旅,林中百鳥囀鳴娓娓動聽,海灣,卵石晶瑩,海水清澈;岩岸,涵洞幽深,礁石棋布,是垂釣的佳地。登上山巔近看:海面養殖浮具縱橫成行,恰似海上田園;一條沙壩伸入海中,儼同蛟龍戲水。遠眺:列島隱約,漁舟穿梭;每逢薄霧繚繞之時,南望蓬萊丹崖,仙閣凌空,宛如海市蜃樓。
烽山,位於縣城東側,高125米,古為烽火台。1984年,建旅遊點。翌年,次峰建候鳥標本展覽館,館內陳列鳥類標本200餘種,展現了鳥兒翻飛、覓食、追捕、登枝、求偶和啼囀的各種神態。主峰有雄鹰鵰塑,高8米,覺4米,與蓬萊閣遙遙相對。主峰兩惻有飛檐畫棟的亭閣。沿盤山公路可達次峰,從次峰拾階(205)而上可登主峰。站在峰頂,南眺篷萊仙閣,西瞰縣城全貌。逢晴日清晨,紅日初出,海面金波蕩漾,水天相映,霞光燦燦,旭日躍海而出,此景勝過泰山觀日出。
望夫礁,位於南長山島北端。站在玉石街北部向東南望去,礁石酷似一位漁家婦女懷抱嬰兒期待著出海的親人歸來。望夫礁周圍礁石密布,水中餌料豐富,可供遊人垂釣。
玉石街,亦稱“一宿街”,位於南、北長山島之間。《(增修)登州府志》記載“南北長山相距五里,中通一路,)廣二十餘丈,皆珠磯石,名玉石街”。玉石街原是一道天然的珠磯石長灘,清末民初,每逢落潮時節,兩岸民眾尚可往來,後為海潮所斷。1960年,長島駐軍在玉石街上建起長1050米、寬8米、高出水面3米的攔海大壩,溝通了南、北長山島的往來。此壩跨海凌波,氣勢雄偉,漫步其上,清風宜人。1983年,在大壩頃端建成兩座亭樓(系海纜房),如鷗鳥展翅,騰躍欲飛,頗具風彩;大壩西側,海如瑤池,廟島、燒餅島、寶塔礁點綴其間,那雄渾古雅的顯應宮,那堆雪揚花而賓士的舟楫,那流光溢彩的養殖浮具……構成一幅海市佳圖;大壩東側,遠含大、小竹山和車由島,向北可望砣磯、欽島、隍城諸島。每當風勝潮高,東部遼闊的海面上,呼嘯的涌浪撲天而來,撞擊壩身,驚濤飛旋,瀑布倒泄,聲若雷鳴,甚為壯觀。
半月灣,古稱北口,位於北長山島嵩前村北,長約1公里,依山而伸,抱海而臥,形如新月。50年代末,駐軍在此建靶場,根據海灣形狀取名半月灣。1979年9月,葉劍英副主席至此,賦詩稱月芽灣,故又有月芽灣之名。夏季,灣內波平浪緩,水似明鏡,山石樹木映入海中與藍天白雲的倒影相輝映,宛如神仙府第;秋冬之際,波涌浪翻,玉飛珠濺,如積千層白雪。灘頭五彩球石,珠園玉潤,美如珠磯,令人愛不釋手。宋代詩人蘇東坡曾作《北海十二石記》讚美長島球石:“……又多美石,五彩斑斕或作金色。熙寧已酉歲,李天章師中為登守,吳子野往從之游。時解貳卿致政退居於登,使人入諸島取石,得十二株,皆秀色粲然。”半月灣水質純淨,是天然海水浴場。1981年,作為風景區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1983年9月,縣政府開始籌建半月灣公園。1985年,建成千米大壩百米長廓和月牙亭。盛夏,遊客坐於廊中野餐,把酒臨風,信有身處仙境之感。
九丈崖,位於北長山島西大山北側,西臨珍珠門。崖高60多米,截然若劈,嵯峨壯觀。立於崖下,只見一片青赭,上接蒼穹,下臨大海,噶岩橫出,搖搖欲墜,崖底礁石密布,如凳如床,形狀各異。夏季到此野營,清涼幽靜,甚是愜意。秋冬之時,每當北風怒起,浪濤激石,勢如飛雪漫捲,聲若鐘鼓合鳴,心胸為之豁然。
珍珠門,位於北長山島西北瑞與擋浪島之間,寬約1000米,深約20米,是長島南北海上交通要道之一。從擋浪島東望,大西山石壁上的花紋似兩條龍,10米外有一礁石,當地人稱“賴賴蛛“(即蜘殊)礁,遂有二龍戲珠之說,珍珠門即得名於此。
顯應宮,又名天后宮,俗稱海神娘娘廟。座落於廟島北部。宋朝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由福建商賈和船民籌資興建。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左都督楊國棟奉旨鼎建擴修。清朝和民國時期又多次修葺,形成規模較為宏大的古建築群。建築分外、前、中、後四院,南北長166米,東西寬50米,總面積8300平方米。有戲樓、前殿、鐘鼓二樓、大殿、後宮、長島航海博物館等建築。
九門洞,位於大黑山島廟山東臨海處(《山東通志》、《登州府志》和《蓬萊縣誌》皆誤記在砣磯島),由9個海蝕洞組成,故名。洞口鍺落有致,遠望如城門排列,氣勢魏峨,洞內曲徑通幽,串廊迂迴。清晨,旭日東升,丹曦盈洞,別有“一番景致。最南端的石洞和北端相臨的自然地勢因開山劈石而被破壞。
大頂洞,位於大黑山島北部五頂山(也稱半劈山、破半山)下。洞外為懸崖峭壁,陡峭如削;洞口高20多米,寬約3米,可乘舟而入;洞頂凸凹不平,怪石倒掛,泉出石罅,點點墜落,更顯得水曲洞幽;洞深30米處,豁然高敞,如廳似堂,有一高大的石柱頂立當中,將大廳分為左右兩廊,左廊深處,閃出兩個拱門,恰如兩個內室,一室有陽光照入,分外明亮。右廊深至40米處,需涉水方可探奇,側旁有洞隙,可通至山的西側,洞外有一石礁,平潔滑潤,似玉琢牙雕,上有自然“視窗”,“陽台”,望去如樓似閣,俗稱“假樓”。
寶塔礁,位於犁犋把島北端,高21米,中部直徑約5米,形似寶塔。該礁系由地層構造斷裂,海蝕風剝而成。《增修登州府志》對此曾寫遣:“……島外一石,突立波中,酷肖浮屠,為舟行出入門戶,名寶塔門”。寶塔礁不僅是海上奇景之一,還是寶堤門航道的天然航海標識。
獅子石,位於小黑山島北端臨海處。高11米,從西望去,猶如一頭雄獅臥伏於岸邊。獅子石的東北聳立著寶塔礁,雄獅猶如日夜守護寶塔的“衛土”。每當海風襲來,驚濤拍岸,浪濺轟鳴,那“雄獅”似在振鬣狂吼,堪稱一絕。
車由島,古有沙磨、沙帽、牽牛、車軸島等名稱。面積為0.044平方公里。四周陡壁如削,一條人工開鑿的逶迤小道懸掛山腰,遊人拾階而上如登天梯。島上春夏棲息著無數海鷗,飛起時可遮天蔽日,著陸時似雪壓山頂,故有“萬鳥島”之稱。
神仙洞,位於高山島的西南端,因洞內酷似神仙幽境而得名。洞分兩口,互相貫通,每當海潮湧入,煞似虎嘯龍吟。洞外懸崖峭壁,如劈如削;洞內清涼高敞,幽深曲回。若駕舟駛入,清風涼氣撲面而來,潺潺水聲加箏簫合鳴,清音悅耳,兩側石壁有紫電青光,異彩眩目,奇幻迷離,仿佛進入仙境。
砣磯石浪,是砣磯島西部和北部岩岸的海蝕奇觀。石屬浪蝕條帶絹雲母千枚岩,內含雲母、石英、綠泥石和多種礦物成分,石色有赤黑白藍。由於風剝雨蝕,海拍浪噬,一塊塊石壁被勾勒出多姿多彩的圖案,有的似彩雲追月,有的似江河奔流,有的似龍飛鳳舞,有的似禽獸嘻戲……遊人至此賞石,恍如置身於天然的藝術迴廊之中。
砣佛山,位於南隍城島東南端,高71.8米(上有石刻,清代曾以“彌陀礁”作為名勝記入《登州府志》。山頂有數決奇石,半邊就地半邊懸空,令人聳然。中間一石,刻有棋盤,長約80厘米,寬約40厘米,線條清晰,格子方正,傳說為佛家在此下棋所留,故又稱為棋盤山。山側有一石洞名鏡石洞。洞口左側有塊長方形壁石滑潤如鑒,熠熠生輝,只要海上有過往的舟楫,那石鏡便映出船姿帆影。
羅漢礁,又名佛爺礁,位於南隍城島小嶺山東北端,高13.5米。遠望形似屏心靜氣、面北疊坐的老僧。每逢春夏季節,海上流霧滾滾,“老僧”霧裡時隱時現,更顯“仙氣”十足。清代《山東通志》和《蓬萊縣誌》對其都有記載。
香爐礁,長島多處有香爐礁,唯南、北隍城島之間的香爐礁最著名,高3米,酷似香爐。如逢海霧瀰漫,那香爐真象是在燒香焚紙,煙雲繚繞。
海市,自古以來,長島就以出現海市奇觀而聞名。來代大文學家蘇軾為此寫下臉炙人口的海市詩。元代志書《齊乘》曾記載列島“歷歷海中,蒼秀如畫,海市現滅,常在五島之上”。海市一般出現在夏秋之交,風微浪平之日,忽見海天之間出現幻景,或呈山川江河,或呈村莊田園,或呈亭台樓檄,或呈城廊鬧市,可望而不可及。
海滋,多出現在晴日風停波平枯潮之際,只見海天渾為一體,遠望舟楫如漩空中,島嶼形狀變化多端,或躍至半天,或兩端翹起,或上下分離,或呈各種幾何圖形,面貌全非,撲朔迷離。真是“峭壁成廣阜,平巒秀奇峰,高下時翻覆,分合瞬息中”。此景持續時間較長,比海市較為多見。
生態
1981年中國與日本政府簽訂的《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227種中日候鳥保護名錄,長島觀察到的達158種。為了有效地保護各種鳥類,198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劃定長山列島等11地為鳥類自然保護區。有12個島被劃為猛禽自然保護區,其中鳥類集中棲息的北隍城島、大黑山島、大竹山島、砣磯島和南長山島的礓頭被劃為重點保護區,車由島、高山島和猴磯島被劃為鳥類特別自然保護區,以利夏候鳥的集中繁殖。
2001年6月,山東省省政府批覆成立山東省廟島海豹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西太平洋斑海豹,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