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山漢墓群是揚州境內一處大型的西漢諸侯王陵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揚州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墓位於揚州古城漢廣陵城西南20多公里處的儀征廟山,是一座人工堆積的覆斗型土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廟山漢墓群
- 外文名稱:無
- 地理位置:江蘇省儀征市廟山、團山
- 勘探時間:1989年6月
- 開採隊伍:南京博物館、儀征市文化局
發現,規模,墓主,
發現
廟山坐北朝南,山上曾建有寺廟,俗稱狗頭廟,因山上有廟,因此,這座土山也就有了“廟山”這個名字。可世世代代居住在廟山周圍的老百姓並不知道廟山“藏”著漢墓,只知道山上有座狗頭廟。
廟山西北和東南相鄰有團山、周山兩座海拔30—40米的小土山,顯出廟山坐北朝南,聳立凸起的雄姿。站在山頂,周邊景色盡收眼底,東望可見揚州,南眺鎮江,西俯境內諸山如一條巨龍臥伏在丘陵地帶上,山水形勝,交通便捷,每年春、秋之際,眾多遊客前來觀賞漢墓的自然景觀。
其實,除了在廟山的西北方有團山外,在東南方還有一土墩叫舟山,兩山成對稱形,也是人工堆積而成。這裡是蜀岡南沿的中部,丘陵起伏,南臨長江,北接蜀岡,地勢高聳,符合山南水北向陽地的風水習俗,非常適合古人選擇安葬先人的要求,因此,這也是揚州一處大型的漢代墓葬群,現稱廟山漢墓群。
規模
1989年5月,位於廟山西北部的團山,因窯廠燒磚取土,發現了團山1號墓,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西漢文物。以後,陸續暴露出西漢古墓4座,引起省和揚州文物部門的重視。1990年4月,省和揚州文物部門對團山2—4號墓進行了發掘。並由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專家對整個廟山地區的地形進行勘察,發現其與陝西茂陵(漢武帝陵墓)的形制一致,判斷該地區極有可能存在一座大型漢代陵墓。
當年6月,經南京地震局專家進行地震遙感探測,證明廟山地下有一座南北長32米,東西寬18米,深約18米,有三座8×8米,呈“品”字形排列的大型地下木結構建築,為已發掘的高郵的神居山(即天山漢墓)廣陵王1號墓的4倍,是現今已知我省境內的最大西漢木槨墓葬。並大大超過了不久前北京地區發掘的老山漢墓的規模。
據悉,早在1989年5月,儀征市文物管理部門接到民眾報告,廟山西北部的團山發現了古墓葬,人們挖到許多文物。當年6月18日至29日,南京博物館和儀征市文化局對該墓進行搶救性挖掘,並將其命名為團山1號古墓葬,在此墓葬共出土文物82件,其中原始瓷鐘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甲等品,神獸紋銅鏡、原始瓷匜、玉潢被鑑定為國家二級文物,26件文物被鑑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1990年4月,團山又暴露出2號墓,順著2號墓的方向,根據土質變化又找出3號、4號墓。南京博物院考古專家勘察了廟山的地形,發現它與陝西的茂陵(漢武帝陵墓)形制一致,判斷該地區極有可能為一座大型陵墓。為進一步了解團山及整個廟山的墓葬情況,當年的6月,經南京地震局專家對廟山周圍地區進行遙感測繪。經勘測表明,廟山封土堆下有一處南北長約32米、東西寬約18米、深約18米的大規模地下木結構建築,此外從廟山周邊出土的一大批珍貴文物推測,廟山西漢王陵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2002年10月,廟山漢墓群被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自1989年以來,廟山西北部的團山先後搶救性發掘的古墓葬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文物。依據勘探結果及對團山墓葬的發掘研究,考古專家初步推斷,廟山大墓應該是西漢早期諸侯王的陵墓,西北部的團山和東南部的舟山應為諸侯王的妻妾和僚屬的陪葬墓。
墓主
此前,根據團山漢墓出土的文物,並結合史料記載,坊間一直盛傳儀征廟山是江都王劉非的安息之地,可2011年6月,已經正式公布盱眙大雲山漢墓墓主是江都王劉非,那之前關於儀征廟山漢墓主人的推測就被推翻。那么,廟山墓主會是誰?對歷史感興趣的很多人又開始查閱史料,想猜猜廟山漢墓主人的身份。根據目 前有關廟山漢墓群透露的信息,基本可以推斷,廟山漢墓的主人應該是西漢的一位諸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