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子村

廟子村

廟子村,位於萊蕪市鋼城區人民政府駐地向西4公里處。西鄰羅漢峪村,東鄰肖馬莊村,北為九龍莊村,南與高峪村隔山而居。隸屬山東萊蕪鋼城區艾山街道,全村總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30畝,共594戶,1975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廟子村
  • 外文名稱:miaozicun
  • 別名:興隆莊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艾山街道
  • 下轄地區:10個生產隊【現劃整為零】
  • 電話區號:0634
  • 郵政區碼:271200
  • 地理位置: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艾山街道廟子村
  • 面積:1.5平方公里
  • 人口:1975
  • 方言:操蒙陰、新泰、萊蕪口音
  • 氣候條件:良好
  • 著名景點:白馬山、天寶寨、敕碑樓、關帝廟、西龍溝
  • 機場:距離蓮花山機場8公里
  • 火車站:距離徐家莊火車站4公里
  • 車牌代碼:s
  • 名優特產:廟子粉皮、廟子花椒、廟子紅薯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村風軼事,烈士英名錄,歷任書記,歷任村主任,幹部及負責人,趙偉倫打擂,廟子激戰,東井事件,業餘演唱團,革命故事,傳說故事,主要景點,文化名人,敬老孝星,革命功臣,名優特產,廟子八景,藥材,

歷史沿革

廟子村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原名曰:興隆莊。清乾隆年間,因在村莊東南部建一廟宇,廟前古柏參天,並有西去新泰、羊流,專往博山、周村的大路穿過。廟東一家魏氏店鋪,供來往客商歇腳食宿。久而久之,便稱廟子。村民有“誰叫廟子打死勿論,誰叫興隆保管(送)酒飯一頓”的說法,意思是村民們力求保留興隆莊的美稱。
所謂廟宇,是個土地廟,始建於乾隆年間,門匾曰:七聖堂。坐北向南,三間,磚瓦結構。外有前出廈,廈下有兩棵圓木立柱,柱下各有一個鼓狀石墩。門、窗、柱均為朱紅色,門前有100平方米的平台,略低於堂。台高1.5米,台牆用石塊砌成,長方形,台上植兩古柏,枝茂參天。堂有石碑四座,分列兩邊,碑文清晰。堂內有神像7座,為:龍王、土地、山神、贈福、掠福、牛王、馬王。廟南有一汪,曰:蒜臼汪。同治年間修繕一次,光緒年間二次重修,建有關帝雲長居福星財神,鎮災辟邪神威,後門匾改為:關帝聖廟。因歷史變革,毀之,荒蕪至今。
廟子村
2006年4月7日,趙樂君、劉學、魏紹禮、趙吉星、田西愛、高連開、田子美、趙永興等人自發籌備重建,恢復古蹟,新選村北新址,於2006年5月8日竣工。門匾為關帝聖廟。關帝聖廟的建成,還願了人們期盼,保佑了廟子村人財兩旺,家家四季平安。
廟子村始有趙姓建村,其間魏、佐、高、田等陸續遷居。現有趙、魏、田、高、劉、和、周、胡、曹、吳、闞、尚12姓,其中趙姓最多,高姓、田姓次之。憨厚樸實的人們從不以族姓論眾寡、分強弱、比貧富,世代和睦相處,團結互助,勤奮耕讀,世代相傳,生息繁衍。
據作家田茂泉考證,明末清初,廟子村歸蒙陰縣管轄;1944年7月劃歸萊蕪縣;1945年10月屬新泰縣;隸於屬新泰縣翟鎮區紙坊鄉;1958年隸屬新泰縣翟鎮人民公社:1984年4月廟子鄉成立,隸屬新泰市廟子鄉,廟子村為鄉政府駐地;1985年10月撤處並鄉歸新泰市寨子鄉;1991年12月寨子鄉成建制的劃歸萊蕪市,廟子隸屬萊蕪市鋼城辦事處寨子鄉;1993年1月,地級萊蕪市成立,設立萊城、鋼城兩區,廟子屬鋼城區寨子鄉;2000年12月寨子鄉和城子坡鎮合併,成立艾山街道辦事處,為艾山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廟子村背靠九龍山,前臨白馬山,一條蜿蜒的汶河上游之水,把村莊與白馬山隔斷,繞至村東,直向東北方向遠伸,猶如一條銀色玉帶環抱大半村莊。村東河上寬闊的大橋,是西部數村東去的交通要道,它記載著鄉里人的辛勞。村西有一條小河,橋上那古老的石橋,銘刻著廟子村的歷史和變遷。那白馬山中的姐妹(大小)峪,宛如一母同胞,讓人深感大自然的神奇與奧妙。村中央8米寬的沙石結構公路橫跨東西,西去蓮花山麓徑,東通鋼城區府地,它為人們帶來滾滾財源。
民國初年(1924年),由於社會形勢複雜多變,致使匪患猖獗。一些游兵散勇糾集當地地痞流氓組成土匪幫伙,四處對人們燒殺掠搶,糟踏婦女,毆打老人,搶光糧食,牽走牛羊,無惡不作。村民們四處逃亡,無處安家。對此,人們忍無可忍,奮起抗擊;於是成立了紅旗會,推舉魏孝東為會長、田子順為副會長,同高峪、紙坊村合夥修築天寶寨,共結聯防抗匪。糧食、衣物、畜禽放置山上, “光棍”、土匪來了,就拿起土槍、土炮、大刀、紅纓槍,甚至用上滾木擂石與匪戰鬥,有效地抗擊了匪患。
1935年,廟子村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洪災。一時暴雨傾盆,山洪瀑發,河水湍流,奔騰滾滾,洪水沖跨了3公里長的河堤,村南農田一片汪洋。村民高為樂之妻就是被洪水沖走的。匪患的掠奪、天災的打擊使人們生活雪上加霜,苦不堪言。為逃生,人們只好攜兒帶女,背井離鄉,西下山西,北上東北、博山。全村先後出走百餘人。趙偉倫打擂就此廣為流傳。
據《彰善碑》記載,民國三十二年前,因村前有東西大路,經百年滄桑,水沖雨淋,加之兵荒馬亂而無人問津,來往行人過河行路困難。村民田和舂看在眼裡,痛在心田,於民國三十二年出資、糧,修三座河橋⑤,方便了世人。
純樸、善良的人們被匪患和天災幾乎逼上絕境。紅旗會的誕生,抗匪鬥爭、戰勝水災獲取的成果使人們看到了前途的光明。自強不息、頑強抗爭、力求生存,成了廟子人的光榮傳統。抗日戰爭中湧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抗日英雄田文法、“沂蒙紅嫂”許來英,就是廟子人的典型代表。
1938年古歷七月十七日,廟子發生激戰,吳瑞林⑥將軍率部沉著應戰,讓敵人聞風喪膽,在民間廣為傳頌。村民劉翟氏、趙徐氏、趙樂群,田文法、許來英、趙樂彥夫婦不畏敵人所迫,捨身救子弟兵的事跡展示了廟子人的勇敢和膽略,至今被人們傳為佳話。
1946年轟轟烈烈的大參軍運動中,胡連啟、趙樂坤、魏少柱等7人奔赴解放戰爭的最前線。萊蕪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人們做軍鞋、送軍糧、支援前線,並派出胡連明、趙樂心、趙樂寬、和西春等人20餘人,抬擔架、推小車、運送傷員,長達一年之久。趙現隆、趙樂英二烈士在解放蒙陰、泗水的戰鬥中英勇犧牲,葬於異地,至今骨骸未還。抗美援朝時,趙樂坤、魏紹柱兩戰士被選人列。這些光榮的歷史,是廟子人的榮耀和自豪,也為廟子人留下了世代的懷念。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村民才安居樂業,勤勞耕織,過上了幸福生活。先後歷經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直到人民公社。1968年‘‘農業學大寨”,發動全村村民興修水利,在村東南,挖直徑10米的機井2眼,配套水渠600米。1972年春在村東1公里處,將一古井舊址,拓寬為大口機井⑦(當時發生了震驚全村的東井事件),配套水渠有三級揚水站,總長2000米,共用石料1.2萬立方,出動總工日3萬個。長長水渠如一條臥龍,由村東斜向村西北,形成一大景觀。1980年在白馬山腳下,借一古泉,挖一大機井把水從暗渠送至萬方水池(西汪),使井、汪、池成為三通。1982年修築堤壩3000米,架橋兩座。水利興建使灌溉面積達到總耕地面積的80%以上,農業產量大幅度提高,畝產糧食過千斤。村民們自豪地說:“南京到北京,廟子家南稱一稱。”以此來稱讚興修水利的作用。
廟子人自古有地瓜加工的傳統,主要特產以廟子粉皮⑧而遠近聞名。以澱粉加工為龍頭,促進了全村種植、養殖、副食加工等各業的發展。全村共有48家。同時,該村是這一區域科學種田的帶頭村,設有植保站一處。趙德興是該站的全權代表,四鄰八鄉前來“求醫問藥”、受藝培訓,被人們譽為科技帶頭人。2000年廟子村被評為山東省“農業科技示範村”,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

經濟發展

廟子村,自明代洪武年間開始加工粉皮,以皮薄、透明、耐煮燙、口感好等特點而聞名鄉里,但由於都是一家一戶的小作坊式分散經營,質量參差不齊,還競相壓價爭客戶,一直沒有形成規模。
2008年6月,鋼城區艾山街道廟子村村主任趙貫廣通過去外地考察、市場分析,確定了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路子。投資500萬元建起粉皮加工基地,把零散的加工戶集中起來,統一品牌,統一質量,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粉皮的價格扶搖直上,由過去的兩塊多錢一公斤,到2011年的6.4元一公斤,達到8元一公斤,粉皮產量由過去的不足60萬公斤增加到240萬公斤,僅粉皮一項每年就可實現產值1800萬元,散漫慣了的村民終於戰戰兢兢邁出了正規創業的第一步。如今,合作社入社農戶已達20多家,越來越多的村民看準了粉皮這個“金娃娃”。2008年11月,村里成立了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分散養殖戶抱成了團,村里幫助他們聯繫銷售出路,扶持農戶走上了抗禦市場風險的致富養殖之路。目前,已經有15戶村民搞獺兔養殖,由於兔子繁殖快,銷量好,每個月的純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
2009年6月,廟子村又成立了興隆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為廣大農戶提供收割、播種、耕田等生產全過程的一條龍農機服務。到2014年底,廟子村,經過歷屆村兩委的齊心努力,已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興旺、環境整潔優美、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公共服務配套齊全、社會管理民主和諧、農民生活文明健康、精神風貌奮發向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全村工農業總產值實現了1.6億元,年產糧食550噸,年出欄生豬1050頭,雞8萬隻,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全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了100%,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了70%以上。全村所有街道,全部達到了硬化、亮化、“四旁”(村、路、渠、宅)綠化、環境淨化、整體養化,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80%以上,全村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0年以上,公共衛生覆蓋率接近城市水平。

村風軼事

民間文藝業餘演唱團,歷來是廟子人喜愛樂好的文藝團體。自民國初年成立,至今沒有間斷。每逢農閒、節日,村民有重大喜事,總能聽到業餘演唱團的吹奏聲和村民的歡笑聲。廟子村村委歷來崇尚科學、崇尚文明、重視文化教育。建國前設有私塾,田和春任教師,學生10餘人。1936年創辦短期國小⑨,劉恩范任教師,學生30餘人。1952年辦國小,田子美、魏少剛兩名教師,學生40餘人;1960年改為完全國小,教師有王明盛等8人,學生近200人:1968年為戴帽國小,教師有王蘭甫等12人,學生220餘人;
廟子村
1994年遷新校址,建新校,與羅漢峪村聯辦完全國小,總投資25萬元。教師有李文永等22人,學生350人;2000年12月劃歸艾山街道後,廟子、羅漢峪兩村、又與九龍村、紙坊村合校聯辦,建有校舍40間,2008年艾山街道又出資100多萬元,由辦事處副主任蔣方泉、村支部書記趙貫廣親自負責抓質量,在原校址,建高標準的教學樓一座,教師有徐西聖等21人,學生450人,達歷史最大規模。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廟子村首出8名高中畢業生,號稱"八大金剛,他們分別是:高登義、田茂泉、田洪文、趙方傑、田洪福、趙方有、趙方明、和法泉。在村歷史上,可以說史無前列、歷史之最,當時人們對這8名高中生,堪稱秀才,稱之為回鄉知識青年。.
由於廟子村重視文化教育,建國後該村出了10名優秀拔尖教師,他們分別是:趙貫全、趙吉星、趙方傑、魏紹法、趙貫修、田錫愛、田洪文、田烈芬、田烈波、田烈翠。出了6名衛生拔尖人才,分別是:高登義[原新泰防疫站長]、魏述祥[新泰市羊流中心衛生院 院長],高登堂[鄉村醫生,病故]、田洪福[鄉村醫生]、魏慶華[鄉村醫生]、趙樂紅[鄉村醫生],
值得驕傲的是廟子村,還出了一名高產作家田茂泉【政府公務員內退】。現系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萊蕪市作家協會理事、萊蕪市第一屆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贏牟文學】實力派寫手聯誼會主席,【贏牟文學】主編、總裁。 已出版《棋山傳說》、《棋山民間故事》、《鐵城血案》、《里辛古今》、《田牛墨雨》等五本專著。
廟子村歷來崇文尚武,建國前到建國後直至今天,先後有139名優秀兒女報國參軍。解放軍東海艦隊某基地政委田文聚、青島公安消防支隊大校田洪星、少校田茂鋼,鎮江公安消防支隊中尉田烈健,精忠報國、崇文尚武,就是這個群體的典型代表。廟子人引以為豪,田姓老少爺們感到光榮。
1991年1月,劃歸萊蕪,給廟子村的發展帶來了美好的前景。1993年,村黨支部、村委會規劃,組織全體村民,拓寬交通要道,由原來的4米拓寬為8米,由泥土結構改為沙石結構,長達2千米,橫貫東西。借每逢三、八廟子大集(1964年立)之優勢,將大道兩旁全部劃為商品地,優先供水供電,大力支持村民辦廠、經商和種養,大力發展個體經濟。從1995年起,僅5年的時間,大路兩旁幢幢樓房矗立,建材經商業、農機修配業、飲食服務業、電汽焊、日用百貨商店、家用電器經銷及維修、理髮店、五金、油漆經營店、澱粉加工廠、空心磚廠、塑膠編織廠、麵粉加工廠、油房、鐵匠鋪、粉皮基地等幾十家,排列大道兩旁。被鋼城區授“工商專業村”稱號。1994年取得萊鋼支持在村北一公里高坡定位鑽230米深井一眼,建起容量300立方米儲水池一座,實施了自來水入戶工程,結束了人們肩挑人抬弄水吃的歷史。2010年村兩委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投資2000多萬建起了興隆家園,蓋居民樓6棟。安置村民180戶,改善了村民居住條件,使村民過度為市民,真正享受了改革發展的成果。
廟子村
到2015年底,廟子村,經過歷屆村兩委的齊心努力,已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興旺、環境整潔優美、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公共服務配套齊全、社會管理民主和諧、農民生活文明健康、精神風貌奮發向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具體數字表現為:一是全村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村工農業總產值實現了1.9億元,年產糧食550噸,年出欄生豬1050頭,雞8萬隻,二是農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15年年底,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全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了100%,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了80%以上。全村居民全部使用安全衛生水和新型清潔能源,三是村莊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無論是樓區、還是老村街道、庭院整潔,雜物堆放整有序,生活垃圾都定點存放、集中處理,改水改廁達標,全村所有街道,全部達到了硬化、亮化、“四旁”(村、路、渠、宅)綠化、環境淨化、整體養化,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80%以上,四是公共事業快速發展。電力、電話、有線電視、自來水、污水等管網配套入戶,國小、幼稚園、醫療衛生室、農民文體活動場所和信息服務站等公共服務設施齊全。2015年底,全村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0年以上,公共衛生覆蓋率接近城市水平。如今的廟子村,白天機器轟鳴、街道上車水馬龍,傍晚燈火通明,呈現出新農村的時代風貌。
今天的廟子人在用勤勞的雙手、聰明的智慧、英勇頑強的意志,繪製著家園的錦繡藍圖。

烈士英名錄

趙樂英 男、1920年1月生、1939年參加革命,1940年2月,在解放泗水的戰鬥中犧牲。
趙現隆 男、1921年10月生 、1939年參加革命,1942年10月,在蒙陰戰役中犧牲。

歷任書記

歷任村[大隊]黨支部書記:
1946年12月--1956年11月田子本
1956年12月--1977年11月年趙樂新
1977年12月一1983年11月 趙德興
1983年12月一1985年11月趙樂奎
1985年12月一1995年11月 田洪利
1995年12月一 2007年11月 趙方生
2007年12月--- 2008年11月【空缺】
2008年11月----2014年11月 趙貫廣
2014年12月--- 2017年11月趙前方
2017年12月---高傳平

歷任村主任

1946年12月一1956年11月趙永倫
1956年12月一1977年11月趙貫成
1977年12月一1985年11月 田洪利
1985年12月一2001年11月趙德興
2001年12一 2007年 11月趙方生(兼)
2007年-12月----2014年11月趙貫廣
2014年12月--- 高傳平

幹部及負責人

縣團級以上幹部及地市級社團負責人:
高志純曾任山東省出版局 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趙樂坤 曾任新汶礦務局水泥廠廠長、黨委書記
田文聚 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東海艦隊某基地政委
田茂泉地級萊蕪市第一屆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萊蕪市作家協會理事
田洪星 青島市公安消防支隊副支隊長【大校】
高登友 昌樂縣委常委、副縣長

趙偉倫打擂

趙偉倫,又名老聾,因耳患疾病而得名。青少年時,身高體闊,力大無比,為人正直,膽量過人。1935年,因生活所迫去了東北,正遇日軍立擂比武,他看到日本人接連摔傷幾個中國人時,義憤填膺而躍上擂台,搶先給日本人一措手不及,將其摔在擂台之上,當日本人爬起欲以還擊時,他抓起兩把沙土拋向日本人面部,使其雙眼難睜,引起全場人的喝彩。但給他招來殺身之災,他見勢不妙,便在眾人掩護下逃走。

廟子激戰

廟子村
公元一 千九百三十九年夏末,抗日英雄吳瑞林將軍率領八路軍四支隊第一大隊駐紮在艾山辦事處高峪村。這一情況被偽軍知道後,密報了駐新泰的日軍,新泰日軍立即與駐萊蕪的日軍聯繫,準備糾集各據點的日偽軍,來一個多方夾擊,把一大隊消滅在高峪村。八路軍泰安敵工站科長尹奎元(東施村人)接到敵人準備於農曆7月16日夜襲擊一大隊的情報後,連夜趕到高峪村向吳瑞林通報了敵情。吳瑞林當即決定,在葫蘆山腳下沈家崖一帶設下埋伏,一舉幹掉從萊蕪據點向我軍出擊的日偽軍。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聽他奶奶許來英介紹說,農曆7月16日夜,天瀝瀝下著秋雨,吳瑞林帶領部隊隱蔽地到達指定地點做好伏擊準備,守株待兔。時過半夜,未見敵人的動靜,戰士們一動不動地趴在地上,單薄的軍衣早已被雨水淋透,山風一吹,凍得瑟瑟發抖。天近黎明,還是未見敵人的影子,戰士們開始有些沉不住氣了。為穩定戰士們的情緒,保持戰鬥力,吳瑞林決定留下孟繼合的一個中隊就地繼續警戒,自己率部隊暫且西撤到廟子村宿營休息。負責警戒的戰士們由於疲勞不堪放鬆了警惕,趴在秫秸攢里睡著了。第二天,天剛蒙蒙亮,200多名日偽軍越過警戒部隊,經廟子村南向雙楊橋鳳凰頂方向開進,準備從西、北兩個方向包圍高峪村。
前頭的敵人已快到紙坊村東的魏家林時,後邊的敵人卻忽然發現了宿營在廟子村的八路軍戰士們晾在籬笆上的軍衣。於是,前頭的敵人立即折回來,呈扇形展開,向一大隊偷襲過來。此時,正好民兵隊長田文法,早起去田裡察看莊稼長勢的情況,發現敵情後,便大聲喊著向村里跑去,日軍朝他開槍射擊未中。槍聲和喊聲驚醒了剛剛入睡的戰士們,他們迅速起來倉促應戰,吳瑞林大隊長親自端起機槍向敵人掃射,掩護部隊組織火力向敵人反擊。孟繼合中隊聽到槍聲後,知道敵人已越過去,立即指揮戰士們向廟子村靠攏。那邊吳瑞林帶領部隊集中火力把敵人逼到了廟子村的一片林地里,與孟繼合中隊一塊,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敵人受到前後夾擊,漸漸處於下風,我軍乘勢勇猛攻擊,眼看勝利在即。不料,從新泰據點前來增援的日偽軍趕到,在村南山上架起小鋼炮向我軍陣地發起猛烈轟擊,我軍損傷嚴重。日偽軍趁機衝鋒,我軍漸漸抵擋不住,吳瑞林只好組織部隊,且戰且退,他親自持機槍帶領一個排掩護部隊朝西北沿九龍村向東南峪方向撤退。這一仗,從7月17日早晨五點左右,一直打到下午三點左右才結束,敵我雙方均負出了沉重的代價,吳瑞林在這次戰鬥中也身負重傷,從此落下了“瘸腿”的終身殘疾。
戰鬥結束後,敵人立即把廟子村包圍起來,搜捕是否有未來得及撤退的八路軍。他們把全村的老百姓全部趕到本村一個場園裡集合起來,準備一個個進行“過篩”。有個漢奸認得村民趙成倫的妻子徐氏,便向日軍頭目嘀咕了幾句,於是日軍便把徐氏從人群中拽了出來。徐氏當年60來歲,長得慈眉善目,精通醫道,經常給人看病,是周圍十里八鄉有名的“神媽媽”,按輩份村里多數人喊他“二奶奶”,二奶奶在村里人緣很好。日軍頭目朝那漢奸一點頭,那漢奸會意,走向二奶奶說“太君讓你認一下,這人群裡面有沒有不是你村的人,認出一個賞大洋10塊,若是不說實話,死了死了的有,明白嗎?”二奶奶站在鬼子面前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從她臉上掠過一絲機智勇敢的笑容。日偽軍把村民們排成隊,一個個地從二奶奶身邊過,讓她辨認。日軍頭目一手掐腰,一手握刀,兩眼緊盯二奶奶,察言觀色,隨時抓人,其他日偽軍荷槍實彈,嚴陣以待。當過第一遍篩時,每走過一個人,二奶奶都微笑著點頭說:“認得,是俺村裡的”。當有兩個陌生人還未走近二奶奶但已納入她的視線時,她心裡不僅暗自一驚,立刻意識到這兩人就是未來得及撤走的八路軍,如今被堵在了村里,心想,一定沉住氣,豁上老命也要把人救出。當兩個陌生人緩步走近二奶奶時,日軍頭目似乎看出了什麼,把握刀的手略向上一提,敲山震虎地向二奶奶說:“他們兩個是不是八路?”其他日偽軍嘩地一聲把子彈推上了膛,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二奶奶面對眼前的形勢,鎮定自若,始終如一地微笑著點頭說:“太君,他們可都是俺村的良民,是大大的好人啊!”指著其中一個說道:“這個是俺的乾兒,可孝順俺呢!”又指著另一個說:“這是俺村高志前的乾兄弟,不信你問問旁人。他們小膽得很,太君不要嚇著他們。”聽到這話,日軍頭目似信非信地點了點頭,把握刀的手又放了下去。兩位八路軍戰士懸到嗓子眼上的心這才放了下來,趕緊裝作很害怕的樣子朝日軍頭目點頭說:“我們可都是老實巴腳的莊稼人啊!”就這樣,第一遍過篩總算矇混過關。敵人不死心,過一會又把部分重點懷疑對象重新排好隊,讓二奶奶再認一遍,見二奶奶說的和第一次完全一樣,沒有露出任何破綻,只好作罷,兩位八路軍戰士才虎口脫險。後來得知,其中一個是新泰魏家峪村人,參軍前曾當過貨郎。
就在敵人把村民往場園裡趕之前,另一位未來得及撤走的八路軍戰士慌忙跑進了村民劉加志家裡。劉加志的妻子翟氏二話沒說,趕緊讓他躺在炕上,為其蓋上被子,當作自己的兒子,敵人進來搜查時,她就讓其裝病在床起不來。當一撥撥的日偽軍反覆進家查問時,這位八路軍就趴在翟氏的懷裡說:“娘,他們又來了,我害怕。”翟氏撫摸著他的頭對著日偽軍說:“好孩子,有娘在別害怕,老老實實地躺著,人家不招惹咱莊戶人,何況你還病著起不來。”就這樣,這位八路軍戰士在翟氏的機智掩護下,也躲過了這場劫難。第二年冬天,這位被救的八路軍戰士還專程來廟子村看望救命恩人翟氏。
還有一位受傷後未來得及撤走的八路軍,急忙躲進了村民趙樂昌家裡。趙樂昌的家人發現後,趕緊把他藏在西屋裡堆著的一垛高梁穗子裡面,讓他千萬別動。隨後若無其事地走出家門,被敵人一塊趕到場園裡。就在敵人即將撤離廟子村時,有一偽軍想臨走時撈點油水,便急忙跑進了趙樂昌家裡翻騰東西。躲在高粱穗垛里的八路軍聽到動靜後,誤認為是房東家的人回來了,冒失地探出頭來問了聲“敵人撤走了嗎?”。這一問把偽軍嚇了一跳,回頭看到一名八路軍藏在裡面,拔腿跑出大門報告了在街上警戒的日本鬼子,這位八路軍戰士被敵人生擒後,他們又把趙樂昌家的兩間西屋和一間南屋放火燒盡。事後,趙家人為未能救出這位八路軍感到後悔不已。
吳瑞林激戰廟子村的戰鬥故事,遠近聞名,家喻戶曉,永載史冊;廟子村“紅嫂”冒險虎口智救八路軍的事跡更是傳為佳話,一直激勵著後人不忘歷史,永懷革命先烈馳騁沙場的戰爭歲月。

東井事件

1972年春,村民在位於村東500米處一古井址,開鑿大口機井,機井開口直徑15米,當挖至11米深處,因底部是流沙,發生了大面積坍塌,人和機器全被埋入井中。噩耗傳開,四村八鄉前來支援營救,萊鋼駐軍沿河開來了吊車兩輛,戰士近百人,奮戰三晝夜,終從井底挖出了遇難者趙現茂、劉順、趙奎興三人的屍體。事故造成三人犧牲、三人重傷。

業餘演唱團

民國初,周開明、田中春創辦20餘人的“撮頭子”戲隊。1954年有趙蘭興、趙福興、趙順興、趙全興等自發組織起30餘人的業餘民間劇團。曲目有《兩狼山》、《轅門斬子》、《李二嫂改嫁》等十幾部。文革前後,高志善、魏少學、魏少法、趙學興等成立20餘人宣傳隊。曲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自編自導《奇襲奶頭山》等十幾部,演出傳遍四鄰八鄉。
田茂泉拍攝田茂泉拍攝
1996年,魏少學、高登榮、趙學興、高登泰等組織成立了10餘人的民間吹奏曲樂隊,走遍方圓十幾里。2012年村民高傳英,組織成立了興隆舞蹈隊,利用每天的夜晚時間,組織村民跳舞,2015年五一前夕,所在的舞蹈隊在萊蕪市鋼城區艾山街道“工行杯”全民廣場舞大賽”中,獲三等獎。

革命故事

劉翟氏、趙徐氏捨生救八路
劉翟氏:【娘家是新泰北師鄉狄家溝,婆家是廟子】。廟子激戰後,敵人四處搜尋、逮捕、屠殺八路軍傷員。劉翟氏正在家中忙碌,見一滿臉帶血之人奪門而入,口稱“大娘,救救我,我是八路軍”。劉翟氏沒來得及多想,將其蓋在炕上的被窩中,並擦去血跡。日軍盤問是什麼人,劉翟氏不慌不忙地說:“是兒子病重臥床。”躲過了日軍搜查。過後,這位戰士雙膝跪地口稱: “您就是我的親娘。若後生無事,必將厚報”。
趙徐氏:【娘家是北樓村,婆家是廟子】。日軍為抓散失的八路軍,把村民趕至東場院,讓家人認回親人。趙徐氏面對敵人的刺刀,把兩位八路軍戰士當作“大兒子、二兒子”,領回家中。

傳說故事

白馬山的傳說
位於廟子村南。山頂平坦,海拔260米,為青石岩結構,方圓約5平方公里,屬於蓮花山脈。山上植滿花椒、松柏、山楂等樹,山下一條玉帶河環抱大半個村莊。
傳說,白馬山,是由一匹東海神龍幻化而來。白馬山西面,那座山叫亢山,山腳下村子裡姓朱的居多,因為諧音“豬吃糠”,所以朱姓人靠著亢山,日子過得還算充裕。據說亢山下有匹白龍馬,只有到了年底最後一天,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白龍馬才偷偷出來下山喝水,馬頭伸到河邊,馬尾卻還在山上。此時,山上雲霧繚繞,青煙裊裊,方圓幾里香氣撲鼻。至今還能在白馬山的東面找到雲霧生起的地方——雲窩。據說雲窩直通東海,深不見底,有人曾丟一塊石頭下去,卻聽不到一絲聲音。每逢年底,小白龍就從東海騰雲駕霧而來,出現時先是雲霧源源不斷從雲窩裡冒出,香氣溢人,不久整座山便籠罩在朵朵祥雲之中。可惜的是,雲窩現在已經讓淤泥淤住了,失去了往日的靈氣。
“南蠻子”(南方人)聽說這件事後,想來擒住白龍馬。有一年年底,“南蠻子”深夜偷偷埋伏在亢山下,等待白龍馬出現。周圍村民聽說後,自發組織起來要保護白龍馬。大家商議等夜深白龍馬出現時,一起放鞭炮,用聲響來通知白龍馬。果然,深夜子時,白龍馬按時出現,只見它正要伸頭喝水時,“南蠻子”縛住了馬的脖子。此時,鞭炮聲、吶喊聲驟然響起,驚激了白龍馬,它回頭想要騰空,可繩索緊緊套住了它,使它無法升起。它便不住地抬起前腿亂踢,一下將“南蠻子”踢下了山。此時,白龍馬全身白毛都豎了起來,可依舊掙脫不掉韁繩。隨著黎明的到來,白龍馬的毛開始往下掉,不一會兒就落滿了一山,白花花全是龍鱗,就象下了霜一般。就這樣折騰了一晚上,白龍馬最後幻化成了一座山,後人叫它白馬山;原先的亢山叫成了“霜”山,後來演變成了現在的雙山子。
姊妹峪傳說
在萊蕪市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有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它的村名叫廟子。在它的村南,有一座挺拔、聳立的雄山,名叫白馬山。山的陰面有兩條峪,當地人戲稱它為“姊妹峪”。千百年來,這個叫人嚮往的山峪,在當地卻流傳著一段悲切動人的故事。
傳說,很早以前,長江以北,連年天災,黃河泛濫,餓殍遍野,黃河岸邊的百姓,只好背井離鄉逃活命。 話說黃河岸邊的葛家莊,有一戶姓葛的老人,早年喪妻,身邊留下兩個長得一模一樣,如花似玉的俊姑娘,日子過得非常艱辛,上頓不接下頓。這一年他們的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被迫離鄉逃荒上路。 上路不幾天,老人家連餓帶病死於道旁,兩個姑娘悲痛萬分,掩埋了父親繼續逃難。這一天,她兩又餓又渴。路過廟子村東南,實在走不動了,就躺下昏昏欲睡。剛睡著,她們二人同時夢見一個身穿盔甲,手持寶劍的紅臉大漢從天而降,非要捉拿她姐妹歸天。正在此時,她倆同時被夢中情形所嚇醒,方知剛才是一場惡夢。說來也怪,頓時倆人全身增添了力量,肚子也不餓了,她們又準備上路,各自都脫下靴子,清理靴子裡面的塵土,誰知,她們沒走幾步,轟隆一聲巨響,她們鞋子倒下的那堆塵土,突然變成了一個丘嶺,這就是廟子家南“東南嶺”名字的來由。
隨後,姊妹倆又繼續往西走,路過廟子家南白馬山,她倆連餓帶病實在走不動了,便昏倒在百馬山上,再也沒有起來,三天后,人們發現這兩個餓死在白馬山上的姑娘不見了,在她倆死去的陰面山脊上,變成了一大一小的山峪,後來人們紀念這兩位逃荒姑娘,稱之為姊妹峪。
西龍溝傳說
西北溝 原名叫西龍溝,位於九龍山前懷、廟子村西,由於地理方向位置的緣故,廟子村人習慣地叫它西北溝。
廟子村
說起西北溝【西龍溝】還有一段美麗的故事呢?傳說,明初有位高僧來到這西北溝【西龍溝】,見溝深奇兀,怪石林立;溝水轟響,溝岸兩條龍石昂首欲飛。不覺心中大喜,就住了下來。
兩條龍石,見自己的地盤上,住上了一位生人【僧人】,大為惱怒。深夜,它們駕著黑雲,挾著狂風向高僧襲來。就在它們起飛偷襲的同時,一朵蓮花由高僧頭頂升起,擋在了兩條龍的前頭。兩條龍正在催雲趕霧向前衝來。忽覺雲頭一震,停住不動了。它們大吃一驚,定睛一看,是一朵金光閃閃的八瓣蓮花擋住了去路。它們自出世以來就只知道自己厲害,哪裡還把別人放在心上,不管三七二十一,揮爪就向蓮花抓去。誰知還未接近,就被一束紅光掃落溝底。兩條龍在溝底縮做一團,全身盤抽骨碎,疼痛難忍。 “時至如今,悔恨當初。”兩條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點辦法也沒有。後來,它們想起了高僧在誦經時“孽海無邊,回頭是岸”的話,就一齊忍著疼痛,懺悔起自己過去的罪孽來,發誓改惡從善。它們這一懺悔,高僧就知道了,揮手解除了對它們的懲罰法術。兩條龍爬起來,一齊向高僧行禮跪拜,從此雙雙皈依佛祖,做起對村民有益的事來了。西北溝【西龍溝】的美麗傳說,真假難考,但故事就這么一直流傳著。

主要景點

天寶山寨
廟子村
天寶寨位於萊蕪市鋼城區艾山街道廟子村南白馬山之巔,呈東西走向。因山頂地勢平坦,古人便借山勢築寨,外築城牆,內建石頭房若干,並建有炮台、信號台,以此抗擊當時的土匪。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清朝末年,由於社會形勢複雜多變,加之白馬山地理環境險要,致使匪患猖獗。一些游兵散勇糾集當地流氓地痞組成土匪幫伙,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村民們四處逃亡,無處安家。忍無可忍的村民,逐漸聚集起來,開始奮起抗擊土匪。
民國十二年(1924年),為抗擊土匪、“光棍”和強盜,廟子村自發組織成立了紅旗會,會首為領,成員若干人,上有年邁的長者,下有稚嫩的娃娃。他們以紅纓槍為主,兼用土槍、大刀、木棒作武器,因此稱作紅旗會。村民推舉魏孝東為會長,田子順為副會長,聯絡周圍村民共同抗敵。
同年,為抗擊土匪,魏孝東、田子順聯絡高峪、紙坊兩個村,利用冬春休閒時節,在白馬山上合夥修築營寨,以作為聯防抗匪的營地。決議一出,周圍村民群相呼應,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一場轟轟烈烈的修寨大會戰,激起了人人保家護院的雄心。當時的白馬山上,紅旗招展,人聲鼎沸,戰歌飛揚。青壯年打石頭,手抬、肩扛。晝夜大幹苦幹,婦道人家,在家攤煎餅,送水送飯。僅用一個冬春,營寨就勝利完工。
據說當時的天寶寨,建有東西兩個大門,西門是主門,村民大都由此進寨。西門,高6.9米,寬5米,呈拱門設計,拱門頂部,一米見方青石匾上刻有“天寶寨”三個陰刻大字,右下角書有“民國十二年”字樣。東西兩門全部用青石、灰土築就。山的南、北兩面依地勢憑險要築就兩座城牆,由東至西長約300餘米,南北相距30米。南北城牆築有12個碉堡,內裝生鐵大炮,炮身長約6米,通體發黑,可發600餘米。
寨內建有石屋300餘間,裡面存有糧食、衣物和飲水物事,並建有畜禽場所,以防土匪搶掠。山寨中間築兩層哨樓,居哨樓,近可觀周圍村莊;遠可看到蓮花山、葫蘆山、九龍山。一有敵情,立即做好迎敵準備。守可憑險要地勢,退可有深山密林。寨內平常有小分隊巡邏放哨,保護山上財產。一旦發現土匪來了,即可通知山下村民,家家戶戶鎖門上山,並肩抗擊土匪。
 
田翁橋碑
田翁橋碑,現立於萊蕪市鋼城區艾山街道廟子村南、東西大路以北,是廟子村周邊村民,在民國三十三年(1944),為田和春老人修橋修路行善行好所立。此碑高1.4米,寬70厘米,厚20厘米,青石石質,瓦形碑帽,碑的橫批陽刻“彰善碑記”四個正楷大字,碑的右左分別陽刻豎寫正楷對聯,上聯是“三橋並建千古遠”,下聯是“一德流傳百代長”。立於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944)。正文題目是《創建田翁橋碑記》,正文均為小楷。
廟子村
古碑,歷經了滄桑,見證了歷史,弘揚了民族文化,彰善了民族精神。教育了廟子周圍一代又一代的子民,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作為四舊推到,碑身裂紋破壞。
為了傳承和弘揚家族文化、彰善行善傳統美德,2016年年初,在田姓後代田洪喜、田洪海、田洪利、田茂珠、田茂清、田茂明、田茂迎等人的倡導下,田家老少爺們,你一百,他二百,我五百.......紛紛自願捐款修碑。異姓朋友泥懷柱、魏紹印先生,得知此事後,也為這次重修《彰善碑》獻了愛心、捐了善款。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田和春生於1863年,去世於1944年,享年81歲。田翁於清末念過私塾,1910年在村里辦私塾,當私塾先生,長期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一生積德揚善,成為一方道德楷模。從新泰縣翟鎮經蓮花山東麓的龍門溝、紙坊、沈家崖、顏莊至博山的大路就路過廟子村。雖說大路,其實是能推手推車的較窄的土路,坑窪不平,崎嶇難行。田翁急過路人所難,農閒就挑著钁頭、鐵杴、竹筢子、乾糧,行走在翟鎮到顏莊這一60多里的幹道上,清除路面石塊,削高填凹,整修路面,方便去博山推車挑擔的行人。經過廟子村的河流有三條,一條是從紙坊村下來的河流,其次是從羅漢峪村下來的河流,三是從九龍莊下來的河流。當時這三條河流都沒有橋,每當雨季,洪水過後,田翁就去河裡折沙疏通水流,搬來石塊做橋墩,抗來家中木板做橋樑,修成簡易木橋。沒事的時候,他總是坐在橋頭,見小腳女人和殘疾人、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兒童,不敢走狹窄的木板橋,又不便蹚水過河,他就主動背著他們過河,使過路人感動不已,連連道謝。每逢雨後,總能在河上看到田翁的身影,不是修橋,就是幫人拉車,背人過河。
廟子村
到了中年,田翁在田家林有自家林地1.5畝,年收入600多斤穀子。這些穀子他和老伴一粒也不吃,衣食有四個兒子輪流供給,把林地的收入積攢起來,僱人開山劈石,在本村三條河上修建石橋。羅漢峪河與九龍莊河稱小橋,分別為三孔;村南的紙坊河稱大橋為五孔,橋板橋墩都是青石雕鑿而成的,橋墩是由長1.2米、寬40厘米、厚30厘米的條石垛成;橋板長1,5米,寬70厘米,厚20厘米,單板鋪設;橋高不足一米。三座石橋在一年內建成通行,方便了從翟鎮到博山的行人,無不為田和春的一貫善舉所感動。為表彰田翁善舉,沿路的二十多個村莊自發地捐款為他立碑。發起人與田翁商量立碑之事,田翁不肯,發起人堅持說服田翁立碑,說光喝廟子村的水,其他立碑工程所需的人財物不讓他管。碑立起來後,所捐的能立十座碑的款沒有用完,發起人便把所剩餘的錢交給田翁養老,田翁就是不肯,只好按村莊退回。
碑文載:“以田翁名橋者,以橋為田翁所建,故以名田翁橋也。翁名和春,()()()()()()稟性仁厚,樂善好施,其平生之嘉言、善行,筆難磬述,固一鄉之善士也。村前舊有大路,為西南東北之通衢,當路()()()()()初則河勢微小,民病涉厥;後河流漲橫,侵塌兩岸。三座建修之期翁適八旬,蒼顏白髮,仍孳孳巡視,檢理不怠,聞其鄰人云:翁非裕於財者,緣疇昔即逆,料此河後必為患,於是克己苦積,以備不殊之需。翁之留心善事,殆非一朝嗟乎!古所謂吉人為善,惟日不足者其翁之謂乎!工即竣,其鄰人高君維嵩等,不忍隱其善行,倡為建碑以表彰之。因造予求記且曰:翁年臻上壽,精神獨钁鑠,其人可蔚茂眾而且賢,自子至玄曾已五世,玉樹藍芽,藹然同堂,每見,其子雁行孫繞膝,一門擁睦,共序天倫,大有張公之家風焉。昔聞作善降祥之言,心常疑之;近視田翁,知為斯不謬。祈一併記序,以為後人勸予聞而樂之,既欽翁之德音。又羨其福壽復嘉,諸君之能揚人善也,意欲奮筆,以揄揚之。然自愧學術短淺,老荒不能為文,故直録其實事以為記序云爾。
廟子村
闞昭庚拜撰,高志遠謹書,石工周大賢。
發起人:王玉美、曹心恆、魏登宣、曹思貽、魏登花、魏效冬、高維東、高維嵩、趙憲仁、趙樂全彰善。
建碑人:120人(姓名略)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944)歲次甲申荷月上浣 榖旦”。
貞節石碑
貞節石碑,人稱敕碑樓,始建於公元1889年【清光緒十一年】。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清光緒年間,萊蕪港里大戶之女段氏與廟子村的高福田成親。高福田自幼聰明超人,琴棋書畫、文理兼得,二八之年名鄉里時,稱得上最年輕的貢生,高、段兩家門當戶對,雖當時高福田已是重病在身,但段氏依然嫁入高家,婚後不久高福田病故。
田茂廣拍攝田茂廣拍攝
幾年後,段氏過繼其弟高春田子女並撫養成人,段氏終生未嫁,堅守婦道,孝敬公婆,鄰里和睦,妯娌團結,疼愛晚輩,深的晚輩和鄉里人的好評,人稱貞節孝女段氏。 事跡感動了相鄰,有識之士撰書赴京面聖,光緒皇帝聽後龍顏大悅,御書敕旌節孝匾遞立節孝匾,並邀請戲團數日。 據傳,當年給段氏立碑時還有段佳話,在立碑之時,石碑怎么也扶不正,主持立碑的人,便問段氏有什麼事情隱瞞,經過段氏回憶,想起了自己曾在地里收割莊稼時,因自己的腰帶是破布條縫補的,不結實,在下腰收割時,腰帶斷裂,以致褲子掉到腿彎,被臨地的男人看到。段氏的回憶完後,緊緊了腰帶,整整了整衣裳,捋了捋頭髮,石碑立馬豎直了。傳說的真偽無據考證,但貞節牌坊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
節孝碑,教育了廟子周圍一代,又一代子民。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作為四舊推到,碑帽被砸。為了傳承和弘揚家族文化和忠孝,公元2014年3月10日,在廟子籍高姓後代【原新泰市防疫站站長】高登義的倡導下,高家你200元,他500元,俺1000的,自願籌集資修繕家族貞節石碑,高登義帶頭捐獻2萬元;並邀新泰市梆子劇團搭台唱戲祝賀一周,傳播節孝文化。 鄰村的肖馬、臥龍崗、九龍莊、羅漢峪村、紙坊村、北樓、高峪村、胡家宅等村數千名村民來前來聽戲,有的孩子為了圖個長命,把石碑當做了精神的化身,認石碑為“碑娘”。
古廟【七聖堂】
廟子村
相傳,清乾隆年間,位於村東南有一平地,地附近有一汪,日:蒜臼汪,此汪可匯集全村的雨水。某一夜間在平地上出現一個大土堆,土堆高有丈許,大如土丘,村里人對此議論紛紛,鄉里鄉親也大加評說,興隆莊的今後不知是吉是凶,如此的言傳觸動了村民們,於是就組織有見識、有威望的老人來共商如何處理這個土堆,以保村人之安詳。經商議,請了位“南蠻子”(南方人)來占卜吉祥。‘‘南蠻子”說:這是一條土龍,這土堆是龍頭,村北的大港便是龍尾,它來汪中飲水,要喝光這村裡的水。若不馬上懲治,興隆莊便大禍將至。關於如何避禍,‘‘南蠻子”說:“最好是在土堆上建‘龍王廟’將它填住,可確保全村安居。”於是在此建起廟宇曰:七聖堂。

文化名人

高志純1918,2---2005.2
男、漢族,1938年10月參加革命,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12月離職休養。2005年2月18日在濟南逝世,享年87歲。歷任文化幹事、科長、處長, 1969.12~1972.10,任山東省毛主席著作出版辦公室【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毛主席著作出版辦公室革命領導小組 組長】主任 , 1972.10--1982.12 任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出版局副局長。山東省出版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田文聚,1912年9月一1982年10月
廟子村
又名田西聚。1912年9月生。1934年春,隨父親田子安去黑龍江鶴崗煤礦,在礦上他接受了進步人士的教育,同年10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7年 “七七事變”後,他以滿腔熱情的愛國熱情,積極組織抗戰,聯絡進步青年,發動礦工參加抗日,僅1938年由他動員參加東北民主抗聯的礦工就達60多人,受到了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的嘉獎。在抗日戰爭期間,他先後在鶴崗煤礦擔任了地下黨支部宣傳組組長、副書記等職。在東北民主聯軍中曾擔任連長、指導員、副營長等職,參加了上百次抗日根據地反 “掃蕩”、反 “蠶食”、反 “封鎖”和敵戰區撥點等戰役、戰鬥。解放戰爭中,他歷任人民解放軍營長、團參謀長、副團長等職,參加了山海關保衛戰、保衛四平以及遼瀋、平津、渡江等戰役,新中國成立之初,參加了海南戰役,歷任團長、師參謀長,東海艦隊某基地政委等職,1977年離休,享受正軍級幹部待遇。曾出版[戰地新歌]一書。 1982年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0周歲.
田烈芬1987年1月--
女、漢族、山東萊蕪人。1987年1月生, 2010年7月畢業於魯東大學心理教育學院,學士學位,省級優秀教師,2011年8月考入山東省“三支一扶”,同年10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濱州市經濟開發區教師,2011年12月,她作為濱州開發區教師代表,參加了山東省教育學會國小數學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在淄博桓台舉行的第十四屆年會,現任西海學校六年級數學教師。 2011年11月,被贏牟文學網以名家風範頭銜收入到【贏牟文學】名人風采欄目里.
廟子村
近幾年來,先後在《中國教育報》、《萊蕪日報》、《煙臺日報》、《大眾日報》等發表文章130多篇。其小傳事跡列入《世界人物辭海》、《《中國名人大辭典》、《中外名人大辭典》、《中華百年傑出人物》等30多部大辭典中。 代表作: 《野 草》 《故 鄉》 《我愛楊柳》
田茂泉
筆名田牛、墨牛,1962年1月出生。1984年8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大學文化、國家公務員。系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萊蕪市作家協會理事、萊蕪市第一屆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現系中國作家【贏牟文學】實力派寫手聯誼會主席,【贏牟文學】主編、總裁。
廟子村
田茂泉從事新聞報導和文學創作三十多年來,把新聞寫作和文學創作當作他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成績斐然、榮譽滿載。從1984年至今,他先後有1800多篇新聞訊息、通訊、報告文學、小說、詩歌、散文發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國防時報]、[中國民兵]、[黃河民兵]、 [時代文學]、[山東文學]、[時代文學]、[大眾日報]、[農村大眾]、[泰安日報]、[萊蕪日報]等五十多家報刊雜誌上,有99件作品榮獲國家、省、市新聞和文學獎。其中;報告文學[明天],獲1998年濟南軍區[前衛報]舉辦的“龍年雙岳杯”有獎徵文二等獎,報告文學[部長解甲第一天],獲1990年[國防時報]舉辦的“幸福杯”家庭有獎徵文一等獎,民間故事[棋山傳說],獲2001年山東省萊蕪市旅遊局、地稅局聯合舉辦的“稅研杯”民間故事大賽一等獎;鋼城區首屆文化藝術“精品工程”優秀作品獎,長篇小說《鐵城血案》,分別獲2002年山東省“黃河杯”文學創作二等獎、2004年山東省青年作家優秀作品一等獎;小說集《田牛墨雨》,獲2004年當代作家優秀作品一等獎。
個人傳略,分別被載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小說家大典》、《中國現代作家辭典》、《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國優秀人才大典》、《世界人物辭海》、萊蕪《十卷書 村莊》第8卷、《世界文化名人台典》、[時代楷模]等書籍。作品有[棋山傳說] 、[棋山民間故事]、[里辛古今]、[田牛墨雨]、[鐵城血案]等。
作者,田茂泉作者,田茂泉
作者,田茂泉作者,田茂泉
作者,田茂泉作者,田茂泉
作者,田茂泉作者,田茂泉
作者,田茂泉作者,田茂泉

敬老孝星

魏開蘭,女、漢族,1931年生人,農家婦女。1955年3月從紙坊魏家,喜嫁到廟子村高家。1961年冬日, 婆婆因病雙目失明, 躺在床上不能自理. 從那時起,,魏開蘭在五十三年的長河裡,一直陪伴左右, 充當起了婆婆的“眼睛 ”和”拐杖”, 餵飯餵藥、端屎端尿、按摩擦身, 無微不至。 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幸福快樂地活到了100歲,,成為全市不多的百歲老人之一, 魏開蘭用孝心演繹了一段婆媳情深佳話。
俗話說:“ 孝敬老人不怕天,遵紀守法不怕官”。乾坤重孝,百孝為先。 一個”孝” 字,舉家為安,。魏開蘭孝敬老人的亊跡感動著身邊每一個人, 如今, 在她的影響下, 十里八鄉養老敬老蔚然成風. 魏開蘭也先後獲得“山東省十大孝星”、“五好家庭””、“ 孝老愛親” 等榮譽稱號.。
廟子村
為弘揚真善美, 傳播正能量,,讓“孝老愛親” 的傳統美徳,發揚光大,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於2015年10月21日【農曆的九九重陽節】,高登義、高登柱、高登勤、高傳平等村民,自發地在村敕碑樓院內東側,為這位“ 身邊好人”捐款樹碑、立了傳。【高登勤提供資料,田茂泉編輯】

革命功臣

田子本1896年--1978年
男,漢族,1896年出生,萊蕪市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廟子村人,1935年參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小接受了進步人士的教育,是廟子及其周邊村最早入黨員的先鋒分子。
抗日戰爭期間,田子本以滿腔熱情的愛國熱情,積極組織抗戰,聯絡進步青年,發動民眾參加抗日,僅1938年由他動員參加軍的人數就達40多人,受到縣大隊的嘉獎。1946年田子本受黨組織的委託,擔任了廟子村黨支部書記。期間,他積極帶領民兵參戰支前,在萊蕪戰役支前中,他身先士卒,和96 名民工日夜以繼日地為前線送糧送彈,護送傷員。為爭取萊蕪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收到了魯中分區的表彰。
新中國成立後,他繼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積極向應黨的號召,開展l了轟轟烈烈地土地改革運動;他配合上級土改工作隊員,深入到民眾家庭之中,和民眾搞“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勞動,訪貧問苦,紮根串連,和民眾打成一片,做民眾的知心朋友。圓滿完成了廟子村的土改任務。
為恢復發展農業生產,田子本回響上級的指示精神,廣泛發動民眾防汛抗旱、生產自救、興修水利、防治病蟲害,推廣優良品種、開展愛國增產競賽活動等一系列措施。保證了征糧任務的完成,有力地支援了國家建設。1956年因身體健康原因退居二線,在家修養1976年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2周歲。
田文法1900.1.28-1968.11.6
男,漢族,1900年1月28日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里。萊蕪市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廟子村人,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他出生入死,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奉獻了一生。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田文法進行了大小几十次戰鬥,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蹟,保衛了革命根據地。共炸死炸傷日偽軍280多人。被譽為抗日英雄。
1942年抗日烽火燒遍沂蒙大地,4月的一天,新泰、寨子的日偽軍出動,到我根據地桃花峪一帶“掃蕩”。上級命令田文法同爆炸組用地雷阻擊日偽軍。他立即帶領全體飛行爆炸隊員,到日偽軍必經的紙坊魏家林,布下了地雷陣。天剛亮,日偽軍的炮車、馬隊、大車湧進了雷區,踏響地雷,炸死了7名,傷4名。其餘敵人不敢前進,炮擊一陣之後,便縮回了據點。田文法爆炸組首戰告捷,大長了人民民眾的志氣,大滅了敵人的威風。
1943年5月的一天,日偽軍500餘人突然到抗日根據地"掃蕩"。田文法接到縣武委會通知時,敵人先頭部隊已到高峪村。田文法立即帶領民兵爆炸隊員,跑步趕到敵軍要經過的要地,埋設了5處地雷區。這次敵人帶著七八隻狼狗在前面探路,但敵人仍然踏響他們埋設的地雷,有3名日軍當場斃命,七八名日軍被炸傷。戰鬥中,廟子村民兵爆炸隊的埋雷技術愈來愈熟練,特別是田文法能根據實戰需要靈活巧妙地布雷,讓敵人防不勝防。他埋設的地雷,平均每顆炸死2個敵人。
1943年冬,日軍“掃蕩”我根據地,田文法率領民兵爆炸隊,在必經大道上埋設了幾個雷區。當天晚上,日偽軍大隊人馬路過時,踏響地雷,日軍1名小隊長和1名士兵當場被炸死。敵人不敢再走大道,改走田間,試圖繞過大道上的雷區,結果在田間也踏響地雷,又有2名日軍被炸死,被迫撤回。為防止敵人前來報復,當夜,田文法又率領民兵爆炸隊在寨子一帶,採用真假地雷混埋技術布設了3個雷區。第二天,日軍調來掃雷隊,但沿途到處是地雷區,真假難辯,掃雷進度緩慢。日軍大隊人馬一天只前進了5里,傍晚,再次撤回。第四天,1000餘日偽軍突然出動,田文法得知這一訊息時,敵人距離他們只有2里多路了。他一面派人向主力部隊報告,一面派人調集民兵聯防隊員,準備打擊敵人。他自己帶上幾顆地雷,飛快地跑到敵人要來的路上、路旁、小河中埋上地雷。日軍發現大路上埋設了地雷,便轉到路旁小河邊,恰好踏到地雷,走在前面的日軍被炸死。這時,兩邊山上的民兵聯防隊員,一齊向日偽軍開槍射擊,敵人紛紛中彈倒下。惱羞成怒的日偽軍,成群結隊地向山上民兵發起衝擊,民兵聯防隊員頑強抗擊敵人。不久,我軍主力部隊1個營趕來增援,經過一陣激戰,敵人被迫又逃回據點。
此次戰鬥,重創了寨子據點的敵人,共擊斃日偽軍90餘人,繳獲重機搶1挺和其他軍用品一部。田文法和他英雄的民兵隊,在山東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新中國的創建立下了不朽功勳。
1944年5月,在魯中區英模大會上,田文法被魯中軍區授予民兵英雄光榮稱號。農曆1968年11月6日年因病去世,享年68歲。
廟子村
許來英1906.1.12—1992.7,28
女,漢族,廟子村人。1939年初,30來歲的許來英參加了本村婦女救國聯合會,和青年婦女一起,磨軍糧、做軍鞋,積極參加抗日活動, 被譽為沂蒙紅嫂。
1939年日本侵略軍調集1000多人,對我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7月16日,抗日英雄吳瑞林,率領八路軍四支隊第一大隊在廟子與日軍展開了激戰,激戰中,吳瑞林不幸被日軍擊中腿腳受傷,許來英得知後,冒著槍林彈雨,立即扶他回家中搶救。先用溫水洗淨吳瑞林全身血跡,又對其腿上傷口予以清洗和包紮。
為防日偽軍搜捕,許來英一家,將吳瑞林藏在西北溝,自己挖的盛地瓜的地窖里,每天給他送水送飯,為其擦洗傷口。因缺醫無藥,加之地窖里潮濕,數天后,吳瑞林傷口化膿,全身發燒,處於半昏迷狀態。許來英十分焦急,到處打聽藥方,並採集中草藥,天天為吳瑞林擦身、洗傷口,為了使其早日痊癒,許來英自己一家吃糠咽菜,用紡線賣的錢買回米、面做給吳瑞林吃,以增加營養。經過1個多月的精心救治,吳瑞林的傷口,一天天好轉。後轉部隊醫院治療,痊癒後重返前線。
1940年10月,日偽軍百餘人再次對廟子進行“掃蕩”,許來英不顧個人安危,幫助四支隊一大隊掩藏檔案和物資,並會同婦救會其他人一起積極救護和疏散八路軍傷員。70多年過去了,許來英的感人、動人事跡,至今被當地周邊村民傳頌、讚揚著。
1992年7月28日【農曆的六月二十六日】,許來英這位英雄紅嫂母親病逝,享年86歲。

名優特產

廟子粉皮,選用蓮花山腳下純天然、無污染、不施用任何化學肥料的地塊,所產的優質甘薯加工而成。其產品特點:無激素、無毒素、光亮透明、耐煮、韌性強,味道香甜純正、口感好。是百姓放心理想的綠色食品。
廟子村
該產品製作獨特,工藝傳統古老,始初由本村魏氏所在,後傳於街坊鄰居。據考證,廟子粉皮,距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加工歷史。
傳說,清乾隆年間,乾隆帝撰寫《十全記》書時,御櫥每天用廟子粉皮燉雞,讓乾隆帝用膳,以保證他大腦供血。後乾隆帝曉知燉雞的攙貨粉皮,是來源於蓮花山腳下的廟子村。於是,便在文武大臣面前風趣地說:“沒有廟子粉皮燉的雞,就沒有朕寫的《十全記》。”由此在民間廣泛流傳出許多廟子粉皮與乾隆帝《十全記》書的感人傳說。從此,廟子粉皮這一百姓當家產品,便被推舉為朝廷貢品。
廟子粉皮,貨真價實,的確名不虛傳。它不僅質優味美,而且營養豐富。據權威部門化驗分析:每100克粉皮,含維生素A1.89毫克,維生素B0.2毫克,維生素C0.25毫克,維生素D0.11毫克,尼克酸.25毫克,蛋白質2.5毫克,還原糖4.95毫克,脂肪酸1.2毫克,粗纖維1.86毫克,熱量201千卡。
經常食用,能充肌膚,去死皮,破宿血,軟化血管,增強皮膚彈性。具有養生、開胃、健脾、補虛、益氣、滋腎、壯陽、清熱除濕、預防陰冷、調節平衡人體酸鹼等功效。該產品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控制大腦衰老,強體活血、潤腸、通便最佳保健補品。科研人員在地瓜粉皮中發現了一種去氫表雄酮的物質,它能預防腸癌和乳腺癌的發生。【田茂泉撰寫】

廟子八景

天寶山寨巍巍,
姊妹兩峪雄峙,
田翁橋碑彰善,
老泉湧水怡神,
三河交匯同流,
貞節碑樓敕立、
古廟生輝賜福,
龍溝雷鳴永嘉。

藥材

2015年2月26日(年初八),村民高傳營、田烈忠,利用春節後閒暇之際,結伴郊遊,在村西北溝的峭壁中意外發現了一棵何首烏,激動之餘,利用隨身攜帶的工具,經過八個多小時的採挖,將重約十公斤的何首烏挖出,此株何首烏根莖繁茂,其中瓜最大的直徑達到10多厘米,最長的根莖約1.2米。
圖為田烈忠、魏述花、高傳營等圖為田烈忠、魏述花、高傳營等
《本草綱目》記載,野生何首烏50年才能長成拳頭大小,按照這個生長速度,這株野生何首烏的年齡應該在500年左右,且分出的根莖之多更屬罕見。
據作家田茂泉考證,西北溝【西龍溝】兩岸土質優良,適應野生藥材生長,是個風水寶地,目前已發現何首烏、柴胡、板藍根、丹參、沙參等珍奇藥材上百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