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李氏族譜記載,這個村子的老祖宗福五郎是武官出身,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茶陵調守
桂陽州(今桂陽縣),後由桂陽鎮守常寧,永樂二年(1404年)奉承旨在常寧實行軍屯,發展生產。由於作戰多年,屢立戰功,衣錦還鄉後,看重這塊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於是大興土木,定居於此,娶妻生子。其子榮公娶妻雷氏,生長子吉恭開派在下麻田即今中田……康熙二十八年(1690年)中田版籍歸屬桂陽,乾隆元年(1736年)被列為常寧管轄。於是繁衍子孫,聚族而居,有40多代人,歷時600多年。中田民居是湖南省目前保存較完好、規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築之一,可與
岳陽的
張谷英村媲美。
建築布局
中田村民居是一部用磚和木寫成的史書,座南朝北,整個建築群氣勢恢宏,規劃整齊,無廊無檐,雕刻精美……並具有完整的排水設施,戶戶相通,形成一體。
經省古建築學家考證,認定古民居始建於永樂二年(1404年),清代中期逐成規模。
雖經歷數百年的風雨剝蝕,目前仍保留了從康熙48年到民國的舊宅100多幢,天井200多個,巷道108條,建築面積達14000平方米。
民居發展最興旺的時候有800多戶,居住者多為李姓,這在國內農村是十分罕見的。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條件的改善,除一些老人捨不得離開外,年輕人都搬遷新居了,有的遠在新加坡、台灣等地定居。
文化傳說
●月光塘的傳說
“吾者月光也,堂堂名勝古蹟也,此塘是乃我先祖妣婦蘭生外氏贈奩之墾田”。據族譜記載月光塘始建於乾隆元年,面積數畝,橫線長27.6米,四周鋪滿青石板,總計288塊。
傳說月光塘在未修好之前,中田村後有翠微峰形似豬形,故又叫豬形山,對面沖山村有一山叫虎形山,虎與豬相剋,兩勢相較,形勢對中田村非常不利。中田村村民感到很不安,有一地仙託夢於一老婆婆,在中田村禾坪中央修一彎弓形水塘,對準對面村莊,就可以壓倒對方勢力。
月光塘修好之後,村里人劉來祝賀,殺雞宰羊,好不熱鬧。但就是沒有發現雞珍子,他們問原因,老婆婆說叫地仙拿走了,臨走時,他說:“你塘里放的魚,只進無出”。從此,中田村的勢力愈來愈興旺,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