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綜述
改革開放後,廟上人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歷屆黨委政府發揮資源優勢,挖掘歷史名產,大力 開發“臨猗梨棗”這一極具地域特色的名優產業,制定了“科教興鄉、棗業富民”的總體思路,提出了“舉梨棗名牌、播科技星火、抓栽培模式、上檔次規模”的二十字指導方針,實施了“宣傳發動、典型帶動、政策驅動、科技推動、載體牽動”的發展戰略,棗業生產已基本推進到位。全鄉棗樹面積7萬餘畝,人均2畝純棗園,年產鮮棗3萬噸,產品銷往北京、上海、昆明等全國各大城市,成為聞名全國的天下梨棗第一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2年的508元增加到2004年的4000元,工農業總產值由1992年的3250萬元增加到2004年的2.9億元,小城鎮建設由1992年的0.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4年的0.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由1992年的1850人增加到2004年的4500餘人,2004年全鄉僅棗業收入1.8億元,儲藏能力達到上千噸,加工轉化5000餘噸,增值1600萬元,人均棗業收入2500元。
發展規劃
近黨委政府為使這一致富民眾的新興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可持續發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大膽地提出了“三化一創”的新目標:農業品牌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專業化,創建中國梨棗之都和區域經濟文化中心,即到2010年,廟上鄉的工農業總產值達到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小城鎮建設規模翻兩番,面積達到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102人(2017年)。
特色產業
在臨猗縣廟上鄉,各種棗的交易十分火爆。據不完全統計,該鄉有200多個棗交易場所,每天收購量達1000餘噸,交易額在1000萬元左右。有來自河北、湖南、北京、浙江、安徽、吉林等全國二十多個省市的200多個棗商每天在這裡收棗,當地有400多個經紀人活躍在各個交易場所。每天有100多輛大車裝著各種棗從廟上鄉源源不斷地發往全國各地,廟上鄉的棗成了金蛋蛋。 廟上鄉棗樹產業的大發展,是全縣農業產業化大發展的一個有力見證。臨猗縣是全國最大的水果生產基地,
蘋果、
梨棗、
石榴、日本甜柿、梨等鮮果在全國都有了名氣,把這些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以水果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為龍頭,把農民增收提高到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
致富名人
“我自己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鑽研棗糧間作技術。通過調整種植業結構,很快走上了富裕之路。1992年, 為了擴大棗業規模,帶動更多村民致富,我聯合幾個村民,在村里成立了棗樹協會。近年來,鄉里加大了科教興鄉工作力度,成立了鄉、村兩級農技校,我們村的農校與棗樹協會合二為一,全村許多新冒出的棗業大戶,幾乎都在這裡接受過培訓。”農校有專職教師6人,兼職教師8人,兼職教師大多為在當地有相當影響力和科技實力的示範戶。平時,鄉農校每月進行一次集中培訓,30多個自然村,村村都能看到鄉村兩級農校組織的示範戶宣講“小分隊”。在這批示範戶中,一部分還結合自身多年實踐,編著了系列農科圖書,隋小黑出版了《棗農實踐100例》,鄉分管農業的副書記吳紐蘭出版了《臨猗梨棗》,隋建國出版了《矮化棗栽培技術》,李百鎖出版了《芒果冬棗栽培技術》。另外,這些示範戶都不定期印刷一些針對性強的宣傳資料,每期印數大多在1萬份以上。
當地棗業成事之日,這些示範戶又把目光紛紛投向更廣闊的田野。像李百鎖這樣長年外出搞技術輸出的,在廟上鄉十分普遍。隋小黑也是當地一位有影響的科技專家,
洪洞縣專門把他聘去長年指導當地棗業,當地給他的待遇是副縣級。山東莊李同柱則長年在新疆搞技術輸出,還有王上村的梁保全、好義村的王兆福、新安莊的譚正德等,都是經常在外地搞棗業技術輸出的。據統計,該村外出打工的人當中,有一半以上是吃技術這碗飯的。
獲得榮譽
2019年9月24日,廟上鄉(冬棗)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