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七級鎮
,地處
臨猗縣西南部,東臨廟上鄉,西接東張鎮,北靠臨晉鎮,南與永濟開張鎮接壤。地理坐標為北緯35°17´,東經110°55´。南北長8.5公里,東西寬11.2公里,面積77平方公里。鎮政府駐七級村,集鎮面積3平方公里。1984年建鄉,2000年撤鄉建鎮。全鎮共有張家卓村、北古城村、中和莊村、山東莊村、解村、王肖村、永德莊村、七級村、留尚村、土牌村、辛馮村、孝子村、皮士村、東程村、西程村、樊橋村、樊橋屯村、吳村、南王村、北王村、小張村、靳家營村、文家營村、鮑家營村、麻家卓村、南永德村、太和莊村、辛卓村、柳枝村、北永村、令助村等31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30100人,89000畝耕地,其中林果面積4萬餘畝,棉花4萬餘畝,其它3000餘畝。農業資源豐富,主導產業有棉花、蘋果、梨棗,特色產業主要有哈密瓜、大櫻桃等。改革開放以來,七級鎮社會經濟文化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現在正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2004年是七級鎮不平凡的一年,沼氣工程、澳洲青苹、光纜入戶、勞動力轉移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熱點和亮點,特別是沼氣工程更是深入民心,深得民意,目前七級鎮沼氣用戶已達1100戶,計畫2005年再發展1000戶,爭取用三年時間建成山西省第一沼氣大鎮。
環境資源
自然環境與資源
全鎮地勢基本平坦,東北較高,西南略低,涑水河流經鎮東南角王肖村,流入永濟。王肖村土質多為黃壚土,無霜期較長,適宜糧、棉、果種植,年平均氣溫13℃,年平均最高氣溫19.7℃。極端最高氣溫42.8℃,年平均降水量50毫米左右。
人口耕地
全鎮2010年有5200戶,28260人。144個居民組,總勞動力達到17305人,其中男勞力9182人,女勞力8123人。全鎮耕地面積89442畝,其中可控水澆地面積81600畝。
交通
屬於邊遠鄉鎮,鎮區距縣城35公里。境內有臨猗至永濟一條省道,董家路、王開線兩條縣道。省道臨永路與縣道董夾路穿境而過。
經濟發展
七級鎮改革開放以來,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2010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37億元,增長11%;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294元,增長13%;經過幾輪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鎮民眾收入較好,農業發展基礎穩固,農村和諧文明進步。
第一產業
七級鎮傳統的種植業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耕地面積達到89442畝。經過種植業結構調整,逐步形成以糧、棉、果、畜為主的四大主導產業。水果以蘋果、栆、油桃、杏、瓜、菌、櫻桃、葡萄為主。2010年水果面積達到6萬畝,總產量達到1.5億公斤。蘋果品種主要以“華冠”、“紅富士”為主;棗業品種主要以“冬棗”、“霑化”為主。經過多年的發展,全鎮蘋果種植4萬餘畝,“華冠”品種1萬餘畝,棗樹面積發展到1萬餘畝。林業以退耕還林、植樹造林、乾果經濟林為主,2010年造林完成通道綠化工程14公里,村莊綠化4個,小遊園綠化4個,路口景點3處,小片林7畝,四旁植樹5萬株,育苗200畝,乾果經濟林200畝,民眾造林200畝。
第二產業
截止2010年,全鎮各類鄉鎮企業已達到19個,其中磚廠4個,恆溫果庫9個,予制廠2個,魚藥廠1個,發泡網廠1個,化肥廠2個,果脯廠1個。全鎮企業生產總值達到1.4億元,增加值達到2000萬元。
第三產業
隨著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七級鎮自撤鄉改鎮以來,按照“小城鎮、大戰略”的方針,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創優鎮區發展環境,打造經濟強鎮。到201年底鎮南北大街升級改造已徹底完成,全鎮以孝子橋路口、文家營路口、八一路口為代表的農村小規模市場逐漸成形,各類經營單位達到300個。到2010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000萬元。
社會發展
集鎮建設
2010年,全鎮31個村全部達到通自來水、通電、通公路、數位電視基本達到全覆蓋,網際網路用戶達到2000戶。2003年至2010年全鎮完成硬化鄉級道路26公里,村級道路22公里,農村巷道硬化49.5公里;全鎮從2006年至2008年,降氟改水7000餘戶,戶戶通自來水,保證了民眾飲水的健康安全,沼氣發展1500戶,居於全縣的前列。
教育
根據全縣中心學校布局調整方案,全鎮有國中一所,國小5所,在校學生1717人,其中國中318人,在編教師96人;2010年,七級國中校舍加固工程全面完成,並建成餐廳一座,硬體設施達到驗收標準。
衛生醫療
全鎮設有中心衛生院一所,醫護人員28名,病床50張,設有急診、內科、外科、骨科、婦幼、口腔、痔瘡、化驗、放射科等科室,全鎮共建成衛生所31個,並全部按要求配備電腦、消毒櫃等醫療設備、全鎮共有醫護人員105明,形成了較為健全的醫療預防保健網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6%.計畫免疫兒童衛生保健的普及率達到100%
文化體育
全鎮建有占地500平方的鎮村共建文化站,擁有圖書4000冊,解村的老年劇團、皮士的戲劇藝術團、以及北王村的乾板腔都較為有名,每逢逢年過節,村民們自編自演文藝節目,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全鎮31個村,已有20個村建有民眾喬恩化活動廣場,並配有健身器材,音響設備,14個村的農家書屋設備已經配齊到位。
民間藝術
文家營泥塑,始於清代(據說為外地人),數輩人連綿不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人們讚嘆道:文家營100家,99家捏娃娃,唯有一家不會捏,山南海北賣娃娃。
泥塑的原料,使用紅粘土拌入麻紙漿糊,拌和為泥,經數十遍的糅合拍打,使使泥坯細膩柔軟光滑,其捏制出的器物,堅硬瓷實,輕輕叩之,便能發出嗡嗡的鋼音。
捏制有各種模型器具,將調和好的膠泥,納入模型中,待微乾燥後,進行細加工。同時,又可以手工隨意捏制。所捏制的作品,有戲劇人物,各路神仙,動物百獸,山水花卉以及喪葬冥器。隨著封建迷信的破除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變化,開始用泥捏古裝戲曲人物的臉譜,特別是《三國演義》《西遊記》中的任務臉譜(半面和全頭)。文家營泥塑,一般都用內模托出產品後,制一個內膜就可以生產,模具一般為一塊,全頭用前後兩塊。近年來,文家營泥塑又有新的發展,他們要用先輩留下傳統工藝技術,製作出更加精美的作品來裝點人們的現代生活,其產品遠銷山西、陝西、河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