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教育

廚房教育

廚房教育引是現今世界各國推出的一項親子教育理念,讓家長利用廚房對小孩進行早教。該理念的推出國是日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廚房教育
  • 起源時間:1999年
現狀,日本,美國,韓國,英國,中國,好處,學習知識,廚房教育-注意事項,

現狀

日本

1999年,日本NHK電視台首開先河,開闢“一個人也行”兒童烹飪節目,創下7%的收視率。其他電視台相繼跟進,推出類似節目,就連餐具公司、東京電力公司、東京瓦斯公司也開辦起兒童烹飪學校。之後,NHK再度推出“天才是樣樣都會的人”,這一節目由一隻青蛙木偶和一位大姐姐,引導一個長相十分可愛的小女孩示範做點心,一度成為日本兒童的最愛。
2009年10月,東京的小平市開設了一家“親子料理教室”。小孩子們按照大人的指導學習烹調。比如讓孩子學會怎樣打雞蛋才能避免蛋殼掉進碗裡、不能用肥皂洗小海貝等。淘米、洗菜、切菜,子們穿著小圍裙、戴著小袖套,在家長的親手把持下,把胡蘿蔔等切成絲。“親子料理教室”本來是為小學生舉辦的,後來發現幼兒開始增加,最小的只有兩歲。
“兒童烹飪”和“廚房育兒”,儼然成為日本家庭最時髦的休閒活動。家長到學校等待孩子放學時聊的話題幾乎都是我家孩子這個星期在廚房發生的新鮮事。

美國

美國的一家電視台開設了由9歲小男孩主持的美食節目。

韓國

韓國採用“狼型”教子法,對待幼兒的行動只是遠觀而不干涉,遇到危險才會給予指導和幫助,這就出現了4歲的孩子去廚房燒水也不奇怪的現象。

英國

英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兒童是不適宜進入廚房的,尤其是男孩。但從2006年開始,保守的英國人被一股“讓小孩走進廚房”的烹飪風潮所征服。引發者是一個叫薩姆的男孩,他8歲開始做飯,16歲出版圖書《烹飪風暴》並被當時的英國首相布萊爾稱讚為“讓小孩子走進廚房的專家”,之後更將兒童烹飪熱潮帶至美國

中國

中國廚房油煙較多,封閉式為主,對孩子進入廚房也大多奉行防守戰術,因而處於被動狀態。

好處

日本早教專家牧野聖子做了這樣的分析:切莫小看做家事,做家事是學習人際關係的基礎,也是一種比游泳更均衡的運動,而且可以豐富情緒,使孩子更自信
廚房里,孩子們洗、切、炒、煮、扮、烤,自己動手,充分體驗各種美食的製作。在烹飪過程中能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促進大腦產生豐富的神經聯繫,激活大腦的活動水平與能力,具有潛能開發的意義。
廚房教育在讓孩子體驗勞動的快樂的同時,不僅能培養兒孩子的動手能力、對材料的支配能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成就感和自信心,更培養了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讓孩子在親身體驗的同時去體會和感受父母的撫育之恩,學會珍惜和感恩。
有助於自立
早教專家劉中良認為,“廚房教育”大有裨益。三歲小朋友的身體活動能力已經較強,他們渴望擴大獨立活動的範圍,不斷嘗試去獨立完成新的事情,三歲也是孩子建立‘自我意識’的關鍵期。讓孩子在廚房里擇菜、洗菜、淘米煮飯,甚至學會煲湯、炒菜,可以讓他們更加感到自己是可以被信賴、被依靠的,對於安全感、自信心、獨立性的培養都有助益,有利於獨立個性的形成。
相反,如果家長沒有給三歲的寶寶提供獨立鍛鍊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習慣。
從做飯中學習知識技能
日本廚房學校”的主辦者認為,在廚房裡,孩子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和技能。“廚房能夠教給孩子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從小就受到危險的菜刀、火的刺激,並學會和這些危險的東西打交道,可以讓孩子的手腳靈活,並促進孩子的智慧型發育。此外,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從廚房的學習實踐中認顏色、數數,體驗酸甜苦辣的不同。”
勞動的辛苦需親身體驗
專家認為,如果孩子從小就被養成動輒去飯店“撮一頓”的習慣,則很容易形成好逸惡勞、愛享受的性格。“家長應該讓孩子切身感受到,要想享受美食,就需要付出勞動,這種勞動首先是要有錢去買食材,然後自己親手加工,流很多汗才能變成可以入口的食物。正所謂‘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一貫的‘飯來張口’,孩子就無法感受到‘享受必須靠辛苦才能換來’,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害的。”
“進廚房”增進親子關係
“在廚房做菜燒飯,可以讓身心放鬆,不僅可以舒緩壓力,還可以讓家人之間更加親密。”香港親子教育專家劉雲翔認為,在廚房里和孩子一起勞動,是很好的增進親子關係的方式。“很多父母常抱怨沒時間陪孩子,事實上增進親子關係未必需要很長的時間,而是需要一個‘有效時間’。在這個‘有效時間’里,孩子和家長共同完成一個工作,這個過程中有交流、有協作,最有助於增進感情。”
增進人際關係
日本人認為,家務事能處理得好的男人,人際關係絕對不會太差。在勞動力昂貴的歐美及日本,即使中上層家庭也不輕易僱傭人幫忙處理家務。如果夫妻都是上班族,假日幾乎就是勞動日。對他們來說,勞動,並不意味著辛苦令人難耐。相反,洗車、除草、曬衣服,共做家務成為增加親情的快樂時光。家務,絕非婆婆媽媽的事,也絕非瑣碎、難登大雅之堂的事。能做家務事、做好家務事,是一門需要從小培養、學習的生活藝術。運用到身體和五官的家務勞動是一種比游泳更均衡的運動,經常做可以得到令人驚喜的成果。小孩用雙手敲敲、打打、揉揉、拉拉,也等於是在經歷疼痛、辛酸、得意、快樂等各種不同而豐富的情緒,這種經歷能夠使他們對自己所擁有的能力更加自信。

學習知識

辨聲:不同材質的碗會發出不同聲音,裝水的杯子和不裝水的杯子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給孩子一支筷子,鼓勵他想敲哪就敲哪。
辨色:白色的大米、碧綠的青菜、鮮紅的番茄、橘紅的胡蘿蔔……這可比識圖卡片鮮艷、真實多了。
辨彆氣味:大蒜的味道好嗆人,生薑會讓媽媽流眼淚,菜快燒好的時候有菜香……
辨別口味:原來鹽是鹹的,白砂糖是甜的,醋是酸的,媽媽燒得菜是很好吃的,可是味素不是鮮的而是澀的。
觸覺:知道燙和不燙的區別,雖然代價大了點,把孩子燙哭了,但不提醒就不知道,鍋子在燒的時候不能碰;而諸如冰是又涼又硬的,豆腐是滑嫩易碎的等,孩子也能一一體驗。
視覺:分清熟製品和生製品。知道有些是現成菜可以直接吃,而有些則是需要炒熟以後才能吃。
學數數:買來毛豆,和孩子各抓一把,然後比比看誰抓得多,這個是對大小概念的培養。
語言表達:對買來的每一樣菜,以孩子能聽懂的簡單語言做適當描述。比如:綠油油的青菜、好可愛的豆芽菜、挺精神的黃瓜等。

廚房教育-注意事項

安全第一
廚房里的煤氣、熱水、刀和火等畢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對於成年人來說尚且需要集中注意力來避免危險,對年紀很小的孩子來說就更要首先考慮安全。
專家建議:在決定讓孩子學做飯之前,首先要和孩子“約法三章”。如“做飯之前要洗手”、“不許在廚房內亂跑”等等。第一次學習要避免使用刀和火,在孩子習慣用刀之前,家長要一直在孩子身後手把手地教。大人用的刀把太粗,最好使用適合孩子的菜刀。需要加熱時,首先讓孩子練習如何點火,如何滅火。
循序漸進
剛開始教孩子學習做飯要避免在廚房進行,最好先選擇一個大大的飯桌。可以在飯桌上擺滿各種原材料,便於家長在後面輔助。為孩子準備合身的圍裙和頭巾,還要為孩子準備好腳踏台,增加身高。
專家建議:第一次學習最好選拌菜類,比如沙拉三明治等。第一次用刀也要注意選擇容易切的材料,如豆腐黃瓜等。即使切得不好,也要表揚孩子。最初教孩子如何煮菜,要告訴孩子如何避免菜下入鍋中時沸水四濺等。其次,按順序學習燉、炒、烤等,難度逐漸增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