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鴻鈞(1862-1916),原名紹卿、字儒臣。安徽淮南廖家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鴻鈞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淮南廖家灣
- 出生日期:1862
簡介:,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簡介:
廖鴻鈞(1862-1916),原名紹卿、字儒臣。安徽淮南廖家灣人。廖氏成為壽鳳懷阜望門,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聲望。其父輩中,五個堂兄弟中出了四個太學生、給廖氏家族帶來了空前的榮譽。
人物生平:
到了廖鴻鈞這輩弟兄們個個學文習武有所成就。在他32歲那年考取了甲午科舉人又被世人稱為“一門三舉人”。 廖鴻鈞中舉後,曾任命為潁州守備。他飽經目睹了列強分割祖國的戰亂,感受到滿清政府昏庸無能賣國求榮、民不聊生的嚴酷現實,素懷的“精忠報國”的抱負難以施展。他困惑憂慮,深感自己無回天之力來報效祖國,也僅做了幾年守備即卸任返鄉了
廖鴻鈞回家鄉後,以退為進將精力轉向了造福桑梓,寄希望於年青的後輩,聘請地方名士教授家塾,嚴格督勵後輩讀書、習武、明理強身,鼓勵他們努力上進成為國家有用之材。
隨著舊的科舉制度的廢除,各地興辦起了新式學堂。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年),廖鴻鈞熱心支持兒子廖楚珍和侄子廖少齋、廖海粟、廖璞純、廖盤箴、廖梓英等八人去了省城安慶投考了安徽武備學堂。這批有知識、有報負的年輕人在安慶開闊了眼界結識了不少皖省的革命志士,其中有柏文蔚、熊成基、范傳甲、張匯滔、陳獨秀、方振武等人,接受了民主革命新思想,加入了同盟會,從此投入了反清的民主革命。廖家灣很快成為淮上革命者的可靠根據地。在這批激進革命青年的鼓動下,廖氏族人和淮南各望族親朋子弟紛紛發展成為革命力量,並於1911年11月參加了淮上軍起義。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淮上軍復沒,袁軍血腥地對淮南人民進行報復。團長廖少齋遇害、廖海粟遭敵人搜捕被殺害於壽州城,倖存的骨幹力量紛紛逃亡外地避難。袁世凱爪牙倪嗣沖督皖,為了防止反抗竟在淮上軍志士家鄉廖家灣廖鴻鈞家宅北大門駐紮一營人馬鎮壓。
清末民初,戰亂不斷,江淮大地可謂遍地皆匪。經地方父老土紳公推耆老廖鴻鈞先生擔任石頭埠民防局長,並呈請鳳台縣政府批准備案。其名義是協助政府保境安民,目的是利用合法權利實現地方自治維護家鄉人民權益,廖鴻鈞義不容辭接受了這一重託。
民國五年秋(1916),倪軍某部由蚌埠乘帆船往壽州,逆風上水船行不力,領軍管帶派一副官率兵上岸到石頭埠強征民夫為之拉縴。廖鴻鈞顧及到老百姓正值秋收大忙,又因頻年戰亂青壯勞力奇缺,便正言相拒。不料那副官破口大罵:“老混蛋,膽敢抗命!”即令士兵強行抓人。老先生義無反顧,上前拉那副官找他上司論理。一士兵竄上來當胸猛踹老人一腳,操勞過度積勞成疾的老先生再也承受不了這種凌辱,頓時怒目圓睜、熱血上涌,只說了一句:“此處決非你們撒野之處.....”頓時倒地不省人事,眾人慌忙將老人抬回廖家灣家中,末及醫治便含憤離世,時年只有五十四歲。
那倪軍管帶知情後,更覺惶恐不安,親自捆綁行兇的士兵,押送廖家灣聲言要將其殺頭祭靈謝罪。老先生的兄長主持喪事,代表家族謝辭了他們的這番“盛情”。時逢倪嗣沖督皖以來在安徽暫獲“平靜”,很需要籠絡人心,又迫於民憤和顧忌廖氏聲望。特遣一營務處長為代表率兩連騎兵列隊抬匾往廖家灣弔唁致祭。其中以壽州鎮守使等名義贈匾《名符月旦》;《邦之彥兮》;《捍衛鄉邦》三面。後來又在客廳迎門掛有廖瑞然(老先生侄子、柏文蔚文書)從外地專程送來的聯文中堂,
人物評價:
“既伐其條,又伐其株...”此文深意指老先生的後輩遭至袁逆的殺害,而這次又迫害死了他本人...”全文聲討了反動軍閥鎮壓革命人民的罪惡行徑,讚揚老先生一生愛國愛民不畏強暴大義凜然的高尚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