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襲華,字葆珉,號西山,又號海鎔,印江縣峨嶺鎮長坡村人。出生於一個中道農家,自幼熟讀“四書”、“十三經”。青年時代,廖深受通經史的印江知縣龔炳琳的賞識,便邀他隨子龔藕田赴安徽老家課徒教學。光緒十九年,廖榮登癸巳科舉人第二名亞元,時躋34歲。
基本介紹
- 本名:廖襲華
- 字號:字葆珉,號西山,又號海鎔
- 所處時代:清代光緒
- 出生地:印江縣峨嶺鎮長坡村
生平事件,公車上書,貴州四碩儒,著作,
生平事件
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年,廖葆珉與康有為同在京朝考相識,彼此情投意合,次年便參與康有為等發起的“公車上書”,名聲遠播。《河南日報》在刊登眾碩儒名士評介文章時,稱思南翰林程其棫,印江進士戴錫之和舉人嚴寅亮,德江舉人黎樾青為“思南五子”,並刊登個人簡歷。
貴州四碩儒
光緒卅年,先生再次赴京朝考,始獲指任。先後在華東、燕京等一些地方府縣講學數十年;並在閩、蜀、黔為官,任過福建省鹽大使、駐川大臣趙爾豐部院電報局總辦,後又隨趙赴藏平叛,回川後受薦被朝廷封為“清史館名譽協修”;回黔後署理銅江知縣,旋升銅仁知府。他曾數度赴築城和播州講學。他對貴州著名詩人鄭珍、莫友之的詩賦十分推崇,與趙乃康等交誼甚深,成為忘年詩友,與他們並稱為“貴州四碩儒”。 民國中期,返回故里後仍舌耕謀生。他教弟子,專以忠信教人,他德行厚重,善舉尤多。每逢年關,先生總要吩咐家人開倉挑糧,挨家分送,扶危濟困,左鄰右舍無不稱道。
著作
他為文古樸勁健,於研究入微,不存門戶之見,尤長古文;他墨守程、朱理學,其言大率。他著述豐宏,有《古本大學集釋》、《葩嘔砭尪》、《海鎔子藏》、《怒宿怨箴》、《七十知非錄》、《尚書統古七辯》等十數冊,已梓行於世者,先生詞作也十分精深,皆信手所書,詞意深邃,文采濃重,堪為罕世傑作:“看爾麵團團,似富家翁。如何昌黎送弗去,老猶零丁躬。許鄭瓚,洛閩崇,精一微微允執中,素輕阿堵物,今為錢神所壓,氣如虹。投鼠忌器,寬猛術窮。嗟從茲,氣忍聲吞,鬱郁終。寧再見,旭日從東。浪破大王萬里風。廣庇瀛寰寒困皆朱公。”
最後一次體任公職,是民國卅二年,時任印江縣長金成生,得知先生隱居山里,只因厭惡官府衙門作風,十數年不進相距只數里的縣城。金成生多次登門造訪,彼此言談契合,遂同意到縣修志局任總篡,不過年余,便告老還鄉,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