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繼春

廖繼春

廖繼春(1902年1月4日 -1976年2月14日),台灣豐原人。1918年考入台灣總督府師範學校,次年開始學習油畫。1924年赴 日本,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1927年畢業回鄉,受聘為台南私立長老教中學和女校的美術教員,同年與陳植棋、倪蔣懷發起成立赤島社。廖氏為赤島社、台陽美協創始人之一,曾任教於省立師範學院、台中師範學院、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並曾擔任各美展評審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繼春
  • 出生地:台灣豐原人
  • 出生日期:1902.1.4
  • 逝世日期:1976.2.14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作品鑑賞,作品風格,社會評價,

個人履歷

一九二六年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返台之後積極參與畫壇的活動,三十歲以前便已經嶄露頭角,在「台展」、「帝展」等官方重要展覽會中常獲入選與獎賞。此外,他也與其他台籍畫友共同組織了「赤島社」、「台陽美術協會」等團體,相互切磋砥礪。日本戰敗後,他輾轉遷居台北,既作育英才之餘,又創作不輟,直到過世之前,畫架上仍然擺放著進行中的畫作。
廖先生的個性樸實木訥,但在畫作中卻常藉由燦爛亮麗的顏色,傳達出奔放明朗的活潑情調。他的風格和西方的後期印象派和野獸派關係最為密切,這是緣自他求學時代奠下的基礎,但畫家對於顏色敏銳的感受與掌握,使得他卓然出眾,可以說是位「顏色的魔術師」。他反覆描繪的「淡水」和「新公園」景致中,各種濃烈的顏料盒在畫上並置,相互輝映之中,產生一股活潑生機。

人物生平

一九六○年代,受邀赴歐美旅遊之後,由於抽象表現主義盛行的影響,他嘗試將物象化為近乎幾何的點線面,以形式構圖和顏色搭配作為表現的重點,「林中夜息」便是一例。晚年又回歸早期以明確風景為題、物象明朗的方向,但用色更為成熟而富有韻律,在靜物題材也有類似的發展。
今年適逢畫廖先生的百歲冥誕,本院特別向台北市立美術館與廖家家屬商借二十三幅油畫、以及十六幅粉彩、素描等小品,以呈現他各個時期在不同題材上的多樣風貌,請大家來感受這位本土畫家對藝術和生命的熱情。
廖繼春在1947年舉家遷居到台北,一面在大學美術系裡教書,一面也創作不輟。這時候寫生的對象便搬到了北部各個名勝,而淡水和觀音山似乎是他最锺愛的地點,或許也因為他曾經在純德女中(淡江中學女子部,後來併入今淡江中學)兼課,更加熟悉淡水的關係。直到過世前不久,曾經畫過許多以此為題的作品。

作品鑑賞

以紮實的實景寫生為基礎,再去經營畫面顏色塊面的表現方式,是廖繼春創作的主要基調。他所描繪的題材通常也都是身邊尋常生活所見,或台灣各地的名勝古蹟,直到赴歐美旅遊寫生之後,筆下方出現異國題材。但他卻能以自己獨特的想像力和創造性,營造出與眾不同的世界。
廖繼春
除了人物和風景畫之外,廖繼春的靜物畫也是獨樹一幟的。作於1960年的「窗邊」描繪的是面對庭園的窗邊,物象豐富、顏色繽紛。圓桌上的瓶花與水果不但在位置上占據畫面的中心,由於背景所顏色操作的彩度較低,在視覺上仿佛退向後方;艷麗的花果更顯得冒尖了。蹲在桌角的白貓是另一個視覺的中心,因為和門檻、牆紙與窗外的白色相互呼應,而不覺得過於突兀。
善用鮮明強烈的顏色,使它們能夠調和相諧,是廖繼春畫中最冒尖的成就,在1968年所作的這張「窗前靜物」中更加發揮得淋漓盡致。廖繼春作於1960年代的作品,整體而言有愈趨抽象化的傾向,靜物題材也不例外。通過暗示窗框的兩條並不並行的直線,我們依稀可以見到林立的叢樹散布在四周,中心處則是黃色的圓桌,同樣放置著花瓶和水果。雖然到處可見濃重的黑色輪廓線,但是物象的邊緣並沒有被明確地定義出來,模糊漫渙,四下奔竄。黃橙藍綠各種強烈的顏色自在地在畫面上流動,穿插其間的白色依然扮演著區隔調和顏色的角色,但正因為不容易分辨出具體的造型,顏色更堂而皇之成為畫中的主人公,爭奇鬥妍。

作品風格

他的風格源應是以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為代表的野獸派(Fauvism)。廖繼春畫中粗重的輪廓線、強烈對比的顏色、不以仿真真實世界為依歸的光影表現,都充滿了野獸派的氣息,只是他的源是經過日本西畫界的轉介,狂野奔放的部分已然馴化了許多。

社會評價

即使是以粉彩隨筆勾畫的草稿中,也看得出這種對顏色掌握的敏感度。看似不經意點畫之間,窗前瓶花隱然浮現,鮮亮卻也協調。
友朋眼中靜默穩定、慢條斯理的畫家,筆下卻格外奔放明朗,刻劃出一個又一個具有活潑生機、溫暖明亮的景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