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振鵬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成都
- 出生日期:1937年2月8日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瀘州化工學校(現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清華大學
- 主要成就:《工程波動理論導論》
《地震小區劃— 理論與實踐》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兩項
個人簡介,主要成果,工作簡歷,個人經歷,科研領域,科技貢獻,論文專著,學術專著,主要論文,獲獎情況,
個人簡介
1937年生,四川成都人。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37年生,四川成都人,196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從事地震工程和工程波動理論研究,致力於結構動力學、結構—地基相互作用、系統識別、地震危險性評定、強震地震學、設計地震動和波動正反問題的研究。他與合作者在波動數值模擬領域中提出的人工透射理論和透射邊界條件,是在國際上為多個學科學者引用的一項原創性研究結果,被稱為廖氏吸收邊界條件。著有《工程波動理論導引》、《地震小區劃——理論與實踐》等專著以及相關學術論文。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研究波動理論,為擺脫傳統方法處理開放系統中複雜波動問題的困境,七十年代末著手發展計算機數值模擬技術並延續至今。開放系統邊界的研究是土木工程、電磁學、光學、聲學和地球物理等學科交匯的一個領域,他及其合作者在這一領域中提出的人工透射理論和透射邊界條件是在國際上被多個學科學者引用的原創性研究結果之一,被稱為廖氏吸收邊界條件(註記)。其次,以他為首的研究小組於1984年從波速有限原理出發提出了波動有限元模擬的解耦思想和實現解耦的方法;其後對這一方法作了論證,並將它與透射邊界研究結果結合,建立了近場波動有限元模擬時空解耦技術的基本框架。這一技術可套用於多個學科領域中大型複雜開放系統內波動的數值模擬,為結構-介質動力相互作用、複雜目標散射、震源附近的
波場和大型工程結構動力學問題的分析提供了一條途徑,並為繼續發展此項技術提供了一個起點(回顧)。上述研究的早期成果曾獲199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並總結於專著《工程波動理論導論》(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02)。
在地震工程領域內他從事地震危險性評定、強震地震學和結構動力學研究;並綜合研究成果推進我國地震安全性評定和地震小區劃工作。他負責完成的大連市地震小區劃以其開拓性曾獲198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編著有《地震小區劃—理論與實踐》(地震出版社,1990)。
在以上研究領域內已發表論文一百餘篇(論著),並通過科研一線合作研究培養了青年研究人員(教學)。1990、1996和1998年分別獲得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地震系統先進個人”和“中國地震局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1997年被評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獎勵)。
廖振鵬教授目前關心的問題是波動的正演和反演。就正演而言,他感興趣的是大型複雜開放系統中散射和輻射的快速計算技術。發展這類技術對解決一系列科學和工程問題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解決波動反演的基礎。就反演而言,他感興趣的是波的逆散射和相關的信號分析技術及其在成像技術中的套用。他觀察到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進展,但研究結果仍遠不理想,繼續進行深入的基礎研究將有助於推進這一領域的發展。他認為波動基礎研究是跨學科的,從跨學科角度開展上述研究值得重視。他在波動的科學計算和相應的信號分析方面的工作涉及地震工程、結構健康診斷、非均勻介質中的電磁波、水聲物理、水波動力學等領域。他希望有興趣的中青年研究人員在這一方向上更快成長,並希望通過合作研究、教學和研究生教材編寫為此作出微薄貢獻。因為,他現在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品學兼優的青年。
主要成果
代表性著作 :《工程波動理論導論》《地震小區劃—理論與實踐》
代表性論文 :Z. P. Liao,H. L. Wong,B. P. Yang and Y. F. Yuan,A Transmitting Boundary for Transient Wave Analyses,Scientia Sinica (Series A) Vol.27,No.10,1063-1076,1984
工作簡歷
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原瀘州化工學校)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1955年畢業生。畢業後分配到廣州省工業廳設計室工作。1956年考入清華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961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哈爾濱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現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工作。
1962.1―1984.12 中國科學院(現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副研究員(1980.7―1982.8在美國南州大學從事合作研究)
1985.1―1992.12 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3.1―1997.10 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學位委員會主任
1997.11― 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9.7― 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
個人經歷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研究波動理論,為擺脫傳統方法處理開放系統中複雜波動問題的困境,七十年代末著手發展計算機數值模擬技術並延續至今。開放系統邊界的研究是土木工程、電磁學、光學、聲學和地球物理等學科交匯的一個領域,他及其合作者在這一領域中提出的人工透射理論和透射邊界條件是在國際上被多個學科學者引用的原創性研究結果之一,被稱為廖氏吸收邊界條件。其次,以他為首的研究小組於1984年從波速有限原理出發提出了波動有限元模擬的解耦思想和實現解耦的方法;其後對這一方法作了論證,並將它與透射邊界研究結果結合,建立了近場波動有限元模擬時空解耦技術的基本框架。這一技術可套用於多個學科領域中大型複雜開放系統內波動的數值模擬,為結構-介質動力相互作用、複雜目標散射、震源附近的波場和大型工程結構動力學問題的分析提供了一條途徑,並為繼續發展此項技術提供了一個起點。上述研究的早期成果曾獲199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並總結於專著《工程波動理論導論》(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02)。
在地震工程領域內他從事地震危險性評定、強震地震學和結構動力學研究;並綜合研究成果推進中國地震安全性評定和地震小區劃工作。他負責完成的大連市地震小區劃以其開拓性曾獲198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編著有《地震小區劃—理論與實踐》(地震出版社,1990)。
在以上研究領域內已發表論文一百餘篇,並通過科研一線合作研究培養了青年研究人員。1990、1996和1998年分別獲得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地震系統先進個人”和“中國地震局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1997年被評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廖振鵬教授目前關心的問題是波動的正演和反演。就正演而言,他感興趣的是大型複雜開放系統中散射和輻射的快速計算技術。發展這類技術對解決一系列科學和工程問題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解決波動反演的基礎。就反演而言,他感興趣的是波的逆散射和相關的信號分析技術及其在成像技術中的套用。他觀察到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進展,但研究結果仍遠不理想,繼續進行深入的基礎研究將有助於推進這一領域的發展。他認為波動基礎研究是跨學科的,從跨學科角度開展上述研究值得重視。他在波動的科學計算和相應的信號分析方面的工作涉及地震工程、結構健康診斷、非均勻介質中的電磁波、水聲物理、水波動力學等領域。他希望有興趣的中青年研究人員在這一方向上更快成長,並希望通過合作研究、教學和研究生教材編寫為此作出微薄貢獻。因為,他現在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品學兼優的青年。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研領域
工程波動理論與地震工程。當前科研方向如下:在工程波動理論領域中,與有關專家跨學科合作,逐步結合船舶工程中的數值波浪水池(Numerical Wave Tank)、水聲工程中複雜目標的回波特徵、電氣和電子工程中電磁波與複雜系統的相互作用問題及土木工程中的無損撿測問題,探索解決散射正反問題的有效途徑,著重研究計算機數值模擬技術;在地震工程領域中,參與高壩抗震和昆明盆地高(超高)層建築抗震研究,並繼續完善結構―地基動力相互作用分析的解耦數值模擬技術。
科技貢獻
1.在工程波動理論研究中,建立了波動數值模擬的解耦技術。這一技術已用於高壩和核電站等土木工程結構的動力反應分析和地震勘探等領域,例如,為小灣拱壩(世界第一座壩高300米級高壩)的抗震設計和地震安全性評定所採用。此外,有關研究結果在地球物理和聲學等領域中亦獲得套用,特別是在電磁場理論和有關技術問題的研究中獲廣泛套用(研究結果被引用情況)。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 提出和發展了模擬各種單向波動的透射理論,並由此導出了簡便實用的透射公式。證明了這一公式的精度與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波動數值模擬的精度一致,並在此精度一致的意義上證明了透射公式等價於無窮遠輻射條件。制定了在波動數值模擬中穩定實現這一公式的實用技術。
(2) 基於波速有限原理,將透射理論和有限元技術結合,建立和發展了波動有限元數值模擬的時空解耦技術,為一系列複雜散射問題和結構―介質動力相互作用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
2. 在地震工程領域內致力於地震學與土木工程的結合,從事結構動力學、結構系統識別、地震危險性評定、強震地震學和設計地震動等方面的套用基礎研究;並綜合研究成果推進中國地震小區劃和地震安全性評定工作。
論文專著
學術專著
“工程波動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被教育部推薦為研究生教學用書)
“地震小區劃―理論與實踐”,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主要論文
[2] 廖振鵬,近場地面運動與震源機制,國外建築抗振述評之五,1-23,國家建委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情報研究所,1978
[3] Z. P. Liao,H. L. Wong,B. P. Yang and Y. F. Yuan,A Transmitting Boundary for Transient Wave Analyses,Scientia Sinica (Series A) Vol.27,No.10,1063-1076,1984.
[4] Z. P. Liao,H. L. Wong,A Transmitting Boundary fo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Vol.3,No.4,174-183,1984.
[6] 廖振鵬,關於地震小區劃的若干觀點和建議,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七卷一期,71-82,1987。
[7] 廖振鵬和劉晶波,波動有限元模擬的基本問題,中國科學,B輯,874-882,1992。
[8] Z. P. Liao and J. B. Liu,Numerical Instabilities of a Local Transmitting Boundary,Earthq. Eng. and Stryct. Dyn,Vol.21,65-77,1992.
[9] Z. P. Liao and X. Jin,A stochastic model of the Fourier phase of strong ground motion,ACTA SEISMOLOGICA SINICA,Vol.8,No.3,435-446,1995.
[10] Z. P. Liao and G. Yang,Multi-directional transmitting boundaries for steady-state SH waves,Earthq. Eng. and Struct. Dyn.,24:361-372,1995.
[11] 廖振鵬,法向透射邊界條件,中國科學(E輯),26卷2期,185-192,1996。
[12] Z. P. Liao,Extrapolation nonreflecting boundary conditions,Wave Motion,117-138,1996.
[13] Liao Zhen-peng,Dynamic Interaction of Natural and Man-made Structure with Earth Medium,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3(3),367-408,1999.
[14] Z.P.Liao,Transmitting Boundary and Radiation condition at infinity,Science in China(Series E),44(2),2001,177-186.
[15] 廖振鵬,透射邊界和無窮遠輻射條件,中國科學(E輯),44(2),254-261,2001
[16] 廖振鵬,結構動力反應的數值模擬,中國科學技術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428-458,2001.
獲獎情況
1.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兩項
“橫向非均勻介質中的波動”(1992,第一獲獎人),
“地震小區劃”(1990,第一獲獎人)。
2. 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十餘項。
3. 1990年國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
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1996年全國地震系統先進個人。
研究生培養
已培養碩士13名,博士16名,博士後1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