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出生,湖南長沙人,湘潭大學本科畢業,蘭州大學研究生畢業。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世界史專業碩士生導師,1986年以來在湘潭師範學校、湖南省直屬機關講師團、長沙水利電力師範學院、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從事世界歷史、民族學、社會學教學工作。屬於”無奴學派“,出版著作三部,發表論文四十餘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君湘
- 出生地:湖南長沙
- 出生日期:1965年
- 畢業院校:湘潭大學
著作,關於“無奴學派”,
著作
《侗族傳統社會過程與社會生活》(民族出版社,2005年)
內容提要
中國民族學特色主要表現在下列五方面: 1.在指導思想方面,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放眼中國和世界民族、民族問題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充分反映和吸收世界民族學發展的優秀思想和最新成果,促進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和諧發展。 2.在內容方面,以中國民族學和民族問題為基本內容,構建符合中國和世界民族新發展的知識體系。 3.在方法方面,採用實證的、思辨的、比較的、綜合的多種方法,定性與定量結合,描述與分析綜合結合,田野與文獻結合,充分使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民族學研究有更加廣闊的道路。 4.在視角方面,認為民族是一個包含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心理及種族、生物等各種因素的群體,是一個綜合的社會群體,全方位研究揭示民族的各個方面,是民族學的顯著特色。 5.在思想傳統方面,繼承中國古代對民族實體、民族關係、民族問題豐富而深邃的思想認識,吸取中國歷史上處理和對待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的經驗、政策和方法,使民族學在具有數千年多民族共處歷史以及積累了深厚傳統民族思想的中國,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和發展。 具有這樣一些特色的中國民族學,既是當前廣大中國民族學者的研究實踐,也是多年來中國民族學界的主流願望。
《南部侗族傳統文化特點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
內容提要
本書秉承文化多元並存理念和文化價值相對性的立場,採取實事求是的實證分析方法,以翔實、客觀的民族學材料為依據,對南部侗族傳統文化幾個方面的內涵展開討論和闡述。在把握文化主體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前提下,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人類社會基本演進軌跡為參照系統,對侗文化與漢文化和苗文化、南侗支系文化與北侗支系文化進行異同比較,具體剖析南部侗族傳統文化原生的、歷史的形態及其主要特點和特點形成的原因。
論文內容可概括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著重從“歷時性”的角度,多視角地審視侗族族源、民族形成問題以及南部、北部區域文化的差異;第二部分,則從“共時性”的角度,論述南 部侗族傳統文化的文化屬性特點(文化風格)、與他民族傳統文化比較後形成的整體性文化特徵,兩者的表現形式及其成因;第三部分,運用“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結合的方法,就南部侗族經濟文化類型、豐富內涵和稻作農耕文化樣式的個性特點進行逐層探討。就制度文化中的“補臘”制度及其功能和特點,“合款”組織、侗款制度的功能和特點,“款約”習慣法的內容 和特點展開專題性思考。就傳統思維方式的結構、特徵、功能,傳統文化所蘊藏的民族意識和文化心理的具體內涵、特徵進行分析與闡釋。就南部侗族鼓樓建築特點和價值,鼓樓文化的象徵內容、隱喻意義及其認同儀式,提出了個人見解。
《細節如何決定成敗》(華文出版社,2005年)
內容提要
這本書篇幅雖然不大,但它糅合了社會學、心理學、道德修養、企業管理等多學科理論,多學科多角度地討論了有關細節問題。加上譚必友還曾有自己的公司(有豐富的管理與用人實踐),廖君湘在大學還連續四年開設“大學生人際關係學”選修課程(並連年成為文理工科學生中報名人最多的公共選修課),等等條件都為本得以順利寫出提供了保障。為了增加可讀性,我們一方面儘量加著作的理論性和信息量,另一方面我們又盡力保持文字雅致、語言鮮活的敘述風格,加以大量生動案例(篇幅所限、案例引用恕不註明出處),以使本書能夠適合各個層次的讀者閱讀。
關於“無奴學派”
“”是指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新時期共同主張“中國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的一群學者,計有黃現璠、張廣志、黃偉城、祝中熹、韋文宣、曹成章、縱瑞華、胡鐘達、薛惠宗、張一民、黃增慶、吳扎拉·克堯、沈長雲、滿都爾圖、玉時階、杜昆、崔連仲、張永國、朱晞、易謀遠、況浩林、王克旺、莫金山、王勝國、胡曲園、段啟增、李本高、何平、顏恩泉、王明富、段忠橋、晁福林、李學功、葉文憲、啟良、王學典、王平、王贊源、薛立芳、毛佑全、王慶憲、廖君湘、王長坤、魯寬民、陳淳、張明富、魯克儉等人(以論文發表先後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