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伯源
- 外文名:LIU, Pakyuen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省惠陽縣
- 出生日期:一九四五年
- 畢業院校:香港新亞研究所
個人經歷,主要著作,專書,專書之一部分,論文,書評,其它,自述,
個人經歷
史語所副研究員(1987.8-1991.7),研究員(1991.7-2010.7),兼任研究員(2010.9- )
香港新亞研究所副研究員(1979-1981)
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系主任(1986-1987)
主要著作
專書
1.Les Institutions Politiques et la Lutte pour le Pouvoir au Milieu de la Dynastie des Han Anterieurs (Paris: 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College de France, 1983).《政治制度與西漢中期的權力鬥爭》(法文版)(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專刊之十五,1983)
2.《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7年初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3.《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增訂版)。
4.《秦漢史論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增訂本)。
5.《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專書之一部分
〈秦漢時期〉,收入王壽南主編,《中國通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第四章,頁101-175。
論文
〈漢代爵位制度試釋(上)〉,《新亞學報》(香港)10.1下 (1973):93-184。
〈漢代爵位制度試釋(下)〉,《新亞學報》(香港)12 (1977):183-242。
〈試從爵邑制度論楚漢相爭之勝負〉,《東吳大學文史學報》4 (1982):71-84。
〈試論西漢時期列侯與政治之關係〉,《新亞學報》(香港)14 (1984):123-162。
〈漢代監軍制度試釋〉,《大陸雜誌》70.3 (1985):15-30。
〈西漢皇宮宿衛警備雜考〉,《東吳大學文史學報》5 (1986):9-25。
〈試論漢初功臣列侯及昭宣以後諸將軍之政治地位──兼論西漢丞相權力之基礎及其衰落〉,《徐復觀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86),頁77-170。
〈漢代使者考論之二──使者與行政官員之關係及使者演變為行政官員的一些跡象〉,《漢學研究》5.2 (1987):401-434。
〈漢代使者考論之一──試論使者的封拜賞罰及溝通上下之使命〉,《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頁455-484。
〈東漢將軍制度之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1 (1989):131-214。
〈試論光武帝用人政策之若干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1 (1991):1-27。
〈試論光武帝之統御術四事:柔道、人質、遙控諸將與安置降卒、軍事復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4 (1992):869-894。
〈漢官休假雜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2 (1994):221-252。
〈從漢代郎將職掌之發展論官制演變的一些特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4 (1994):833-902。
〈漢代官吏之休假、宿舍若干問題之辨析〉,《中國史學》(東京)3 (1994):61-72。
〈秦漢朝廷之論議制度〉,《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新4 (1995):141-172。
〈漢「封事」雜考〉,《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台北)1 (1995):9-18。後收入《安作璋先生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濟南:泰山出版社,2001),頁512-522。
〈漢代大夫制度考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7 (1995):139-159。
〈楚王英案考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新5 (1996):55-80。
〈漢代使者考論之三──使者之信物與使者之性格〉,《新亞學報》(香港)18 (1997):25-47。
〈尹灣漢墓簡牘東海郡集簿及吏員簿內容雜考〉,《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台北)3 (1997):15-19。
〈漢禁錮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新6 (1997):1-16。
〈尹灣漢墓簡牘與漢代郡縣屬吏制度〉,《大陸雜誌》95.3 (1997):14-20。
〈漢代仕進制度新考──《尹灣漢墓簡牘》研究之三〉,《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頁353-386。此文之刪削本:〈漢代仕進制度新考(簡編)〉(上)、(下),《大陸雜誌》96.4 (1998):29-45;96.5 (1998):38-40。
〈《尹灣漢墓簡牘‧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籍》釋證〉,《輔仁大學歷史學報》9 (1998):1-54。
〈漢昌邑王廢黜考〉,《錢賓四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專刊》(台北:台北市立圖書館,2000),頁128-142。
〈《尹灣漢墓簡牘‧東海郡下轄長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釋證〉,收入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200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417-436。
〈說新──兼論年號創製之原因〉,收入黃克武主編,《思想、政權與社會力量──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頁1-31。
〈漢代考課制度〉,《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新11 (2002):1-20。
〈漢初縣吏之秩階及其任命──張家山漢簡研究之一〉,《中國中古史研究》(台北:蘭台出版社)1 (2002):1-22。
〈論漢末「兵為將有」之形成〉,《中國中古史研究》(台北:蘭台出版社)2 (2003):1-26。
〈《張家山漢簡‧秩律》酇侯國及雍縣考〉,《漢學研究》21.2 (2003.12):31-44
〈漢代郡縣鄉亭之等級〉,《新亞學報》(香港)22 (2003):119-134。
〈辨「真二千石」為「二千石」之別稱〉,《中國中古史研究》(台北)3 (2003):1-12。
〈漢代縣丞尉職掌雜考〉,收入陳文豪主編,《簡帛研究彙刊‧第一輯──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簡帛學文教基金會籌備處,2003),頁139-154。
〈辨“真二千石”為“二千石”之別稱〉,《史學月刊》(開封河南大學)2005.1:17-20, 68。
〈封建與郡縣〉,《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台北)5 (2005):55-79。
〈漢代縣丞尉掌雜考〉,收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頁438-448。
〈《秦漢使者考論》述略〉,《中國中古史研究》(台北)4/5 (2005):19-76。
〈漢初之二千石官〉,收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頁369-378。
〈論漢代徙置邊疆民族於塞內之政策〉,《中國中古史研究》(台北)7 (2007.12):1-32。
〈嚴耕望先生與其《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收入黃兆強主編,《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後半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7),頁45-70。
〈論漢廷與匈奴關係之財務問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48 (2008):1-13。
〈嚴耕望先生傳略〉,《新亞論叢》10 (2009.6):185-194。
〈漢初郡長吏雜考〉,《漢學研究》27.4 (2009.12):61-84。
〈論東漢定都洛陽及其影響〉,《史學集刊》(長春:吉林大學)2010.3 (總128):20-34。
書評
〈評大庭修著《漢代官吏的勤務與休假》及其中譯本〉,《漢學研究》12.2 (1994):359-378。
其它
〈中國政治制度史與歷史地理學專家嚴耕望〉,《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台北)3 (1997):79-101。
〈回憶與懷念〉,《充實而有光輝:嚴耕望先生紀念集》(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頁61-74。
〈嚴耕望先生傳略〉,《充實而有光輝:嚴耕望先生紀念集》(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頁199-235。
〈嚴耕望傳〉,收入國史館編,《國史擬傳‧第七輯》(台北:國史館,1998),頁331-363。
〈嚴耕望先生與史語所之學風〉,收入杜正勝、王泛森主編,《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下冊,頁933-942。
〈校後記〉,收入章群著,《中共早期的歷史研究工作》(台北:學海出版社,2000),頁323-330。
〈嚴耕望先生對石刻史料之運用〉,《古今論衡》10 (2003):70-82。
〈嚴耕望先生與其《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收入黃兆強主編,《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7),頁45-70。
自述
從秦漢政治制度史到秦漢史
自1970年始,即以秦漢政治制度史為研究專業,至今凡三十八年,著作內容幾全部集中於此,計出版之專書及論文集凡五種:
1.《政治制度與西漢中期的權力鬥爭》(法文版)(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專刊之十五,1983)。
2.《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3.《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4.《秦漢史論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北京:中華書局,2008)。
5.《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數年以來,我以年過六十,希望在尚有工作能力時,把研究多年尚未完成之問題,續作結尾,寫成專書。計有四書尚待撰寫完成:
1.《歷史與地理——張家山漢簡研究》:利用張家山漢簡研究漢初官制及西漢郡縣沿革,已完成發表論文六篇,尚待撰寫者四篇。
2.《漢光武八論》:研究東漢光武帝之政策,討論其政策在東漢之影響。已發表論文四篇,待撰寫者四篇。
3.《漢封建考論》:重寫香港新亞研究所畢業論文〈漢代爵位制度試釋〉,加上新撰之〈漢代諸侯王國制度之演進〉及已發表之〈封建與郡縣〉,集為專書。
4.《政治制度與權力——政治制度與西漢中期之權力鬥爭》:此書之法文版為1983年在巴黎出版之博士論文,獲得1984年之儒蓮漢學獎。此書著作權契約30年,2013年後著作權歸作者。計畫退休後,以中文重寫出版。
此外,我在東吳大學歷史系教「秦漢史」二十餘年,久有意撰寫一本《秦漢史》。數年前撰寫〈秦漢時期〉,為精簡之「秦漢史」,收入王壽南主編之《中國通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因編輯規定,〈秦漢時期〉僅四萬餘字,不能暢所欲言。日後希望寫一本約五十萬字的《秦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