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環城水系名賢坊

廊坊市環城水系名賢坊

“名賢坊”以廊坊人文歷史為背景,由包括北魏宰相周惠達,晉代宰相張華,宋朝宰相呂端,遼代宰相韓延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廊坊市環城水系名賢坊
  • 背景:廊坊人文歷史
  • 成立時間:2005年
  • 項目內容:景觀規劃設計和施工圖設計
項目背景,項目內容,項目目的,合作方式,重要名人,

項目背景

廊坊市從2005年開始進行水環境系統的規劃建設,目前已編制完成了《廊坊市水環境系統及景觀概念性規劃方案》和《龍河.環城清水渠控制性規劃》,產生了“龍鳳結構、三環水系”的水系總體概念,即以龍河、鳳河為架構,利用大皮營引渠、八乾渠、六乾渠、九乾渠等現狀河道構築景觀內環、特色中環和生態外環。產生了“融龍、匯鳳、潤景、觀城”的水系景觀概念。在景觀內環上產生了“六廊九坊”的水系文化概念,即將八乾渠、大皮營引渠、龍河三條河渠規劃成生態長廊、歷史長廊、人文長廊、科技長廊、自然長廊、龍文化長廊六段景觀廊道,與文博坊、名賢坊、民藝坊、科技坊、美食坊、龍坊、音體坊、四季坊、生態坊九個景觀坊。

項目內容

廊坊市環城水系“六廊九坊”節點的景觀規劃設計和施工圖設計。

項目目的

依託城市生態綠環,形成6個景觀廊和9個景觀坊組成的“六廊九坊”城市景觀,打造“融龍、匯鳳、潤景、觀城”的宜居城市。

合作方式

國際招投標
元朝宰相史天澤和明代將領李松、近代愛國將領張學良、中國共產黨將領孫毅以及明代著名畫家高松、清代著名書法家崔延綬、京韻大鼓白派創始人白雲鵬、京劇郝派泰斗郝壽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少春在內的眾多廊坊本土先賢和在廊坊留下過足跡的蘇洵等名人組成的名人雕塑群組成。
該遊園因集聚了歷代名人雕塑而得名“名賢坊”。人物塑像採用銅或花崗岩材質按照與真人1:1比例雕塑完成,由中央美院設計完成,塑像形神兼備,氣宇不凡。

重要名人

依據有關資料,廊坊較為重要的歷史名人簡介如下:
韓嬰,固安人,西漢今文詩學“韓詩學”開創者。漢文帝時任博士,掌古今史事侍問及書籍典守。武帝即位,招為賢良文學之士,傳授《詩經》。
劉放(?~250),固安縣方城人,漢廣陽順王之子西鄉侯劉宏後裔。善寫檄文,魏齊三代帝王詔令多為其所作。齊王正始元年(240年)為左光祿大夫,六年轉驃騎大將軍。
張華(232~300年),固安縣方城人。晉惠帝時,因輔佐朝廷有功,進封壯武郡公,數年後為司空領著作。著有《博物志》等作品。
張弘策,固安縣沙垡人。隨梁武帝西征,為輔國將軍,遷衛尉卿。盡忠奉上,重友情,惜人才。
韓延徽(882~959年),廊坊市廣陽區人。他建議遼太祖變易風俗,發展生產,草創製度,加強君權,籌劃軍機,兼併室韋、党項諸部。世宗朝,遷南府宰相。
呂端(935~1000)年,廊坊市廣陽區人。宋至道元年,繼呂蒙正為相,太宗贊他“大事不糊塗”。
史天倪(1187~1225),永清縣張四營人。1214年,成吉思汗授他為馬步軍都統,管領二十四萬戶,後官至兵馬都元帥。
史天澤(1202~1275),永清張四營人,史天倪之弟。天倪死,襲為都元帥,復真定,敗金將武仙,殺紅襖軍將領彭義斌。金亡,又參加攻宋戰爭。中統二年,任中書右丞相。
郝經(1223~1275),元初從山西遷往霸州信安鎮。忽必烈征宋,他隨軍南下,進《東師議》,詳述滅宋方略。其《經史論》對我國史學研究有重大影響。
劉體乾,廊坊市安次區光榮村人。明隆慶初任戶都尚書,贈太子少保。民間留傳“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的美德佳話。
王復,固安縣沙垡人。明景泰初,蒙古也先擁英宗入關,邀大臣迎駕。王復奮然請往。也先令左右持刀脅迫,王復力辯,威武不屈。事後升左通政。
傅好禮(?~1613),固安縣馬慶人。明萬曆十四年入朝為監察御史。上疏六陳:通上下,誅奸欺,節宮宴,停內操。止山林行幸,罷外戚世封。巡按山東時,彈劾不法官吏,朝野為之震動。
于成龍(1638~1700),順治十年隨父遷至固安縣南房上村。康熙三十七年命以總督銜管直隸巡撫,奉詔主持渾河治理,京畿免受水患數十年,御賜河名“永定河”。
蔣鴻遇(1884~1929),固安縣南房上人。“民元革命”後,參加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授參謀長之職,人稱“二蕭何”。討袁戰爭中,他促成四川獨立,粉碎了袁世凱竊國復辟美夢。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輔佐馮玉祥擁兵北京,揮戈朝政,推倒曹錕賭選政府,擊散清室小朝廷。
劉凌滄(1907~1988),固安縣南趙各莊人,中國工筆重彩人物著名畫家。所作《廣陵賞菊圖》、《文姬歸漢圖》、《楊妃出浴圖》等作品,在北京引起轟動。在民族繪畫工筆中吸收西方繪畫風格,可謂獨樹一幟。
潘秉衡(1912~1970),固安縣西塘洋人,著名玉雕專家。經多年潛心探求,其琢玉技術日臻成熟,被譽為北京玉器業“四大怪”之首。一些作品被列為國寶珍藏,成為我國現代雕玉史上的一代宗師。
劉六、劉七 文安縣劉莊子(馬武營西北)人。明中葉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正德五年(1510年)率眾起義,曾三次進逼北京,轉戰河北、山東,破州縣無數。
趙燧(?~1512年),明中葉起義軍謀士,號趙瘋子。霸州秀才。正德六年為劉六、劉七起義軍所俘,遂為起義軍謀主。
谷大用 文安縣人,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太監,受皇帝寵愛,擔任御用特務機關西廠頭目,與劉瑾等並稱“八虎”。劉六、劉七起義失敗,他冒功升賞,後被斥逐,籍沒家產。
高寀, 文安縣人,明神宗宦官,任御馬監丞。為使陽道復生,派爪牙購買大量兒童,碎顱刳腦以食,並整日與歌女房中“相逐為戲”,備極荒淫。
董海川(1797-1882年),文安朱家務人,清鹹豐年間太監,內家八卦掌始祖。參與北方農民起義捻軍,受閹為太監,潛伏宮內,以策內應。
李蓮英(1848~1911年),大城縣李賈村人。一生詭計多端,緊緊依附慈禧太后,效盡犬馬之勞,極盡阿諛謅媚之能事,終於成為清末一代權監。
王敢群 文安縣賈各莊人,義和團首領。密謀攻擊文安縣城,因泄密失敗。
張紹曾(?~1928年),大城縣人,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家。辛亥武昌起義時,密謀進兵豐臺,推翻清廷,因泄密逃往上海。1923年當選國務總理,旋被迫去職。1924年國民軍起,他密謀回響,未成。
張作霖(1875~1928年),北洋軍閥奉系首領,馬賊(土匪)出身。據大城縣馮莊《張氏家族譜》,第九世張天達(張作霖父輩先人)外出闖關東。
韓復榘(1890~1938年),霸州台山人。經18年戎馬生涯,爬上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寶座,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風雲一時的大軍閥。一生充滿矛盾,富於傳奇,色彩斑讕,是舊中國上層社會的典型標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