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涯歌

廉江涯歌是廣東湛江市的一種民間音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廉江涯歌
  • 外文名:Lianjiang ya song 
  • 位置:廣東省湛江廉江市
  • 性質:民間音樂
簡介,歷史,特點,演唱場所,榮譽,代表人物,

簡介

廉江涯歌流行於廣東省湛江廉江市西北部的塘蓬、長山、禾寮、石角、河唇、石頸、石嶺、雅塘、青平、高橋、營仔、吉水等鎮,與廣西交界一帶講客家話(涯話)的地區。

歷史

據史書記載,唐安史之亂後,中原漢人大舉南遷,明萬曆年間,再從江西南贛、福建汀州、廣東粵東北再遷到粵西與廣西交界一帶,與當地土著文化融合,從而形成了客家人與客家文化。清乾隆年間,隨著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當地客家民歌廣為流傳,並受到廣西民歌的影響,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廉江涯歌。

特點

山歌的形式是七字一句(也可多可少),四句一首,一、二、四押韻,音調高亢,旋律悠揚。山歌的內容很豐富。例如有一首訴說舊社會窮人生活痛苦的山歌:“難了難,難了難,麻籃擔水上沙灘,麻籃擔得幾多水,肚飢挨得幾多餐。”還有一首類似這方面的訴苦山歌:“操心未了又操心,曬穀未乾又雨淋。舊債未還新債起,督筋(遭刺)未挑又加針。”山歌中的情歌不少,青年男子多愛唱情歌。
例如有一首《單相思》的歌:
“日頭到地月光來,月光到地竹葉開。竹葉葉開等露水,阿妹開門等郎來。”山歌也隨著時代不同而改變內容。例如抗日戰爭時期,曾流行一首這樣的新歌,“石榴青青石榴青,阿妹出嫁還是招親?你要招親就招我,又會種田又會當兵。”

演唱場所

廉江涯歌唱歌的主要場所有兩個:一個在嶺上,演唱者多是放牛牧童、老人和上山砍柴的中青年農民;另一個場合在田間,歌唱者多是駛牛、割草或巡田放水的農民。
山歌除了在山上唱、田間唱之外,還有民間歌手擺歌台與人對歌。

榮譽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湛江市音樂工作者十分重視民間音樂,廉江市梁雁同志對涯歌的收集、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他運用涯歌優美的旋律,創作了涯歌《涯村實現了機械化》等,1978年,參加湛江地區文藝匯演,2005年,湛江市紅土文化藝術節上,湛江市歌舞團演唱了涯歌《喊涯唱歌涯就唱歌》。

代表人物

解放初,廣西英橋有一農村姑娘很會唱歌,曾在英橋圩擺歌台招親。廉江塘蓬鎮有一個男青年歌手與她對唱,結果唱贏了,姑娘真的要跟她結婚,可是男的已有妻子,《婚姻法》剛剛頒布,不能違反一夫一妻制,男女雙方都能深明大義,女的提出“夫妻做不成就做兄妹”。後來真的親如兄妹,逢年過節,互相來往探望,一時被傳為佳話。
這位男歌手,就是塘蓬鎮安和村著名歌手黃成旺。他出生於1930年,高小(國小)文化,自幼喜愛涯歌,收集、整理、創作了大量的涯歌。他能即興而唱出口成章,且有韻有律。他聲音洪亮優美動聽,每逢趁圩趕集,都沿途而唱,引來不少路人隨行而聽,民眾成之為涯歌王。1958年,他代表廉江縣赴廣州參加廣東省民歌大賽,後被吸收為廣東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