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警備區

廈門警備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廈門警備區(簡稱“廈門警備區”)成立於1985年10月,由福州軍區守備第四師與廈門市人民武裝部合編組建,隸屬於東部戰區,為正師級單位,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廈門市委員會的軍事部和廈門市人民政府兵役工作部門,受福建省軍區和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雙重領導,擔負廈門市的海防守備、城市警備和民兵、兵役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門警備區
  • 成立時間:1985年10月
  • 隸屬 :東部戰區
  • 級別:正師級
沿革,警備區沿革,編制沿革,組織機構,機關,下轄機構,

沿革

警備區沿革

1960年10月1日,以廈門市人民武裝部為基礎,擴編為廈門軍分區,歸福建省軍區建制領導。司令員熊振武,第一政治委員袁改(中共廈門市委書記兼),政治委員餘慶坦。機關編制90人,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擔負領導民兵及兵役工作。機關編制90人。轄同安縣人民武裝部。1962年1月,廈門軍分區擔負廈門市衛戍任務,成立衛戍司令部對外辦公。
1970年2月1日,廈門軍分區與福州軍區守備第四師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廈門守備區,建制屬福州軍區,歸陸軍第三十一軍領導指揮,兼負廈門等島嶼的守備任務;在民兵和兵役工作上受福建省軍區領導。守備區機關增設動員部。司令員楊兆瑞,政治委員劉茂堂。區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動員部,駐廈門市虎園路。轄守備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團,浯嶼獨立營,船運大隊;警衛營(由原軍分區獨立營改編)、通信營、教導隊;東風區、向陽區、鼓浪嶼區、郊區、同安縣人民武裝部(1970年7月至1973年8月曾劃歸晉江軍分區建制領導)等單位,編制員額7784人。代管廈門邊防檢查站。
1976年3月,以守備區動員部為基礎,組建廈門市人民武裝部,歸福建省軍區建制領導。部組建廈門市人民武裝部,歸福建省軍區建制領導,廈門守備區所轄各區、縣人民武裝部劃歸廈門市人民武裝部建制領導。守備區所屬部隊建制此後亦有所調整。
1980年12月,廈門守備區改番號為福州軍區守備第四師。
1982年11月26日,福州軍區通知,廈門市人民武裝部改為師級單位。
1985年10月,廈門市人民武裝部與原福州軍區守備第4師及炮兵第3師一部合併,成立福建省廈門警備區,歸福建省軍區建制領導。擔負廈門等島嶼的守備、城市警備和民兵、兵役工作。

編制沿革

軍分區成立時轄同安縣人民武裝部(1970年7月至1973年8月曾劃歸晉江專區)。1961年9月,成立廈門市郊區、杏林區、開元區、思明區、鼓浪嶼區人民武裝部,歸廈門軍分區建制領導。
1963年1月,組建軍分區獨立連。
1964年5月,撤銷杏林區人民武裝部。8月,廈門市公安部門所屬的5個邊防哨所改編為軍分區江頭、蔡厝2個步兵連。10月,江頭步兵連調南平軍分區,蔡厝步兵連改為同安縣獨立連。
1965年4月,同安縣獨立連調龍溪軍分區,軍分區獨立連改稱福建省軍區獨立第二連,仍由廈門軍分區領導指揮。1964年5月撤銷。
1966年8月,廈門市公安大隊和同安縣公安隊分別改編為軍分區獨立營和同安縣中隊,分別歸軍分區和同安縣人民武裝部建制領導;開元、思明區人民武裝部依次改稱東風、向陽區人民武裝部。福建省軍區廈門邊防檢查站由廈門軍分區代管。
1967年3月,省軍區獨立第二連改編為龍溪軍分區獨立連。1969年12月,軍分區獨立營第三連改編為福建省軍區警衛營第六連。
1979年2月又重建杏林區人民武裝部。1986年6月,廈門警備區轄廈門市開元、思明、鼓浪嶼、郊區、杏林區和同安縣人民武裝部。1987年6月,郊區建制撤銷,成立集美區;同時增設湖裡區。郊區人民武裝部隨即改為集美區人民武裝部。1989年6月,成立湖裡區人民武裝部。

組織機構

機關

司令部
政治部
後勤部

下轄機構

部隊:廈門警備區轄守備部隊、炮兵部隊及直屬分隊
縣區人民武裝部:廈門市開元區、思明區、鼓浪嶼區、杏林區、集美區、湖裡區人民武裝部以及同安縣人民武裝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