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白鹿洞

廈門白鹿洞

白鹿洞在虎溪岩山後,玉屏山的南側。洞與虎溪岩同時為明代林懋時開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門白鹿洞
  • 地址:廈門
  • 創建時間:清康熙四十四年(1704)
  • 開山祖師:葦老和尚
文獻記載,名稱的來源,

文獻記載

據《廈門志》記載:“白鹿洞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樹掩映,舊建有大觀樓、宛在洞、接因亭。乾隆間又開拓六合洞、朝天洞、御山亭。”

名稱的來源

據傳,洞初開拓時,在這裡建閣奉祀理學家朱熹。因朱熹常在在江西廬山建白鹿洞講學,遂取名白鹿洞。後人在石洞中雕造一隻白鹿,加以傳說美化,因此有“白鹿銜煙”的傳稱,列為廈門“小八景”之一。
廈門白鹿洞廈門白鹿洞
白鹿洞創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4)甲申,開山祖師為葦老和尚。在此之前,明嘗建有義學,清初“遷界”,鞠為茂草。康熙三十七年,威略將軍吳英為水師提督,為獎勵文教,建造文昌殿,復構萃文亭,增置學舍為教學之所。不久,絳堂漸虛,遂為琳宮梵宇。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代理水師提督倪鴻範倡學,乃逐僧徒,遷佛像,拆殿宇,建玉屏書院。道光四年(1824),洞僧永瑞上人募集資金重建大觀樓,施主自為《重修白鹿洞序》。清末民初,書院衰落,佛教再興。清末民初先後重修、擴建寺宇,由覺斌和尚住持。後覺斌就任南普陀寺都監,由妙廉繼任。建國後,1958年部隊借住寺宇,曾對寺宇進行重修。1988年由旅居香港的元果法師集資興修,擴建殿堂樓閣,新塑諸佛菩薩金像,鋪砌石級、石欄。裝修樓台亭閣,寺容寺貌,煥然一新,現住僧眾十餘人,儼然為一莊嚴宏偉的佛教道場。
白鹿洞後懸崖石壁上有許多摩崖石刻,大都出自名家手書,其中有“明天啟癸亥(1623)十一月二十日廣陵朱一馮以督師剿夷至此”和“天啟癸亥晉陽趙紆督師到此”的兩行石刻,具有重要的歷史資料價值,為史學界所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