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文學》是福建省最早的文學刊物之一,創刊於1951年2月,由廈門市文聯主辦。原名《廈門文藝》,《廈門文學》依靠其特有的優勢,立足廈門,面向全國,面向東南亞。堅持文學的時代性、文學性和藝術性。《廈門文學》還擔負著培養扶持本地作者文學創作的重任,在廈門文學事業發展中舉足重輕。
基本介紹
- 名稱:廈門文學
- 編輯出版:廈門文學雜誌編輯部
- 主辦:廈門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 出版周期:月刊
- 出版地:福建省廈門市
出版信息
《廈門文學》之於福建文學界
1996年,《廈門文學》在時任編輯部主任謝春池的創意下,以詩歌為突破口,面向全國,開設了“走向新世紀中國新詩大展”欄目,該展持續兩年,雲集了當時中國詩界各路風流人物,一時間群情激動,英雄豪傑匯聚《廈門文學》,成為當時中國詩壇的熱點之一。
1999年,時任《廈門文學》常務副主編的沈丹雨繼續高舉詩歌旗幟,開設了“百行詩三百行詩”專欄,一網打盡國內詩壇寫作長詩的高手,《廈門文學》繼續成為聚集中國詩界精英眼光的據點。可以說,《廈門文學》這兩次關於詩歌的行動,對提升《廈門文學》在國內期刊中的品牌號召力,其成效是明顯的,所獲得的讚譽也是巨大而榮耀的。《文藝報》《文學報》《作家報》都在當年著文報導《廈門文學》的這兩次深具魄力的舉措。
《廈門文學》也因此成為無愧於生產舒婷的詩歌之島的純文學刊物。
同福建其他城市所屬文學刊物主觀上以培養本地作者為宗旨,客觀上卻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和影響力相比,《廈門文學》無疑是聰明而有行動力的。我至今能回憶起來的與《廈門文學》有關的活動就有“紅土地藍海洋”活動,也就是發生在閩西龍巖和閩南廈門兩地間的文學牽手互助行動,因為當年廈門的知青插隊的地方就是龍巖;還有海峽兩岸中秋佳節的系列活動,那一次海峽對岸的張默、啞弦等前輩都過來一起吟詩賞月、對話交流;至於由《廈門文學》出面牽頭為本省尤其是閩南作家舉辦作品研討會的就更是舉不勝舉,也因此,《廈門文學》成為福建尤其是閩南作家親切的娘家。
2003年我暫時離開福建到北京,對《廈門文學》的了解就比較少了,後來從網路上獲悉《廈門文學》也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就常跑到《廈門文學》網去看,看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在上面,便有了一種親切的回家感覺。
前幾天收到《廈門文學》2005年3月號,上面發了我三首詩,當我看見詩歌欄目設定為“讀得懂的詩”和“讀不懂的詩”時,不禁微微一笑,心想,也只有謝春池老師才能想到這么俏皮、古靈精怪而有個性的欄目了。2005年的《廈門文學》無論開本還是印製還是版式都和以前沒有很大的不同,我拿在手上,說不出是欣喜還是惋惜。
在我內心,也許隱隱有著對《廈門文學》新的期待?
《廈門文學》之於我
說到謝春池老師,福建文學界都知道他的創造力和活力,謝春池老師是文壇的多面手,幾乎沒有他不會寫的文體。他辦刊的點子之多更是大家都領教過的。謝春池老師是個有責任心、愛心和公心的人,福建的許多文學青年很多都是經他的手脫穎而出的。
我記得我當初投稿給謝老師的時候是一點也不認識他的,就只是單純地把詩稿貼上郵票寄了過去,然後就收到謝老師一封留用通知單,過不多久,就接到發有我作品的《廈門文學》。對於初出茅廬的我而言,《廈門文學》的這一份鼓勵是真真切切的。那時候還是手寫時代,一首手寫的詩作變成鉛字很可能就此決定了一個人投身文學的一生。我不知道《廈門文學》給了多少福建文學青年這樣一個“決定”。反正,我是被“決定”了。
然後就是前文所說的“走向新世紀中國新詩大展”,其時,道輝正在《廈門文學》任兼職編輯,參與編輯此項詩歌大展。三毛有一句話說的是“當時實在年紀小”,這句話用在我和道輝身上也是合適的,其時我和道輝之間正因為一些恩怨瓜葛扯不開,一時道輝也不向我約稿,我也不向道輝投稿。後來我的詩作得以兩次進入此次大展也是謝春池老師給的機會。道輝是我的詩歌引路人,我一直對他心存感激,今天說起這事也是因為對某一段事實的尊重和回顧的需要,在此先說抱歉。今天,當我在北京回憶這一切我覺得,很多事跳開了當時的環境回頭看,只能用“少年意氣”來概括。所以,當我後來編輯《中間代詩全集》時我強烈感到,如果我不把道輝收進去,那將是我此生不能寬恕自己的罪過,然後我和道輝通了話,經他的許可之後他的《死亡,再見》由我一手列印,收入這一部被認為填補了詩歌史某段空白的代際選本。此為題外話,不再多表。
1998年底,沈丹雨老師擔任《廈門文學》常務副主編,為了進一步擴大《廈門文學》在全國詩界的影響,沈老師創意了“百行詩三百行詩”欄目,首開全國報刊雜誌專門刊登長詩的先河,因為我對詩界比較了解的緣故,沈老師特約我擔任責任編輯,負責組刊物的詩歌稿,這樣,我和《廈門文學》又有了一段不解之緣。細想起來那段時光也是難以忘懷的,我一般一周去一趟廈門,一去總是有一大堆來自全國各地的詩歌稿件等在辦公桌上,我必須趕緊把這些稿件看完,編好,然後才回到漳州。
有一段時間,《廈門文學》在漳州印刷,這樣我剛好可以參與校對,那是一件令人喜悅的工作,因為校對可以讓你詳細品讀那么多文稿,這無形中也是一種自我提高的方式。《廈門文學》在那一段時間裡團結了國內最具品質的優秀詩人,眾所周知,能夠寫並且能夠寫好長詩的詩人肯定是最優秀的。
在那段時間,我親眼看見了沈老師為刊物付出的心血,也親眼看見了社長毛振亞先生對刊物從頭到尾事無巨細的關懷。為了拉廣告找贊助人,毛社長總是親自出面,親自當《廈門文學》的推廣人和宣傳員,刊物在漳州印刷時他親自在大熱天冒酷暑跑印刷廠了解情況。種種這些不一而足。
在《廈門文學》兼職的那大半年,是我文學生涯中一段難忘的時光。
《廈門文學》之於未來
《廈門文學》作為廈門市唯一一家純文學刊物,其影響力在漸漸擴大的同時也應看到,和福建的眾多刊物一樣,它同樣沒有成為像貴州《山花》、海南《天涯》,吉林《作家》,雲南《大家》一類獲得普遍共識的全國性品牌刊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筆者曾在2000年《海峽都市報》開展的關於“福建到底需不需要龍”的話題中參與探討,所持的觀點之一是認為福建尚沒有全國性品牌刊物出現。時至今日,竊以為這問題依然還是問題,只是如何解決亦非筆者所能完成。
應該說,相對於福建其他地市的文學刊物,《廈門文學》是最具備實力衝出福建成為如上四家在業內獲得認可的文學刊物的。原因有二:第一,廈門在全國早就是有影響力的城市,在一篇關於城市綜合指數排名的文章中,廈門位列十強,筆者曾經於1998年應《山花》“都市鏡像”欄目約稿,人家指名就是要寫廈門(因此我寫了《廈門,廈門》一篇)。可見廈門的知名度是夠大的了,以廈門今日的知名度和經濟實力,沒有做大《廈門文學》實在可惜。二、《廈門文學》的編輯隊伍尤其是謝春池老師一直是有創造力和文本意識的,要把刊物辦成像甚至超過《山花》《天涯》《作家》和《大家》也不是不可能,但願在不久的將來,一份令人驚喜萬分的更大氣更開闊的《廈門文學》能夠擺在文學愛好者和文學寫作者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