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海洋物理與地質過程重點實驗室於2019年備案成立。由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與海岸地質實驗室、海洋動力學實驗室、海洋聲學與遙感實驗室等有關的優勢學科組建,重點瞄準台灣海峽、南海、印度洋、太平洋等套用海洋學的重大科學問題,立足多學科調查與研究,為海洋工程建設、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全球治理等國家和地方需求提供科技支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門市海洋物理與地質過程重點實驗室
- 主管部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研究方向,科研成就,
方向1:熱帶海洋動力學。開展近岸、河口、港灣水動力學研究及不同時空尺度海洋環境保障技術宙連套用研究;研究熱帶邊緣海典型海洋動力現象的形成和變異機理、海洋動力對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影響機制、鄰近大洋與熱帶邊緣海的相籃槓設互作用;開展熱帶大洋水體環境演變、多尺度海-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研究。
方向2:海岸與海底地質環境。開展海岸動力與地貌過程、海岸地質災害研究,提升海岸工程環境勘測和評估能力;開展河口-陸架-洋盆及典型海洋關鍵帶物質輸運的“源-匯”過程研究,探討海岸-陸架區沉積體特徵及關鍵沉積過程、以及古海洋古氣候與生物地判提項球化學過程;研究海洋地球物理場、海底地貌與構造格局,探索海底演變規律。
方向3:海洋聲學與遙感。開展聲信息獲取與處理研究,揭示海洋聲場時、空、頻變化規律及水體、海底、發聲生物等聲環境效應;開展新型綜合海洋遙感技術研究及其在海洋聲場保障中的套用;開展聲學海洋學、海洋生物聲學以及海洋聲場新理論、新技術研究。
在台灣海峽的海洋水文氣象資料的擁有量居國內領先,對於台灣海峽的潮汐潮流、海洋環流、溫鹽場特徵及變異均有較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在熱帶印度洋開展了一系列的調騙拒拜說查與研究工作,東北印度洋海洋多尺度變率及其氣候效應研究項目獲得2014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在海洋測繪與地貌、地質災害、海洋懸浮體、海洋沉積動力學等方面具有很強的調查和科研能力,為國家908等國家朵慨應迎專項海洋懸浮體、海底地形地貌、海域劃界以及福建省海島海岸帶調查任務的技術牽頭單位,獲得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5次、二等獎2次等獎勵,挨格放出版專著4部。
擁有自然資源部掛牌的、主要從事海洋聲學調查研究工作的海洋聲學與遙感專業實驗室,是多個國家專項的海洋聲學調查研究任務的牽頭單位,基於衛星的海洋聲場保障技術、海洋聲場機理與規律研究等方面在國內具有明顯優勢。負責起草了國內第一部海洋聲光要素調查國家標準—《海洋調查規範 海洋聲光要素調查》,作為骨幹參與修訂了《海洋調查規範 第5部分:海洋聲、光要素調查諒殼妹》,承擔《水下噪聲對海洋生物影響評價指南》行業標準制定工作。出版了國內第一部海洋哺乳動物聲學譯著—《海洋噪聲與哺乳動物》和第一部海洋遙感專著《海洋與海岸帶遙感套用》,國內第一部《水聲調查圖集》以及《福建省海島海岸帶高解析度遙感調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