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崗村

廈崗村

廈崗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廈崗社區,位於長安鎮西南部,距長安鎮政府約10千米。該村坐落於沿江丘陵地帶,村邊有大螺山,海拔約200米。村東北有東引河、塞古涌。東接上沙村,南瀕沙區村,西接廈邊村、沙邊村,北連虎門鎮樹田村,西北鄰坳頭村,2015年末,戶籍人口3356人。

廈崗村始建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宋、元朝,屬東莞縣。明朝,屬東莞縣恩德鄉第九都。清末,屬缺口司。民國時期,屬東莞縣第三區金桔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59年,屬長安公社廈崗大隊。1983年,屬長安區廈崗鄉。1987年,屬東莞市長安鎮廈崗管理區。1998年,屬長安鎮廈崗行政村。2004年9月,屬長安鎮廈崗社區。

2015年,廈崗村有工廠80多家,村建有廠房20萬平方米;集體經濟純收入4829萬元,集體資產總額5.7億元。村民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利潤收入、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崗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廈崗社區
  • 地理位置:長安鎮西南部
  • 電話區號:0769
  • 郵政編碼:523841
  • 人口數量:3356 人(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體事業,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廈崗村始建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
宋、元朝,屬東莞縣。
明朝,屬東莞縣恩德鄉第九都。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東莞縣第三區金桔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1959年,屬長安公社廈崗大隊。
1983年,屬長安區廈崗鄉。
1987年,屬東莞市長安鎮廈崗管理區。
1998年,屬長安鎮廈崗行政村。
2004年9月,屬長安鎮廈崗社區。

行政區劃

廈崗村為東莞市長安鎮廈崗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廈崗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19012。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廈崗村位於長安鎮西南部,距長安鎮政府約10千米。該村坐落於沿江丘陵地帶,村邊有大螺山,海拔約200米。村東北有東引河、塞古涌。東接上沙村,南瀕沙區村,西接廈邊村、沙邊村,北連虎門鎮樹田村,西北鄰坳頭村。
廈崗村

人口

2015年末,廈崗村戶籍人口3356人,其中男性1697人,女性1659人;80歲以上132人,最年長者104歲(女);海外留學人員20人。外來暫住人口約4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50多人。

經濟

廈崗村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花生、木薯等。改革開放後,耕地大部分被用來發展鄉鎮企業,耕地減少。其間,村內建有一批商業樓、工業區、住宅樓、市場、銀行、郵局、衛生院、國小及學生接送車等設施。
2015年,廈崗村有工廠80多家,村建有廠房20萬平方米;集體經濟純收入4829萬元,集體資產總額5.7億元。村民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利潤收入、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世紀70年代末,廈崗村通電。80年代末通自來水,1992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

文體事業

2015年末,廈崗村有體育公園1座,設有廣場、桌球台、羽毛球場、體育路徑等。有籃球場6個,舞蹈室、曲藝社各1個。有老人活動中心、廈崗圖書館、電子閱覽室、農家書屋各1間,藏書2萬冊。

基礎設施

20世紀70年代末,廈崗村通電,80年代末通自來水,1992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

交通運輸

廈崗村境內有省道S358線經過。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因村後有大螺山崗,村舍于山腰層層往下建築,故取名下崗,又因“廈”“下”諧音,故改為廈崗,曾用名廈路崗村、夏崗村。
  • 本地方言
廈崗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長安話。
  • 世居村民
廈崗村世居村民有麥、鄧、何姓,以麥姓為主。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何、鄧兩姓遷此建村。麥姓先祖於宋代從韶關南雄珠璣巷遷至增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從茶山遷入。
  • 當地風俗
廈崗村裡有祭祖、入祠堂等習俗。麥氏宗親每年重陽後第二個星期日舉行祭祖活動。番禺旺角、增城正果村麥氏宗親均前來參加。入祠堂,形成於清朝。當廈崗村民到50歲時,必須於正月十五在祠堂宴請親戚、朋友吃飯,以企盼和預示健康、長壽(進入21世紀以來不再流行)。
  • 民間流傳
廈崗村流傳有供奉麥包的掌故。相傳,光緒年間(1875~1908年),廈崗有兩兄弟以打魚為生。有一年的三月初三,他們出海打魚,突然雷鳴電閃,狂風暴雨,波濤洶湧,兄弟兩人就到海邊的玉虛宮廟避雨。在廟裡,餓得飢腸轆轆的兄弟倆看到供神的麥包非常想吃,但又不敢吃。兩兄弟猶豫了很久,最終拿了一個麥包分著吃。他們回到村里後,聽人們說,出海打魚的船都被打翻了,人也全部死了。兄弟倆認為是麥包救了他們,於是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做麥包來供奉神,後人又把這一天定為麥包節。

風景名勝

  • 綜述
廈崗村有古樹、麥氏宗祠、五眼井、廈崗炮樓、天后宮、玉虛宮廟等景點。
  • 古樹
廈崗村內有樹齡100年以上細葉榕3棵,木棉1棵,均為三級古樹。
  • 麥氏宗祠
廈崗村內有麥氏宗祠,建於明朝,2002年,重修;占地面積350平方米;位於廈崗社區盤福南街西23號;該宗祠磚瓦木結構,三進(前棟、中棟、後棟),地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牆體底部為花崗岩石材,牆體為青磚,瓦面採用琉璃瓦,木料採用進口紅木,地板為花崗岩石板;前棟設屏風,中棟為大堂,供村民聚集議事用,後棟為供奉先祖靈位及祭拜之用;屋頂(脊頭)有雙鰲歡躍,雙龍戲珠,大門兩邊有鼓台。2015年,仍作宗祠使用。
  • 楹聯
“始興延世胤,宿國振家聲”存於麥氏宗祠。
  • 橫匾
橫匾“百世其昌”“敦睦堂”“宿國元勛”,懸於麥氏宗祠。
  • 五眼井
廈崗村內有五眼井,建於民國時期。井口為5個口,上鋪一層麻石。
  • 廈崗炮樓
廈崗炮樓,由麥淦潮建於1946年,1949年、1999年,進行維修;該炮樓方形,高兩層半,兩間,面闊4.8米,進深7米,高8米,硬山頂,為磚木構成,內有閣樓,每層原有木質樓梯相連通,青磚砌牆,板瓦覆頂;西南、東北角各有一“燕子窩”,用於瞭望和觀察周邊情況;東南西北四面開有瞭望口、槍眼和窗戶;1987年,曾作村民兵連連部,後空置。
  • 私塾
私塾,建於明朝,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1949年重修。
  • 玉虛宮廟
玉虛宮廟,又稱大廟,建於清光緒年間(1876—1908年),1992年重修;供奉北帝;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為麥包節,村民於神位前供奉麥包、蘋果、壽桃。
  • 天后宮
天后宮,又稱廟仔,建於光緒年間,1989年重修;供奉天后娘娘。

地方特產

廈崗村傳統節慶食品有麥包、松糕、粽子、炒米餅、糖環、角仔、分片、粽果、鵝腸。

著名人物

麥定唐(1907~1984年),曾任廈崗鄉農民協會會長,後參加十九路軍,在上海與日軍作戰。1945年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第三團副團長、團長,東莞縣軍管會副主任,南海縣建設科科長、粵中區食品公司副經理等職。
麥廠(1924~1949年),民國三十三(1944年),參加游擊隊。1949年,在霄邊與國民黨軍作戰時犧牲。
麥旺盛(1928~?),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戰士,曾獲五好戰士紀念獎章(廣州軍區1962年頒發),解放華中南紀念獎章(中南軍政委員會1950年頒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獎章(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全國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代表團。1954年2月17日贈的紀念獎章,渡江勝利紀念獎章(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1949年4月21日頒發),淮海戰役紀念獎章(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1949年1月10日頒發)等10餘枚。
麥霧平,曾任廣東省僑務辦主任。
麥柏根(1958~1981年),1981年5月,在廣西法卡山戰鬥中犧牲,烈士。

榮譽稱號

2002年12月,廈崗村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衛生村”稱號。
2009年9月,廈崗村被廣東省民政廳授予“六好平安和諧社區村”稱號。
2015年,廈崗社區被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評為“四星級廣東省宜居社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