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國學研究院

廈大國學研究院

廈大國學研究院於1926年10月10日成立,是繼北大國學門、清華大學國學院之後成立的全國第三個,也是中國南方唯一的專門國學研究機構。由校長林文慶任院長,語言學家林 語堂任總秘書,語言學家沈兼士任研究主任。當時國學院聚集著魯迅、林語堂、沈兼士、顧頡剛、張星烺 、孫伏園、張頤、俄國人史祿國、法國漢學家戴密微等中外著名學者大師。當時媒體稱其“大有北大南移之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大國學研究院
  • 成立時間:1926年10月10日
  • 地理位置:廈門
  • 地位:中國南方唯一的專門國學研究機構
簡介,歷史,意義,復辦,

簡介

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始創於1926年10月10日,是繼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和清華研究院國學門之後,我國高校建立的又一重要的國學研究機構。它的創辦,體現了廈門大學注重學術研究,兼顧中學與西學而以整頓國學為重的辦學宗旨,也是初創時期的廈門大學對當時整理國故的學術潮流的積極回應。

歷史

初創的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由當時的校長林文慶任院長,語言文學家林語堂任總秘書,語言學家沈兼士任研究主任。學院聚集了魯迅、林語堂、沈兼士、顧頡剛、張星烺、孫伏園、陳萬里、俄國人類學家史祿國、法國漢學家戴密微等中外著名學者。時媒體稱其“大有北大南移之勢”。廈門大學國學院建立時確立的研究理念是:“研究古學必得地質學、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等等作為參考”;注意研究對象所蘊藏的區域,注意調查和研究“閩南各種方言社會以及民間一切風俗習慣”;並學歐西的科學精神,對研究對象條分縷析、悉心研究。
廈大國學研究院
它雖然只存在短短几個月,但所開闢的研究領域已為廈門大學諸多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它所開創的學術傳統則影響了一代代廈大學人。

意義

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建立時便提出:“研究古學必得地質學、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等等作為參考”,強調注意研究對象所蘊藏的區域、注意調查和研究“閩南各種方言社會以及民間一切風俗習慣”,並指出學歐西的科學精神、對研究對象條分縷析、悉心研究的重要性。這代表了五四後國學研究的新理念。國學研究院成立後,在中國文學史、中國史學、方言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相當重要的成果,不僅把中國南方的國學研究推入一個歷史的高峰階段,而且開創了閩南文化等獨特的研究領域,是20世紀前半葉全國國學研究的重鎮,也是20世紀前半葉僅有的四所國學專門研究機構之一。但由於經濟及主要學者離去等方面的原因,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很快就停止工作。

復辦

進入二十一世紀,伴隨著中華民族全面偉大的復興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迅速發展,作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和國學研究重新引起國人和世界的關注和重視。在福建省黃小晶省長、汪毅夫副省長、以及廈門市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廈門大學於2006年12月22日復辦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來自教育部、福建省、廈門市領導和海內外著名高校、重要研究機構的國學研究專家代表及廈門大學領導、師生參加了復辦典禮。
復辦後的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以“萃取國學精華,弘揚中華文化”為宗旨,秉持“兼容並蓄、開拓創新”的學術精神,放眼世界文明發展,研究中華文化和中華學術;集聚海內外國學研究專才,構建高水平學術平台,培育國學研究新秀;尤其要繼承廈門大學國學研究傳統,發揚多學科交叉整合優勢,突出國學主流和區域性研究特色,努力建構國學研究的東南風格。國學研究院採取以研究課題為中心的管理方式,精簡管理機構和運行程式,突出學術研究和學術品位,激勵重大學術問題的研究與創新,以具體課題研究的方式培養國學人才,努力培育學術精品,為構建和諧文化和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全面偉大復興,促進世界和平和文明事業發展,作出自己的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