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御碑

康熙御碑

康熙御碑位於碑殿正中,碑高3.85m,寬1.42m,碑體砌在牆內,碑的厚度不詳;龜趺長2.69m,寬1.64m,高1.06m.碑上豎刻"治隆唐宋"4個大字,字徑68em,碑面右上方鐫刻"康熙歲次已卯四月望日敬上"12字.康熙己卯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月望日,即四月十五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康熙御碑
  • 出土地點:河南
  • 所屬年代:康熙己卯為康熙三十八年
發現過程,御碑來歷推想,有關它的傳說,

發現過程

這幾方石碑原來嵌在在一師後院一民房的牆上。筆者在1978年偶然發現,後披露報端,引起市有關部門重視,由市文物處撥款建一碑廊得以妥善保存。

御碑來歷推想

至於這幾方康熙御碑的來歷,一直令我困惑不解,終於揭開謎底。上周末我到禹王台遊覽,觀看四周廊的石刻,過去只是欣賞書法,沒有認真閱讀內容。這次仔細一看,東廊由南向北第一方碑上寫道:“康熙歲次甲戌秋七月上遣官御書匾額四道至河南摹勒奉懸恭頌並序,嵩山宅五嶽之中,而淮流居四瀆之一,頌神禹者河洛為昭,景亞聖者游梁稱首。非遇文明之治,曷彰典禮之顱…上親徠筆,對群臣而揮灑,頃刻霞飛展廣幅以紛披。”在西側廊上有一方與此相接寫得更為詳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秋七月上遣內閣中書穆東格……奉御書‘功存河洛’四大字為河南開封府禹王廟題額”。後面還有為題詞寫的頌詩。
原來這幾方匾額是康熙皇帝為開封禹王廟、桐柏淮瀆廟、嵩山中嶽廟、開封游梁祠分別題寫的匾額,同時由官員送到河南“摹勒奉懸”。“濟靈源”是另一時間為濟源的一個紀念治水的廟宇題寫的,一併刻成石碑保存在河南省文廟學宮作為紀念。
這些碑刻的內容有三方與治水有關,說明康熙皇帝對治水這一關係國計民生大事的重視。另兩方和倡導文明有關。這些碑刻書法藝術水平也頗高,筆勢雄健,不拘一格,與乾隆的儒雅風流的行草顯然不同,體現了康熙皇帝的宏偉氣魄,是值得珍存的歷史文物。

有關它的傳說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康熙皇帝由治河總督牛鈕等人護駕親臨筐兒港視察河道堤防,武清知縣章曾印帶領眾衙役及鄉紳提前到達迎拜,山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十六歲親政,一直把“治河、通漕、削番”當成頭等大事來抓。尤其治理北運河最勤。在康熙帝視察之前,這段險堤,每當汛期洪峰到來之前,把大堤扒開,放水東流,注入大黃堡窪,秋後洪水下泄,再堵上決口。這樣一扒一堵,勞民傷財,影響漕運。康熙皇帝視察後,命牛鈕在此築一座20丈長的石壩;洪峰到來從石壩上溢出,俗稱“溢洪峰”。洪峰過後,石壩安全無損。命知縣章曾印召集民眾在壩外開挖引河入黃堡窪通海,減少百姓莊稼被淹。漕運也不至於中斷。知縣叩頭高呼謝皇上恩寵,只是卑職實無能力支付修河費用。皇上下旨,從丁字沽稅關支付3000兩稅銀為修河費。
石壩當年竣工,引河當年挖成。洪峰到來時果然從壩頂宣瀉而出,經引河導流入海。洪峰過後,石壩安全無損,漕船也未斷航。此後數年,百姓喜得其利,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為感念皇恩浩蕩,鄉紳及百姓提議捐糧捐款為皇帝立功德碑。皇上自然恩準,御筆題詞“導流濟運”四個大字。這四字的大意是建起石壩,把洪峰導流入海,接濟漕運。
再看御碑的趺坐是什麼呢?乍一看像個大烏龜,老百姓俗稱“王八馱石碑”,其實不是,大家仔細看看就清楚了:獅子頭、龜背、龍爪、蛇尾。它的學名叫贔屓,俗名叫霸下。
傳說霸下是龍的第九子,力大無窮,善於負重,喜歡揚名,常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以為這樣人們便會知道他的威名。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讓它推山挖河,它在大禹的指揮下,為治理洪水立了大功。大禹擔心它老毛病重犯,便搬來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刻著它的功勞,這正符合霸下的心愿。但同時大禹命令霸下馱著這巨大的石碑,使霸下不能隨便行走。從此“霸下馱碑”的故事流傳下來。大家再細看,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大爪拚命地向後撐著,表現出欲走不能的尷尬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