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華爾康

康斯坦丁·華爾康,生年不詳,卒於1688年5月。華爾康是希臘人,後取得暹羅宮廷信任,掌握了財政和外交大權,並親近法國成為路易十四代言人。1687年,由於華爾康的極力勸說,以及亞派耶脫王子為首的親法派的支持,暹王那萊同意法軍進駐曼谷和墨吉的要求,但以象隊統帥拍佩拉差為首的親王派堅決反對。1688年春,那萊王病重,親法派和親王派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激烈鬥爭。5月,拍佩拉差領兵進入華富里王官逮捕並處死了亞派耶脫和華爾康。

基本介紹

  • 本名:康斯坦丁·華爾康
  • 民族族群:希臘人
  • 出生地:希臘的克法利亞島
  • 逝世日期:1688年5月
初到東方,混跡宮廷,外交努力,命喪兵變,評價,

初到東方

康斯坦丁·華爾康
清代繪畫中的暹羅人
1680年,英國商人喬治·懷特來到泰國(當時名叫暹羅王國)尋找生意機會。17世紀的英國人在泰國做生意很不順利。不僅僅是在泰國,整個東南亞都是荷蘭人的天下,荷蘭人通過和暹羅王室簽訂條約,壟斷了暹羅王國主要輸出品牛皮、鹿皮、蘇木等商品的出口。其他國家的商人想在暹羅、特別是暹羅王國的首都阿瑜陀耶做買賣,就會遭到荷蘭人的種種阻礙和刁難。
不過,喬治·懷特在暹羅的生意也同樣不順利,但他的暹羅之行並非全無成果:他的隨行翻譯康斯坦丁·華爾康被在暹羅的英國商人舉薦,進入暹羅王室擔任王室的御用翻譯官。
康斯坦丁·華爾康
暹羅的皇家舟船
康斯坦丁·華爾康出生在希臘的克法利亞島。當時的希臘是歐洲著名的翻譯來源地,作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治理下的基督教徒族群,希臘人以能說會道和擅長小本經營著稱。長期在各地經商的經歷加上重視教育的傳統,讓許多希臘人都掌握了多門外語。
希臘翻譯不但被奧斯曼宮廷作為御用翻譯大量徵召,也經常被想要開闢東方市場的西歐商人所僱傭。康斯坦丁·華爾康就是其中一個被僱傭前往東方的翻譯。他先是到達印度,然後隨喬治·懷特抵達暹羅。在各種機緣巧合下,又被暹羅國王徵召入宮。
康斯坦丁·華爾康
法國使團隨行畫家筆下的康斯坦丁·華爾康

混跡宮廷

康斯坦丁·華爾康
暹羅農奴
暹羅王國的社會是典型的封建農奴制社會,被稱為昭披耶的大小貴族瓜分了全國土地,在昭披耶的土地上耕種的則是作為農奴的“派”。昭披耶貴族自重身份,不願從事商業活動。而“派”被繁重的勞作義務束縛在土地上,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生意。結果,泰國的小本生意和中間商買賣全都落入了旅居泰國的華人手中,至於利潤最豐厚、收益最大的大宗商品進出口貿易則完全由王室把持。
王室做進出口生意的主要對象是荷蘭人。如前所述,17世紀荷蘭商人是東南亞商業的霸主,對暹羅王國而言,他們可以在王國的任何城市自由經商,壟斷了一些高利潤商品的出口權力,除此之外,荷蘭人還時常在外海劫掠違反泰荷商務條約、私自和暹羅王室做生意的外國商船。
荷蘭人的蠻橫霸道,不能不引起暹羅王室的厭惡。暹羅國王抓住每個機會想打破荷蘭人對暹羅出口生意的壟斷局面,為此,他迫切需要華爾康代表的英國商人勢力的合作。但是總地來說,英國商人的勢力在東南亞是弱小而受荷蘭壓制的。英國人在泰國的生意也日漸萎縮。不過,英國勢力的衰落並沒有對華爾康在暹羅王室的仕途產生不利影響 。因為在此之前華爾康已經看到英國商人實力弱小,轉而投靠進入暹羅王國的新興勢力---法國。
路易十四治理下的法國,急切的想要像當時的富國荷蘭一樣尋求海外利益。不過法國人尋求海外利益的方法並單純是經商,而是以傳教和政治干預為先鋒,商人跟隨其後,打造全方位的海外利益代理體系。1664年,暹羅那萊王批准法國傳教士在暹羅建立教堂和傳教,路易十四還親自寫信給那萊王表示感謝。
康斯坦丁·華爾康
那萊王接見法國使團時的場景
但傳教士產生的影響始終只在民間和一般昭披耶貴族,無法深入到王室內部。法國商人看到華爾康在暹羅王室中的地位日漸重要,於是全力拉攏他為法國效力。這時的華爾康憑藉其靈活身段和精明算計,已經取得了暹羅那萊王的信任,升任暹羅對外貿易總管,並取得了昭披耶的爵位。華爾康深知,想要進一步獲取暹羅國王歡心,必須做出切實的成績來,也就是突破荷蘭商人獨霸泰國對外出口的局面。而當時惟一能和荷蘭人抗衡的外來勢力只有法國。於是華爾康改為竭力為法國人在泰國的利益代言。

外交努力

康斯坦丁·華爾康
路易十四
1685年,在華爾康的運作下,法國公使肖蒙訪問暹羅。肖蒙此來的主要目的是勸誘那萊王信仰天主教,但暹羅王室的排外勢力非常強大,讓法國人的期望落了空。作為代替,那萊王和肖蒙簽訂了兩個條約,承認法國人在暹羅王國境內的傳教權力以及居住權力,給予法國商人免除進出口稅的特權,並許可法軍進駐宋卡以保護法國商船的安全。給予法國人的這些權利表明,在暹羅王室的許可下,法國在泰國的地位實際上已經超過了荷蘭。
但當暹羅使節陪著肖蒙返回法國向路易十四回禮的時候,路易十四卻明確表達了對兩份條約的不滿。他想要讓法國的艦隊直接駐紮在泰國的重要港口墨吉和曼谷,守住通向阿瑜陀耶的海上大門,進而控制暹羅灣。暹羅使節敏感地意識到 ,讓法國艦隊駐紮在如此關鍵的地方,無異於去荷蘭狼而引法國虎入家門,會讓暹羅陷入外交被動,於是予以回絕。
康斯坦丁·華爾康
法國畫家筆下的那萊王仿佛一位歐洲君主
1687年,法國再次派遣一個龐大外交使團來泰,目的是勸說那萊王讓出墨吉和曼谷兩個要塞。法國人為此做好了兩方面充分準備,一方面派遣了一支武裝艦隊和1400名士兵隨使團前來,揚言和議不成,即以武力強行進入曼谷。另一方面對在那萊王駕前說的上話的康斯坦丁·華爾康大肆拉攏,先是冊封他為法國伯爵,然後又送給他大批禮物。華爾康既然收了法國的好處,就不得不拚命遊說那萊王接受法國的條件。
在華爾康的反覆勸說下,那萊王接受了法國人提出的全部條件。除了讓法軍接管墨吉和曼谷兩個堡壘的指揮權之外,還任命一名法國軍官為暹羅王室近衛軍指揮官。並接受24名法國軍人作為教官用西式方法訓練暹羅軍隊。這無疑讓法國在暹羅的軍隊擁有了極大的影響力。

命喪兵變

康斯坦丁·華爾康
戰象是東南亞軍事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並非沒有人反對那萊王的這份協定。長期和西方國家交惡的柔佛國王就寫信給那萊王,力陳法國入駐暹羅是不安好心。更激烈的反對意見來自暹羅軍隊內部。深恐自己被替代的軍隊將領們推舉總指揮官、象軍統帥帕碧羅闍為代表,堅決反對簽署這份協定。
康斯坦丁·華爾康
西方勢力的得勢,意味著傳統武將的失勢
以帕碧羅闍為首的武勛派明白,按照西方國家慣常的套路,一旦那萊王接受了西方軍人的幫助,軍隊的控制權很快就會落入西方人及西方教官的學生手裡,那些依靠舞槍弄棒博出功名的傳統武將在這個國家裡將會沒有存身之地。華爾康在那萊王面前得寵遭到不少朝中重臣的嫉恨,他們也都附和帕碧羅闍反對外國勢力在暹羅的存在。法國和華爾康的第三個反對者是在暹羅占有絕對統治地位的佛教信徒們,他們和中國儒家君子一樣,被天主教在泰國的傳播所激怒。
康斯坦丁·華爾康
國王在暹羅王國擁有絕對權威,國王倒向天主教對佛教徒不是一件好
另一方面,王宮中存在著與外國存在各種利益關係的群體,他們以信仰天主教的皇儲亞派耶脫為首,極力贊成和法國人達成合作關係。兩方的鬥爭十分尖銳,有時候甚至到了公開對抗的地步。根據在暹羅宮廷里的法國神父回憶,在討論是否應該接受法王路易十四的要求的會議上,象軍統帥帕碧羅闍公開頂撞國王,揚言寧可被國王斬首,也不同意在條約誓書上籤字。
康斯坦丁·華爾康
佛教在泰國擁有強大的影響力
法國人看起來來勢洶洶,其實在暹羅王國的根基非常薄弱。除了少數遠征軍之外,他們在暹羅的存在完全依靠那萊王對新寵臣華爾康的信賴身上。而他們的對立面,軍隊的將領和統帥,暹羅宮廷中任職多年的元老重臣,控制了大批信眾的佛教長老等,無一不是暹羅封建社會的統治根基。如果那萊王身體健康,能夠維持一段較長時間的統治。法國人或許能夠在暹羅搭建起自己的統治集團架構,但就在條約簽訂的次年也即公元1688年,那萊王的健康情況突然惡化。這也讓原本就趨於白熱化的排外集團和外國勢力的鬥爭進入最後的攤牌時刻。
康斯坦丁·華爾康
傳統的泰國軍隊和叛軍的交戰
1688年5月,擔任王宮警衛職責的帕碧羅闍突然率軍攻入王宮,將王儲亞派耶脫逮捕。聞訊大驚失色的華爾康匆匆帶領一小隊外國人前往那萊王寢宮尋求那萊王保護。但帕碧羅闍早在宮中設有伏兵,將華爾康等人一舉捕獲。次日,亞派耶脫和華爾康等被叛軍斬首。
帕碧羅闍嚴密封鎖訊息,又設計招誘駐紮在曼谷的法軍司令官德法爾斯前來暹羅王宮,逼迫其下令讓墨吉和曼谷兩地的守軍投降。但當地法軍識破了帕碧羅闍的計謀,沒有理會德法爾斯的命令。帕碧羅闍只得將毫無用處的德法爾斯放回。在泰國的法軍將全部大炮和物資搬到曼谷附近的吞武里,準備在這裡抵抗暹羅大軍的進攻。
7月1日,那萊王病死,帕碧羅闍被群臣擁立為阿瑜陀耶王朝的新王。不過他仍然有吞武里的法國軍隊這個棘手的難題需要解決。帕碧羅闍的對應思路倒也非常清晰:他一面結好荷蘭人,讓荷蘭站在自己一邊,一面派遣大軍團團包圍吞武里,只是圍而不攻。法國在東南亞沒有據點,想要從遙遠的印度或本土派遣援軍需要幾個月時間,而被困法軍的糧食彈藥卻支撐不到那個時候。
康斯坦丁·華爾康
暹羅軍隊總司令帕碧羅闍發動政變,攫取了那萊王的王位
法軍在吞武里支撐了兩個月,在援軍無望,彈藥和糧食即將耗盡的情況下,向帕碧羅闍投降。帕碧羅闍則不願意過分刺激法國人,除了釋放在政變中逮捕的所有法國人之外,還退還了扣押法軍的三艘船隻,要求全體法國人馬上乘船離開暹羅,永遠不得返回,若有違反者必然遭到嚴懲。就這樣,法國在泰國短暫的輝煌歲月被一場政變和圍攻無情抹殺,其後整整十五年再沒有一個法國人能夠進入暹羅新王治理下的泰國。
康斯坦丁·華爾康
17世紀晚期的法國軍隊

評價

康斯坦丁·華爾康的覆滅代表著外國商人勢力控制泰國王室企圖的失敗,但並不意味著阿瑜陀耶王朝從此國泰民安,走向中興。軍隊統領聯合朝中重臣篡位奪權,本身就是暹羅國王威望下降的證明。就在帕碧羅闍奪權後,先後有三場以前那萊王名義為號召的大規模民眾起義,說明排外派的政治主張其實並未得到普通民眾的支持。阿瑜陀耶王朝其後內爭和外患仍舊持續不絕。終於在1767年被緬甸國王孟駁率領大軍攻克阿瑜陀耶,持續了417年的阿瑜陀耶王朝最終滅亡了。
康斯坦丁·華爾康
傳統的東南亞象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