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
遺產描述:庫特納霍拉歷史城區乃匪放嬸及聖芭芭拉教堂和塞德萊茨聖母大教堂
Kutná Hora: Historical Town Centre with theChurch of St Barbara and the Cathedral of Our Lady at Sedlec
入選時間:1995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v)
地理位置:N49 19 60 E15 26 60
遺產編號:732
遺產描述:
庫特納霍拉是捷克西部城市,在布拉格東南約72千米處。聖芭芭拉教堂(Church of St Barbara),和塞得萊茨(Sedlec)的聖母瑪利亞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Our Lady)都影響了中歐的建築風格,展現了一幅保存完好的中世紀都市畫面。
199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v),庫特納霍拉歷史城區及聖芭芭拉教堂和塞德萊茨聖母大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庫特納霍拉(Kutná Hora)是隨銀礦的開採而發展起來的。14世紀時,這裡是一座套背懂皇城,城中的許多建築都代表了其曾經的繁榮興盛。聖芭芭拉教堂(Church of St Barbara),是代表晚期哥德式建築風格的一顆璀璨明珠,而塞得萊茨(Sedlec)的聖母瑪利亞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Our Lady)又保留了18世紀早期巴洛克風格,這些都影響了中歐的建築風格。這些建築傑作同城中一些精緻的私人宅邸一起,向我們展現了一幅保存完好的中世紀都市畫面。
遺產簡介
庫特納霍拉在中世紀就開始了城市規劃,其歷史城鎮中心由上部城鎮和下部城鎮組成。尤其是城市的不規則性和複雜性證明了13世紀的“突進”。兩條非都市路線通向以前的較早年代的村落。除了歷史城鎮中心的兩部分和這兩條路線外,少量的防禦城牆倖存下來。民用住宅建於中世紀的基礎之上,其建築風格是多樣的,或哥特、或巴洛克、或古典。庫特拉霍拉以它非常高大的拱廊而聞名。雖然這些拱廊在19世紀被拆除,但是其中的一些已得以重建。
聖巴巴拉教堂
聖巴巴拉教堂坐落在
捷克共和國中波西米亞地區著名的
庫特納霍拉市,是世界文化遺產“庫特納敬享斷霍拉歷史名城中心的聖巴拉巴教堂及塞德萊茨的聖母瑪放院洪利亞大教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這座城市最著名的宗教旅遊勝地之一。聖芭芭拉教堂是代表晚期哥德式建築風格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庫特納霍拉的建築傑作,建於公元14至16世紀之間。晚期哥特風格融入巴洛克因素元采仔碑素。教堂有巨大的網狀肋梁及裝飾細緻的玫瑰窗,教堂兩側有裝飾性的27座尖塔聳立於飛拱壁之上,是獨特的波希米亞哥德式設計;教堂前面巴爾波爾斯卡街是一條比直的下坡路,左側是耶穌會修道院,右側是聖人石雕像的圍牆,嵌在30米高的山脊上,向右遠眺可見聖詹姆士教堂、義大利庭院。
聖母瑪麗亞教堂
塞德萊茨的聖母瑪麗亞教堂俗稱“人骨教堂”,在1280年到1320年間建成。在1699年到1707年間在原西多會修道院的基礎上改建。 該教堂以聖墳在當地的散居處而出名,吸引著眾多波希米亞內外的教徒前往朝覲。在大瘟疫期間,由於墓地數量的限制,眾多死者無法埋葬,於是在1510年前後,採用死者的人骨裝飾教堂。前後總共採用了大約40,000人的遺骨進行教堂的室內裝飾。
城市建築
庫特納霍拉組成中世紀城市傑出的典範,它由於擁有銀礦而享受繁榮。作為經濟繁榮的結果,這裡的眾多建築具有偉大的藝術和建築價值,尤其是聖芭芭拉教堂對於中歐以及隨後時代的建築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保護良好的眾多民用建築反映了這類城市社會和經濟形態的與眾不同。
庫特納霍拉的城市演進
1142年
西多會教士在現今該城區域內的一處建立了一座修道院。庫特納霍拉的德文譯名為Kuttenberg(庫滕貝格),本意為“僧袍山”。傳說一位修士在葡萄坡上發現銀礦石,脫下自己的僧袍為記號,該城由此得名。隨著銀礦的發現,大約在1260年成為日爾曼礦工的定居點。之後規模迅速擴大,逐漸形成城市。作為紀念,兩處銀加工作坊保存至今。
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二世在1300年賦予該城鑄幣權,直到1547年,著名的德意志錢幣一直在此鑄犁屑墓擔造。在此期間,庫特納霍拉發展成為僅次於布拉格的第二大波希米亞城市。
1304年和1307年,城市抵抗了哈布斯堡的阿爾布雷希特的圍攻。在兩次事件之間,它的防禦工事得到加強,到14世紀中葉,防禦工事徹底完頁放工。城中又建造了許多石頭房屋和其它建築,包括聖巴巴拉教堂。
1419年至1434年的胡斯戰爭期間,塞德萊克修道院被大火燒毀,以後又迅速得到重建。城市創造了巨大的晚期哥特風格的藝術遺產。
1504年,當地的礦產資源枯竭,30年戰爭(1618-1648)對城市產生很大的影響。1850年以後它成為各種行政職能中心,這使庫特納霍拉又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
庫特納霍拉在中世紀就開始了城市規劃,其歷史城鎮中心由上部城鎮和下部城鎮組成。尤其是城市的不規則性和複雜性證明了13世紀的“突進”。兩條非都市路線通向以前的較早年代的村落。除了歷史城鎮中心的兩部分和這兩條路線外,少量的防禦城牆倖存下來。
城市的民用建築風格也是非常多樣的。民用住宅建於中世紀的基礎之上,風格或哥特、或巴洛克、或古典。庫特拉霍拉也以它非常高大的拱廊而聞名。雖然這些拱廊在19世紀被拆除,但是其中的一些已得以重建。
聖母瑪麗亞教堂
塞德萊茨的聖母瑪麗亞教堂俗稱“人骨教堂”,在1280年到1320年間建成。在1699年到1707年間在原西多會修道院的基礎上改建。 該教堂以聖墳在當地的散居處而出名,吸引著眾多波希米亞內外的教徒前往朝覲。在大瘟疫期間,由於墓地數量的限制,眾多死者無法埋葬,於是在1510年前後,採用死者的人骨裝飾教堂。前後總共採用了大約40,000人的遺骨進行教堂的室內裝飾。
城市建築
庫特納霍拉組成中世紀城市傑出的典範,它由於擁有銀礦而享受繁榮。作為經濟繁榮的結果,這裡的眾多建築具有偉大的藝術和建築價值,尤其是聖芭芭拉教堂對於中歐以及隨後時代的建築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保護良好的眾多民用建築反映了這類城市社會和經濟形態的與眾不同。
庫特納霍拉的城市演進
1142年
西多會教士在現今該城區域內的一處建立了一座修道院。庫特納霍拉的德文譯名為Kuttenberg(庫滕貝格),本意為“僧袍山”。傳說一位修士在葡萄坡上發現銀礦石,脫下自己的僧袍為記號,該城由此得名。隨著銀礦的發現,大約在1260年成為日爾曼礦工的定居點。之後規模迅速擴大,逐漸形成城市。作為紀念,兩處銀加工作坊保存至今。
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二世在1300年賦予該城鑄幣權,直到1547年,著名的德意志錢幣一直在此鑄造。在此期間,庫特納霍拉發展成為僅次於布拉格的第二大波希米亞城市。
1304年和1307年,城市抵抗了哈布斯堡的阿爾布雷希特的圍攻。在兩次事件之間,它的防禦工事得到加強,到14世紀中葉,防禦工事徹底完工。城中又建造了許多石頭房屋和其它建築,包括聖巴巴拉教堂。
1419年至1434年的胡斯戰爭期間,塞德萊克修道院被大火燒毀,以後又迅速得到重建。城市創造了巨大的晚期哥特風格的藝術遺產。
1504年,當地的礦產資源枯竭,30年戰爭(1618-1648)對城市產生很大的影響。1850年以後它成為各種行政職能中心,這使庫特納霍拉又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
庫特納霍拉在中世紀就開始了城市規劃,其歷史城鎮中心由上部城鎮和下部城鎮組成。尤其是城市的不規則性和複雜性證明了13世紀的“突進”。兩條非都市路線通向以前的較早年代的村落。除了歷史城鎮中心的兩部分和這兩條路線外,少量的防禦城牆倖存下來。
城市的民用建築風格也是非常多樣的。民用住宅建於中世紀的基礎之上,風格或哥特、或巴洛克、或古典。庫特拉霍拉也以它非常高大的拱廊而聞名。雖然這些拱廊在19世紀被拆除,但是其中的一些已得以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