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庫爾哈
- 出處:《唐書》
- 流進:呼爾哈河下流地
- 地點:當瓦爾喀部西北
- 類型:內陸河
源起,歷史發展,
源起
萬曆二十七年,庫爾哈路長旺格彰格率百人來朝,獻三色(黑、白、紅)狐皮,黑白二色貂皮;自是朝貢時至。因以大臣女六人,妻其六長。
歷史發展
三十五年,攻克東海虎爾哈路之札庫塔城,札庫塔者,約在琿春城西百二十里之地(今有札庫塔城址);先已降附建州,努爾哈赤賜之甲三卜副。其人以賜甲送黑龍江濱之窩集部人,被於樹以試射;又貪烏拉布匹,受其貝勒布占泰之招撫。至是努爾哈赤遣額亦都、何和哩、扈爾漢率兵二千往征之,諭降不從,圍三日,攻克其城,斬千人,俘二千人;並招降環近路長圖勒伸、額勒伸,令率五百戶來歸。
天命三年十月,呼爾哈部長納喀達率百戶來歸,努爾哈赤遣二百人迎之,宴之於殿廷,命挈家口願留者為一行,未攜家口而願歸者為一行,分別聚立。賜願留者為首八人,各男婦二十口,馬十匹,牛十頭,錦裘及四時之衣,田廬器具皆備,部眾大悅。其願歸之人,亦皆感激乞留。乃因還家者寄語其族屬曰:“國之軍士,欲攻伐以殺我等,俘掠我家產;而上(指努爾哈赤)以招徠安集為念,非欲俘獲而充賞,乃欲收我為羽翼也!我鄉兄弟其相率而來,無晚也!”天命四年,遣大臣穆哈連率兵千人征東海呼爾哈路,收其壯丁二乾而還。其部長來降,出城親款之,椎牛二十,列筵二百,賞賜分二等:上者男婦十,馬牛各十,衣五襲;次者男婦五,馬牛各五,衣三襲:其田廬器物俱備焉。
天命十年,遣第三子阿拜,第六子塔拜,第九子巴布泰率兵千人由北路征呼爾哈部,侍衛博爾晉等率兵二乾由南路征呼爾哈路。博爾晉招降五百戶先還;努爾哈赤至渾河勞之。十月阿拜等俘獲一千五百人以歸。此天命年間對於呼爾哈之事略也。天聰七年,命季思哈、武巴海率兵三百,征接壤朝鮮之東海呼爾哈部,明年奏捷,俘男婦幼少千九百五十人。
八年十二月,命巴奇蘭、薩木什喀率兵二千五百,往征呼爾哈部眾之散居於黑龍江地方;皇太極命之曰:“爾等此行,道路遙遠,務奮力直前,毋怠毋忽!至俘獲之人,須善言撫慰,飲食甘苦,一體共之;則人心歸附必眾。且此地人民,語言與我國同,攜之而來,用為攻略。宜謂之曰:‘爾之先,本皆我一國之人,載籍俱在,爾尚未之知,是以甘於自外。久欲收服,特未暇耳。”遂令起行。
九年四月,巴奇蘭等奏報:收服編戶壯丁二千四百八十有三,人口七千三百有二,馬牛千三百有奇。
崇德七年九月,命沙爾琥、達珠喇往征松阿里江之呼爾哈部,閏十一月,招降喀爾喀十屯人民。
八年正月還師,計獲男婦幼稚一千六百十九人,牲畜六百三十有奇。
八年三月,命阿爾津哈寧阿等率將士往征黑龍江之呼爾哈部,所向克捷,攻克三處(博和喇諾爾噶勒都里),又招降四處(小大噶爾達、蘇綽庫、禪能吉勒);七月,遂還。獲男子一千四十九人,按丁抽甲,編補各旗缺額,於是呼爾哈部亦平。
清國之業,至是乃益臻鞏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