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卡克組

庫爾卡克組,是以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馬世鵬汪玉珍、方錫廉,1979年手稿命名;方錫廉,1980年介紹。剖面位於恰克馬克立克溝(下部剖面)和克孜蘇胡木溝一帶(上部剖面),故為複合層型。本組以碎屑岩為主,夾含礫細砂岩、長石砂岩等,下與恰克馬力克群不整合接觸;上與克孜蘇胡木組整合接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庫爾卡克組
  • 外文名:Kurkak Fm
  • 地層單位編碼:04-65-0313
  • 地層地質年代:Z2
  • 階代碼:Z2
  • 地區代碼:6
  • 別名:木孜塔克群
命名,沿革,特徵,層型,構成,接觸關係,分布,備考,

命名

馬世鵬、汪玉珍等1980年命名,方錫廉1980年正式發表於《新疆地質》。命名剖面位於新疆葉城縣新藏公路西側崑崙山北坡恰克馬克立克溝(下部剖面)和克孜蘇胡木溝一帶(上部剖面),故為複合層型

沿革

本組最初系由1957年地質部十三大隊所劃分的奇茲那夫岩系中分出,時代由泥盆系歸屬為震旦系(馬世鵬等1978、1989),並一直沿用至今。時代定為晚震旦世。

特徵

層型

正層型 新疆克孜蘇胡木溝剖面。馬世鵬、汪玉珍、方錫廉,1989,西崑侖北坡的震旦系。新疆地質,7(4)。

構成

以薄層砂岩頁岩互層為主,夾含礫細砂岩、長石砂岩等,上部偶見磷塊岩條帶,底部有一層白雲岩(分界標誌)。本組為深灰色或灰色粉砂岩、粉砂質頁岩及頁岩互層,並有粗細不等之砂岩和砂礫岩及滑塌沉積等夾層。上部偶夾磷塊岩薄條帶,底部暗灰色與暗紫灰色泥質鐵質粉砂岩互層,中夾紋層狀白雲岩,最底部有一層白雲岩層是下界的良好標誌層。厚度353.4-674米以上。
本組含豐富的微古植物(目前共發現49屬91種),主要有Micrhystridium sp., Pseudozonosphaera sp., Archaeohystrichosphaeridium sp., Orygmatosphaeridium sp., Nucellosphaeridium sp., Baltisphaeridium sp., Dictyosphaera sp.; Asperatopsophosphaera sp., Leiopsophosphaera sp., Leiominuscula sp., Protoleiosphaeridium sp., Trachysphaeridium sp., Macroptycha sp., Monotre matosphaeridium sp., Quadratimorpha sp., Polyporata sp.等。

接觸關係

下與恰克馬力克群不整合接觸;上與克孜蘇胡木組整合接觸。

分布

新疆葉城、西崑崙山北坡。在本組頂部曾獲海綠石K-Ar法同位素年齡為596.9Ma。本組剖面各處均出露不全,且多處被掩蓋,其下部(1—4段)以恰克馬克立克溝和克里西溝出露最好;上部(5—6段)則以克孜蘇胡木溝最佳,二者間從沉積相分析,中間尚可能缺失部分沉積物。厚度較穩定,出露厚674m。其下部與雨塘組為假整合接觸,上部與克孜蘇胡木組亦為假整合接觸,部分地區克孜蘇胡木組被剝蝕,本組則為泥盆系奇茲那夫組礫岩或石炭系所超覆,故保存的厚度亦變化甚大,如在新—藏公路地區最大厚度674m,其上與克孜蘇胡木組為假整合,向西至圖甫魯克溝則奇茲那夫組超覆本組之上,本組厚僅餘100m,繼續往西在幾格約尼爾溝本組僅50m左右。

備考

編撰者 :高振家
作者1 :馬世鵬
年份1 :1980
作者2 :汪玉珍
年份2 :1980
系名 :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