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設計生涯,個人成就,建築理論,對城市的認識,建築屬於城市,現代化,問未來要空間,建築創作理論,空間的矛盾性,人物成就,建築作品,書籍作品,經典作品分析,波爾多住宅,西雅圖圖書館,中央電視台,
早年經歷 雷姆·庫哈斯的幼年在印度尼西亞度過,後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從事劇本創作並當過記者,1968至1972年他轉行學建築,就讀於倫敦一所頗具前衛意識的建築學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School。從那時起,他對當代文化環境下的建築現象就開始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興趣。
1972年,Harkness研究獎學金使他得以在
美國生活 和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1972至1979年間,他曾在當時建築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務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紐約城市規劃、建築研究室工作過,同時也在
耶魯大學 和加州大學
洛杉磯 分校執教;1975年,庫哈斯與其合作者共同創建了OMA事務所,試圖通過理論及實踐,探討當今文化環境下現代建築發展的新思路。
設計生涯 在1972年所得到的獎學金使
庫哈斯 得以在美國停留,當時他正對紐約市感到著迷,他開始分析都會文化在建築上的衝擊,進而出版了追溯
曼哈頓 都市沿革之著作《瘋狂紐約》(Delirious New York)。
在此階段,庫哈斯想將所發展的理論在實際上加以套用,於是他回到了歐洲。1975年於倫敦,與Zenghelis夫婦(Elia and Zoe)和Madelon Vriesendorp共同成立了大都會建築辦公室(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簡稱OMA,其宗旨不但在定義理論上建築與當代文化背景的新型態關係,並實際加以執行。1978年起,OMA陸續接獲多件位於荷蘭的案子,如位於
海牙 的議會增建案,使他逐漸將OMA的主要業務集中於鹿特丹,在同時,庫哈斯創辦了Grosztstadt基金會,此基金會為一獨立的部門,其目的在辦理有關於OMA之文化相關活動,如展覽會、出版刊物等。在1996年出版的《S,M,L,XL》收錄了有關於
OMA 至今的作品。
雷姆·庫哈斯 個人成就 庫哈斯 參與的項目包括法國里爾市總體規劃、美國
洛杉磯 環球影城總部規劃等。其設計作品曾獲得多種獎項,其中包括全球建築界的最高獎——
普利茲克獎 。
雷姆·庫哈斯的許多研究,包括建築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說他是當今最富有浪漫及烏托邦色彩的建築師,是建築師中的藝術家。他之所以引起許多青年學生或建築師莫名的崇拜,無疑與他旗幟鮮明地維護現代主義精神、具有無限創造激情有很大的關係。
建築理論 當代性和現實感
看過庫哈斯著作的人都會覺得他的書像他的作品一樣充滿了新奇、眩目的味道;而且,不斷的充斥著跳躍與不知所云。如何認識庫哈斯的理論呢?這裡擬從庫哈斯的敘述方式與理論根基兩方面入手對其進行理解。
《顛狂的紐約》(Delirious New York, 1978年)是庫氏在大都會建築學領域撰寫的奇幻"建築小說",也是了解庫哈斯城市理論的最重要的文獻。這部集論文、方案、作品於一體而編織的美學文本,對當代大都市密集性文化現實進行超現實主義的批評。所謂超現實,就是脫離了普遍的理論論述結構。一般的理論模式都為:是什麼(問題的本體論)----為什麼(問題的研究方法論)----怎么辦(問題的現實意義及解決方案)。從庫哈斯的有關著作來看,他只注重了第一步驟的渲染和鋪陳,偶爾涉及到第二點的研究方法論,而絕少提及第三點。這種似乎從記者生涯中養成的恣意文風形成了庫哈斯的研究習慣。
對城市的認識 在對城市的認識的過程中,庫哈斯的思考路徑不是順著建築學的既定理論框架進行思考。而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入手,諸如網路對社會形態的影響、新時代生活方式的變革、建築不得不進行革命的必要性、對城市發展速度的思考、資本財富在城市進程中作用的再認識、建築師的收入與建築作品及建設速度之間的關係----包羅萬象、不一而足。(圖二)幾乎我們一般接觸到的新事物,都庫哈斯被納入了對建築學的反思之中。這種反思構成了庫哈斯理論的基礎,所指者何並不唯一,分析視角時常變化,難免有極大的眩目感和跳躍性。
建築屬於城市 從微觀上講,他要求建築應對每種社會新問題做出回應,以保持一種先進性。從巨觀來講,他的結論就是建築學的“末世論”,他在普利茨獎授獎儀式上發表講話中說道:“我們仍沉浸在沙漿的
死海 中。如果我們不能將我們自身從“永恆”中解放出來,轉而思考更急迫,更當下的新問題,建築學不會持續到2050年。”這種末世論不是滅亡論,而是指傳統建築學理論的解體與消亡。
比如,
庫哈斯 的普通城市(Generic City)的思想。他認為今天城市變化的真正力量在於資本流動,而非職業設計。城市是晚期資本主義文明產生的無盡重複的結構模組,設計只能以此現實為前提思考並成形。在這個意義上, 庫哈斯顛覆了傳統"場所"的概念。
現代化 問未來要空間 庫哈斯對網路生活的理解:“……在數十年,也許近百年來,我們建築學遭遇了到了極其強大的競爭……我們在真實世界難以想像的社區正在虛擬空間中蓬勃發展。我們試圖在大地上維持的區域和界限正在以無從察覺的方式合併、轉型、進入一個更直接、更迷人和更靈活的領域--電子領域。”
從現今的建築學潮流上看,在建築界普遍對現代建築進行了反思,全球的思想界普遍對現代性問題進行了反思以後,漸漸的溫和化了。庫哈斯是身處在這個潮流之外,他的方法是讓現代化更加現代化。面對資本聚集成的摩天樓,文脈是多么的無力;面對新事物的時髦和方便,人性本身也在不斷變化。正如
高爾基 的一句名言: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庫哈斯沒有回頭尋找古典的寄託,沒有從人性中尋找建築的最終歸宿;他義無反顧的投入到對時代前端的籌劃之中----至少他是這樣認為。他的建築在形式上依然沒有違背現代建築的造型原則,但在功能上卻策劃著名一場又一場的顛覆----這正是庫氏自我對建築新潮形式的解釋。
建築創作理論 庫哈斯不愛談創作理論,尤其不愛談形式。在他看來,它的形式完全源於他的邏輯--儘管別人不這樣看。
總吉他的創作理論對我們理解他是有益的,可以讓我們明白形式的生成。經過我們總結,可以說有以下幾點:
1 對建築概念的反思。據庫哈斯的解釋,其建築創作都遵循著從新的抽象概念到形式創作的方式。這或許是庫哈斯城市研究的衍生品。
a 人的活動方式--------來自社會的影響;
b 建築創作方式的變革。
相關內容將在本文三部分論述。
2 新奇的荷蘭式的形式。這一點給予他的驚人的創造力有關,又與他受過的造型訓練、感受的文化傳統有關。毋庸多論。
3 建築手法上,庫哈斯早期受
荷蘭風格派 的影響,對穿插的牆面很感興趣。而後又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愛用體塊的組合,並積極利用建築的必然元素(常為樓梯),創造出有時髦的感染力的空間(圖六)。在室內喜用超現實主義的畫作對牆面進行裝飾(圖五)。在大體塊的處理上,常用玻璃幕牆(圖四),並且在豎直方向上,牆面常為傾斜一定角度或折線狀的(圖四)。
雷姆·庫哈斯作品 4 反文脈----可以看見 ,庫哈斯完全沉浸在現代化的海洋中,根本沒有對昨日的絲毫流戀。他的理論是前進、再前進,對新事物始終保持著不熄的熱情、不衰的興趣;他想始終走在時代的最前端。這也是正是他建築創作的基礎之一。
空間的矛盾性 庫的理論之所以令人費解,有人稱之為理論與建築設計時間的“巨大斷層”,還由於
庫哈斯 的理論存在著固有的矛盾。包括:
a理論的側重點與普遍性之間的矛盾-----缺乏普遍性的矛盾;
b理論與建築作品之間缺乏邏輯可重複性的矛盾----缺乏必然性的矛盾。
這些矛盾是建築學在整體統一和個人創作之間,創作思維向前的跳躍進程中的必然矛盾,誰也無法消解和避免。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任何理論家都不可能蓋世英雄般的用自己的理論去統一建築界。同時,任何一種理論也無法替代建築師實踐中的創造火花與直覺,像數學一樣充滿著可重複的嚴謹邏輯推理。在集理論家與建築師於一身的庫哈斯身上,這些表現得尤為明顯。可以說,正是在庫哈斯身上又一次將他們清晰的暴露了出來。
人物成就 建築作品 書籍作品 此外他的著作《錯亂的紐約》,被認為是研究紐約文化和建築的經典著作;其城市論著《小、中、大、特大》(《SMLXL》)被建築系學生稱為建築聖經。
經典作品分析 波爾多住宅 庫哈斯在這個設計中面對的是一個劫後餘生、依靠輪椅的業主和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基地小山。他設計了三個相互疊加的房子最底下一層為穴狀,用於家庭中最為私密的生活。最上層的房子被分為一個夫婦用的房子和一個子女用的房子。最重要的房子被夾在兩層之間,是一個玻璃的
架空層 ,被用作起居室。一個長3.5米、寬3米的電梯在3層房子之間穿梭;電梯的移動或懸空,空間發生著變化。緊鄰電梯,有一片貫穿建築的整牆----成為男主人的真正個人天地。
波爾多住宅
這座建築充分運用了升降機的特點。升降機的地板被用作是可以變化的樓板。隨著升降機的上下,升降機的樓板在地下層----架空的一層----相對封閉的二層之間遊動,形成了魔幻神奇的效果。雖然乍一看室內仍然是現代建築簡潔的裝飾手法,但底層的混凝土弧形通道、一層透空和二層封閉之間的對比、二層小而多的圓形窗洞、牆上的
超現實主義繪畫 和古典風格的座椅----種種手法,都加強了這種魔幻效果。
這座建築反映了超現實主義對庫哈斯的影響,也反映了庫哈斯在探索用建築反映下意識的嘗試。
西雅圖圖書館 西雅圖 圖書館的形式一度曾十分流行。該作品的創作來源於庫哈斯對圖書館及其一系列相關概念的反思。
庫哈斯認為,建造這樣一座圖書館有著特定的時空條件:
西雅圖博物館 (1)網路使得傳統的以收藏圖書為主的圖書館模式發生了變化,交流無限制,那么圖書館的所有空間也應有交流的特質;
(2)靈活布置的要求使得圖書館必須打破傳統的單一大空間;
(3)圖書館肩負的社會責任使得建築上反映為多功能、多內涵的社會中心;
(4)兼顧到各種信息獲取方式的平等,那么就要化解書本的影響;
(5)基地的有限性決定了圖書館的各層次豎直布置。
最終,
庫哈斯 確定了“5個平台模式”,各自服務於自己專門的組群。這五個平台分別是:辦公、書籍及相關資料、互動交流區、商業區、公園地帶。這五個平台從上倒下一次排布,最終形成一個綜合體。平台之間的空間就像交易區,“不同的平台互動界面被組織起來,這些空間或用於工作,或用於交流,或用於閱讀”,有一種特別的空間交融的感覺。建築形體隨著平台面積和位置的變化形成新奇的多角結構,有新現代主義的某些特徵。室內互動交流區中有一個
賴特 古根海姆博物館一樣的大樓梯,這種樓梯形成的破碎空間也是庫哈斯常用的手法之一。
中央電視台 中央電視台新樓方案競賽,以庫哈斯的新穎方案脫穎而出而告終。方案的獨特形式使人驚呼:“不懂建築了!”這的確是一幢可以改變人思想的建築-----它突破了我們對建築的理解。或許有人說,在多震區建造這樣的一個形體,是多么的不經濟啊----但央視50億的預算已放在那兒了。也許有人說,這種形式每個學過構成的人都做得出來啊----但歷史似乎總是證明,機遇總垂青於有見地的先行者。這裡,不擬對該建築作深入的評論,只以此為例,分析庫哈斯的創作個案。與以往從功能上進行反思不同,庫哈斯在央視方案中從形式邏輯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庫哈斯認為,在摩天樓的創作中,“大多數只是按照預先的方式進行布置,在其中進行的只是慣常的活動。”他洞察到,摩天樓創作中“裙樓----中部韻律布置----頂部”這種模式已成為定式,應該有新的創作邏輯與思路。同時,在對摩天樓高度的認識上,他認為不必“參與對終極高度的無謂競爭”,而應建造“具有象徵意味的建築群”。
CCTV大樓 基於對建築形式和建築高度兩方面的認識,庫哈斯創造了一個環狀的形式----一個在豎直方向呈6度斜角的方狀環形.這種造型既從形式上化解了傳統的三段式模式,還設計出一種新的上下貫穿一氣的形體。從動畫上來看,建築在豎直方向上確有一種進深感,這種進深感大大區別於以往
摩天樓 “高聳入雲”的形象。舊建築的搭建形式來看,比之德方斯拱門和
原廣司 的東京大樓,這幢建築更具水平方向的立體感;比起艾森曼的環形大廈,則更顯出純淨感和現代感。這幢樓也延續著
庫哈斯 的某些一貫手法:傾斜的玻璃幕牆、現代建築的體塊感及不大的
高寬 比例。相應的,它對環形形式與“促進團結、加強協作”之間關係的說明,則明顯的缺少建築上的說服力。同時,它出現在北京這樣一個古都中,和以往的建築形象有著極大的不調和性。多少使我們對北京未來的城市形象多了一層疑惑----我們的北京是否會變得如庫哈斯所說的“拼接城市”呢?如果這樣,這座建築也許將會成為拼接層次中最為新奇的一個片斷。應該說,這幢建築不僅是庫哈斯的一項建築實踐,更是其城市理論在北京的實驗。
廣東時代美術館
為了繁榮
社區文化建設 ,向社區居民提供豐富的當代視覺文化資訊,以及建立終身教育服務的公益性文化機構,
廣東美術館 與時代地產集團合作,於2003年建成廣東時代美術館。該館作為廣州首個社區美術館,建館至今舉辦了一系列具有當代性的藝術文化活動。
出於文化發展戰略的考慮,新的館舍邀請國際著名建築設計師雷姆·庫哈斯主持設計。他以富於挑戰性的獨特思路,為時代美術館帶來突破性的空間理念。新館在2008年9月投入使用,並正式啟用廣東時代美術館的稱謂。在原有運營基礎上,該館以建成中國乃至世界最高水準的當代美術館為目標,積極參與並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開展與國際間的文化藝術交流。通過展覽、學術研究、收藏美術作品、開展公眾教育等多種形式,不遺餘力地推進國內與國外藝術家、藝術機構、藝術活動的良性互動,以期在全球化語境中謀求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最大可能性。廣東時代美術館將以其現代性視野、國際化平台、規範化運營成為中國社區美術館中一顆別樣璀璨的明星,在中國當代美術群星燦爛的天空中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