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底村(山西省陽城縣固隆鄉下轄村)

固隆鄉府底村位於陽城縣縣城西10公里處,位於朝聖山下,獲澤河畔,距固隆鄉政府2公里。西500米與澤城村比鄰,東1000米與南溝村相連,北1500米與司家凹村接壤,南2500米與次營鎮柴村村相望,緊鄰演禮工業園區,陽雲線公路穿村而過。

全村總面積2.9平方公里,共有360戶,1300口人。共有耕地2082畝(其中:基本農田1944.3桑園88.7畝,菜園43畝,溫室大棚5棟,合6畝)。是山西省新農村推進村之一。全村共設6個村民組,支部共有黨員54人(其中:60周歲以上15人、60周歲以下39人)下設三個黨小組,村民代表31人,兩委幹部9人,村務監督委員會3人。

2019年1月,府底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府底村
  • 屬於:山西省陽城縣
  • 總面積:2.9平方公里
  • 人口:1300口人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工業,農業,第三產業,民生事業,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府底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厚重。具有幾千年的建村史,曾因千年前設定官宦府邸而得名,是歷史上古濩澤之要地、富地。
村西約20米處遺存有繩紋板瓦、筒瓦、泥質灰陶等東屏閣文化遺址,以及保存較為完好的湯帝廟(據考證為元代建築)。
抗日戰爭時期,府底湧現出了讓後人景仰的劉文敏烈士,在農業學大寨時期,府底曾是全縣糧棉生產先進典型。府底還是傳統手工藝製品——砂鍋的發祥地之一。

經濟發展

府底村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便利的交通優勢、良好的環境優勢,地下有煤炭,地面有企業。改革開放以來,勇於爭優的府底人民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搏浪前行,取得了經濟快速發展的驕人業績。

工業

發揮煤炭資源優勢,與縣、鄉聯合辦礦,走上了強村之路;煤炭資源整合後,又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舒耐奇建材公司、晉城上藝艾威汽車用品有限公司。

農業

大棚蔬菜80畝,新建優質核桃園1000畝、間作中藥材20畝,步入了富民之道。全村共有小型養雞場一座,存欄數3000隻;養羊戶1戶,存欄數60隻;蠶桑養殖戶37戶。

第三產業

依託煤炭,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發揮傳統優勢,致力改造壯大傳統砂鍋工藝,除了傳統製作工業外,還引進了流水線生產。

民生事業

改善居住環境,自然莊整體搬遷;
實施舊村改造,拆除舊房,新建高標準住宅小區房。
改善生活條件,投資180萬元建起了秸稈氣化站,全村民眾家家戶戶用上了清潔環保新能源;建深井修水倉,確保了人民民眾飲水安全。建設高標準村級衛生所,村民小病不出村,健康有保障。
建設潔美新,實施亮化工程,路燈全村覆蓋;實施綠化工程,投資種草、植樹、栽花、建景點,村內綠意盎然,空氣清新,800畝核桃園即將與固隆鄉森林公園連成一片,形成觀光農業;實施硬化工程,村內主街全部硬化,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村內建有集門球、籃球、舞廳、健身於一體的綜合活動廣場、桌球活動室、老年棋牌室,成立了80多人組成的女子樂隊,重大節日積極組織舉辦各類文體活動,民眾休閒健身成為時尚,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每年籌資十多萬元,人人享有福利待遇,老年人還享有更多優惠。每逢過年過節,村里給老年人發放理髮票、洗澡票,重陽節舉辦茶話會,為老年人表演文藝節目和發放慰問品,每年冬天為老年人發放越冬煤球。

地方特產

府底村盛產砂鍋,這是由來已久的,陽城就有句歇後語:“打爛砂鍋望到底——府底”,砂鍋作為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可追溯到清朝中期,距今有二百多年歷史。
砂鍋的製作是以當地礦產資源及紅釉、白釉為原料製作而成手工產品。其生產技術含量高,經世代相傳,產業興隆不衰。解放初期,府底及周邊一帶的砂鍋已形成規模生產,個體作坊達十數家,日產砂鍋上百套,且工藝精進、質量極好,民間俗傳“府底砂鍋搗不爛”、“人踩砂鍋踩不爛”。
府底砂鍋色澤、形狀、質地都很有考究,表面光滑發亮,鍋體輕薄耐用,敲擊聲音渾厚圓潤。形狀各異、種類繁多,有大小套鍋、兩耳鍋、把把鍋、藥鍋、湯鍋、淋鍋、鎦鍋、火鍋、缸蓋、花盆等,特色花樣達數十種。
砂鍋性能溫和,質地堅硬,原料中富含多種礦物質,適用於蒸、煮、熬、餾、煎等,它具有通氣性,吸附性,傳熱均勻,散熱慢等特點,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熱能傳遞給內部原料,而相對平衡的環境溫度,有利於水分子與食物的相互滲透,這種相互滲透的時間維持得越長,鮮香成分溢出的越多,煨出的湯的滋味就越鮮醇,被煨食品的質地就越酥爛。
它具有保鮮、恆溫的功效,能少量吸附和釋放食物味道,不影響食材的原汁原味,又能最大限度的保留營養成分,適用於燉肉、滷肉、熬藥、煮粥、發豆芽、燉麥面等,也可做烙餅、烤饃、火鍋的理想器具。
如今的府底砂鍋,繼承傳統,又與時俱進,正在開發出越來越低的新產品,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引入了生產流水線,既保留著傳統工藝的妙處,又大大提高了成產效率,產品遠銷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