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水

底部水

底部水是指冷的、含鹽量高的水,底部水是洋流系統的驅動力之一。底部水的減少或消失可能會導致附近板塊的溫度下降,減少海洋的含氧量,進而殺死海洋生物。

作用,現狀,危害,

作用

海水的密度差、溫差也會促成洋流,成為深層海水運動的驅動力。溫度低、鹽度大的海水,就不斷地下降;日漸增強的溫室效應造成海溫上升(或全球氣候變暖造成海溫上升),這樣就形成了廣大範圍內的海水運動。
兩極地區,海面的水很冷,因此它會往下沉。這股不斷下沉的水流會沿著整個洋底向熱帶擴散開來,所以即使在熱帶,海底的水也是很冷的。深處的冷水最後也因為無處可以容納而湧向海面。在升到海面以後,它們又會變熱並漂向北極區或南極區,並在那裡再一次下沉,形成垂直環流。表層水向深層潛入的現象主要發生在格陵蘭南部海域,其次是發生在南極北部。
密度流是由於海洋中的熱力分布不均勻而在海洋中形成的,冷的海水在下面,熱的海水在上面,就像是自發形成了一個循環泵,而如果某一個地方的海水熱量發生了突變,則會打亂局部洋流甚至是全球海洋環流的路線。例如,赤道氣流逆轉。溫室效應造成海溫上升,打亂了原來的洋流運動。從而導致海面上的氣流發生突變(厄爾尼諾現象),水氣和熱量重新分布。致使原來降雨正常的地區就會突降暴雨(或久旱無雨)造成洪澇災害,而另一些地區就會幹旱。

現狀

2006年,英國南安普敦國家海洋學中心科學家布萊登(Harry Braden)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加勒比海沿北緯25度進行取樣調查,檢測水的鹽分和密度。並把檢測數據與此前的記錄進行比較。結果發現,自1957年來,深海的冷水回流速度顯著地下降了,尤其是自1992年以來下降速度更快。如今,北大西洋暖流的流速已經比50年前下降了31%。這意味著北大西洋和附近大陸塊的溫度下降,這就是歐洲冬季越來越冷的原因。2010年2月,一塊大冰從南極大陸上融化下來,這塊大冰長80千米,寬40千米,從莫茲(Mertz)冰川上脫離出來。莫茲冰川是一條長達160千米的“冰舌”,從南極大陸上伸出來。隨後,新形成的海中冰山被一個長達96千米的名叫“B9B”的大冰山撞走。B9B於1987年從冰川上脫離。
衛星圖片:新脫落下的冰山與“B9B”冰山。衛星圖片:新脫落下的冰山與“B9B”冰山。
新的冰山和B9B所含的水加起來有10000億噸,可以供給地球上1/5人口的淡水需求。它們距離南極北海岸144千米,就像一個冰壩一樣堵在南極洲北岸外。科學家擔心這個冰山會阻塞形成“底部水”。

危害

南極洲“底部水”驅動的溫和洋流一旦從英國海岸消失,那么這裡的冬天就會更加寒冷。而且“底部水”也會導致洋流驅動力不足。而洋流的變化還可能會減少海洋的含氧量,進而殺死海洋生物而且會影響環境。南極洲的帝企鵝海豹可能會因找不到食物而受到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