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棲泥溞

雌性體長0.40—0.57毫米。體近三角形或尖卵形。金黃色或粉紅色。殼瓣由於蛻皮時沒有完全脫落,因而重疊成“年輪”狀的殼層。背緣短而平,後緣較高。後、腹兩緣都有羽狀剛毛。頭部很小。殼弧發達,向前延伸到頭頂。複眼小,單眼位於第一觸角的基部。第一觸角細長,分為2節,能自由轉動。第二觸角的基節粗大,外肢和內肢依次分為4節和3節,總共有8根游泳剛毛。胸肢6對。腸管簡單,無盲囊,但在直腸前部膨大。後腹部寬而大,肛門陷約位於尾爪基部與尾毛著生點的正中間。肛前部通常有10個左右肛刺,肛後部的側面有一行5—10個長刺,沿緣一行肛刺較短,數目在10個以上。突很大,僅一個。尾爪很長,具2個爪刺。雄性在國內迄未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底棲泥溞
  • 中文拼音:DǐQīNíSāo
  • 分類等級:種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甲殼綱
  • 亞綱:鰓足亞綱
  • :雙甲目
  • 亞目:枝角亞目
  • :粗毛溞科
  • 拉丁學名:Ilyocryptus sordidus(Liévin,)
  • 中國特有:是
文獻,形態描述,

文獻

  • 董聿茂、戴愛雲、蔣燮治、陳受忠、陳永壽、蔡如星. 1982. 《中國動物圖譜》甲殼動物第一冊(第二版). 北京:科學出版社. : 1-114.

形態描述

棲息於湖泊、池塘的底部和水流緩慢或靜止的河溝中泥層的表面,常在淤泥上匍匐,是典型的底棲種類。出現數量不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