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隆主義

庇隆主義

庇隆主義是20世紀40年代阿根廷前總統胡安·多明戈·庇隆(Juan Domingo Perón,1895—1974)提出了“政治主權、經濟獨立、社會正義”的口號,被稱為庇隆主義。

當時阿根廷民族資產階級趁帝國主義忙於大戰之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要求有自己的理論主張。這一口號代表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工人民眾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願望。

庇隆主義的核心就是所謂“第三種立場學說”,即對外主張同美國和蘇聯保持等距離的“第三立場”。庇隆說:“我們反對共產主義,因為共產黨人是宗派主義者;我們也反對資本主義,因為主張資本主義的人也是宗派主義者。我們的第三種立場,並非中間立場,這是一種意識形態上的立場,可以根據各種具體環境而或中,或左,或右。”

因此庇隆主義又稱“正義主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庇隆主義
  • 外文名:西班牙語:Peronismo;英語:Peronism
  • 倡導者胡安·庇隆
學說內容,發展過程,概括,政治主權,經濟獨立,社會正義,言論,影響,

學說內容

發展過程

庇隆在1938到1940年間在阿根廷駐義大利大使館任武官,當時法西斯主義方興未艾,墨索里尼正動員民眾參與重建義大利社會。這一段經歷“開闊了他的眼界”,對庇隆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庇隆在1946年上任後採取有利於工人階級的政策。他大規模擴大了加入工會的工人數量,幫助建立了勞工總同盟。他將此稱為介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第三位置”,後被人稱為“庇隆主義”。
庇隆本人也承認法西斯主義對他的影響,他說:“對我來說,一切都開始於1938年1月”, 在都靈所學的法西斯主義的政治經濟課程,“為我指點了迷津”,法西斯義大利是“第一個國家社會主義,……這是一條在俄國社會主義和美國資本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

概括

庇隆認為,他的學說是介乎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之間,“通過抑制兩個極端達到兩者之間的正確的平衡點的學說。”他認為二者都是宗派主義,應走第三條中間道路。對內實行勞資合作,對外主張與帝國主義和共產主義保持“等距離”,支持第三世界,擺脫對超級大國的依賴。故他的學說又稱“第三立場說。”
庇隆主義認為,第三位置學說的目標是實現人類社會中人的幸福,而達到這一目標的方法是協調物質主義、理想主義、個人主義和團隊精神這幾種力量,並以基督教的精神珍視每一種力量。
庇隆把他的理論概括為“政治主權,經濟獨立和社會正義”三大綱領性口號,認為這三大口號包括了庇隆主義的全部理論內容,是庇隆主義的精髓。

政治主權

是指政治上重視人的作用。他認為,庇隆主義完全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哲學。一切努力都是為人著想,凡是對個別人適應的,也應當適應於個別人所依賴的社會,因此,為了使阿根廷人成為自由人,國家必須擁有政治上的主權。

經濟獨立

是指把國家經濟從監護、控制和支配它的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下徹底解放出來,主張外資企業國有化,限制外國資本的發展,加強國家干預,支持國營和本國私人工業的發展、逐步改變經濟結構,實現國民經濟的現代化。
他強烈地反對美國和英國,沒收了這兩個國家在阿根廷的大量資產。他致力於推進國家的工業化,於1947年頒布了旨在發展國有工業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庇隆政府的特點就是混合了社團主義和社會福利措施。

社會正義

是指實行社會福利和社會改良,提高勞動人民的社會地位,主張“人道地使用資本”,迫使資本家為工人增加工資、安排就業,改善工人階級的勞動條件和生活待遇等。庇隆在其執政的10年裡(1946—1955)以他的學說為指導,實行了一系列政治與經濟改革,對阿根廷民族經濟的發展及社會政治的調整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另外,庇隆主義無種族歧視內容,對促進阿根廷的民族關係的發展也有積極意義。

言論

庇隆認為:“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共產主義都是已經過時了的制度。資本主義通過資本剝削人,而社會主義是通過國家剝削人,兩者通過不同的制度同樣損害人。” “我們若選擇其中的任何一種制度,都不能為我國人民帶來應得的福利,因此我們決定創立一個第三立場”。

影響

20世紀40年代正義黨和庇隆主義誕生後,阿根廷左翼政治運動就擁有了強大的社會基礎和廣泛的民眾支持。庇隆下台後,儘管他倡導的理論學說和政策實踐受到嚴厲打壓,但庇隆主義特有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始終是其他任何一種政治勢力和政治思潮都無法比擬的。
可以說,庇隆主義不僅擁有眾多堅定而忠實的追隨者,而且已經深深根植於阿根廷的政治和社會文化中,成為國家的政治象徵。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阿根廷存在著各種大大小小以正義黨冠名或打著庇隆主義旗號的政黨,有些是從正義黨分裂出去重組的新黨,有些則與正義黨或傳統的庇隆主義並無瓜葛,但只要打出庇隆主義這面屹立不倒的大旗,就能吸引不少選民的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