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古效應

庇古效應

庇古效應,經濟學概念,是總量經濟學中利率傳導機制的一種,描述了消費、金融資產物價水平之間相互關係。即物價水平P的下跌將刺激經濟和創造財富效應,將創造充分就業。這一理論首先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提出。實質貨幣餘額(M/P)是家庭財富的一部分,隨著物價水平P的下降,實質貨幣餘額(M/P)增加,消費者感到富有,並且更多地進行支出(消費)。這就是“庇古效應”,可以表示為:價格P下降-貨幣持有者更加富有-支出(自發性消費)C增加-產出Y增加。人們後來把依據這種理論提出的物價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資產實際價值的增加,從而產生的消費刺激效應,稱為庇古效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庇古效應
  • 外文名:Pigou Effect
  • 定義經濟學概念
  • 時間:1930
  • 人物:阿瑟·庇古
解釋,詳細內容,發明人,理論歷史,與凱恩斯效應,相關套用,政府債務,

解釋

又稱“實質貨幣餘額效應”,指物價下降所導致的實際餘額的增加會刺激消費從而對經濟產生一種自動調節作用的理論。它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在《古典靜態》(1943)一文中提出,故名。庇古認為,價格水平和貨幣工資的下降將導致人們所持有的各種財富的實際餘額增加;同時,人們進行儲蓄的目的是積累同收入水平相對稱的財富。因此,實際餘額趨於增加的財富將提高財富對收入的比例,從而導致儲蓄的下降和消費的增加、擴大總需求和國民收入水平。
庇古效應庇古效應
又稱“財富消費效應”。價格和利率水平的變化導致消費需求變化的傳導和反應過程。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Pigou, Arthur Cecil, 1877—1959)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庇古認為,價格和利率水平的變化,首先造成消費者的真實貨幣餘額(或有價證券收益)的變化和其財富的變化,進而引起消費需求的變化。當物價水平上升時,消費者擁有的貨幣餘額的實際價值就會降低,消費者發現自己的財富減少了。
庇古效應庇古效應
庇古效應是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阿瑟·庇古在1943年代提出。它是總量經濟學中利率傳導機制的一種,描述了消費、金融資產物價水平之間相互關係。具體是指物價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資產實際價值的增加,從而產生的消費刺激效應。
即一個大價格下跌將刺激經濟和創造財富效應,將創造充分就業。這就是說,隨著價格下降,更多的錢成為向消費者提供的開支,其購買創造需求更多的生產,從而更多的就業機會。但這種機制是不奏效的做法。因為,如果油價下跌是陡峭的不夠,許多企業將根據攜帶一些銀行與他們,因為他們將無法償還債務。如果秋天是漸進的,沒有機構會知道它會停止和消費者和生產者將持有的現金,從而創造了流動性陷阱。這是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阿瑟庇古塞·西爾提議的,被稱為真正的平衡作用。

詳細內容

實質貨幣餘額(M/P)為家庭財富的一部分,隨著物價水平P下降,實質貨幣餘額(M/P)會增加,消費者會感到富有,並更多地進行支出(消費)。這被稱作是“庇古效應”,能表示為:價格P下降-貨幣持有者會更加富有-支出(自發性消費)Ca增加-產出Y增加。人們後來將依據這種理論提出的物價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資產實際價值的增加,從而產生的消費刺激效應,稱之為庇古效應。
庇古效應庇古效應
物價水平的變化,將引起既定數量的金融資產的實際價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價水平的上升與家庭現有可支配貨幣收入的上升相對應,則可使其實際收入不變;但是,由於物價水平變動對所擁有的資產的實際抑制效應,仍可能促使家庭實際消費支出減少。相反地,如果物價水平的下降與家庭現有可支配貨幣收入下降比例相對應,那么它仍可以由於所擁有資產的實際價值上升產生刺激效應,從而增加消費支出。表示:價格P的下降-貨幣持有者會更加富有-支出(自發性消費)Ca增加-產出Y增加。另外,經濟學中的財富效應,最初是指庇古提出的“實質貨幣餘額效應”,即“庇古效應”。即庇古認為,如果人們手中所持有的貨幣及其它金融資產的實際價值增加(當一國物價水平下降時),將導致財富增加,人們更加富裕,就會增加消費支出,因而將進一步增加消費品的生產和增加就業,促使經濟體系重新恢復平衡。還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庇古效應只在貨物和勞務市場中起作用;它與凱恩斯效應不同,凱恩斯效應只在債券市場中起作用。

發明人

阿瑟·塞西爾·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阿爾弗雷德·馬歇爾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劍橋學派馬歇爾的學生,被視為劍橋學派正統人物及主要代表。他由於《財富與福利》(後稱《福利經濟學》)一書而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為福利“經濟學之父”,成為福利經濟學的創始人。
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劍橋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出生在英國一個軍人家庭。他是這個家庭的長子。青年時代入劍橋大學學習。最初的專業是歷史,後來受當時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的影響,並在其鼓勵下轉學經濟學。畢業後投身於教書生涯,成為宣傳他的老師馬歇爾的經濟學說的一位學者。他先後擔任過英國倫敦大學傑文斯紀念講座講師和劍橋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他被認為是劍橋學派領袖馬歇爾的繼承人。當時他年僅31歲,是劍橋大學歷來擔任這個職務最年輕的人。他任期長達35年,一直到1943年退休為止。退休後,他仍留劍橋大學從事著述研究工作。另外他還擔任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國際經濟學會名譽會長、英國通貨外匯委員會委員和所得稅委員會委員等職。
庇古的學術生涯及學術研究成就這個經濟學家是經濟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之一,他是從外在形式來考慮這些令人困擾的問題的,並觸動了新古典主義經濟政策中隱含的狂妄自大。他有一個相當奇怪的名字,但他的個性和怪僻與他名字的怪異非常吻合——他就是庇古。在其學術生涯中,庇古前後判若兩人。此外,他還是新古典學派思想的重要典範。事實上,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是將庇古作為新古典主義學派中持充分就業分析觀點的代表人物來進行攻擊的。庇古也進行了反擊,稱凱恩斯的《通論》是錯誤觀點的混合物。對許多更年輕的經濟學學生來說,庇古的名字總是不可避免地和“庇古效應”相聯繫,這是他回應凱恩斯的一個論據,他試圖在古典主義有關工資和價格彈性的假設下通過邏輯完全性的演示,恢復新古典主義就業理論的地位。
此外,庇古還首先注意到了私人活動會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並且他還是當時攻擊自由放任模型的一個重要人物。庇古早在1912年就在他的《財富和福利》一書中提出了這些令人困擾的問題。近半個世紀之後,經濟學家們才意識到庇古曾經設法解決的論題是繁榮的經濟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這個問題實際上將威脅到整個體系的合理性。但是那時幾乎沒有經濟學家能夠理解庇古的分析所具有的突破性本質。庇古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已經開始質疑這個系統本身的穩定性,並開始為其他可供選擇的體系的經濟秩序辯護。弗蘭克·奈特是庇古1920年出版的第一版《福利經濟學》的研究者中惟一一個注意到庇古已將爭論的主題從各種經濟秩序體系之間的選擇轉向了改變和改良現有的職能體系的方法的人。哈里·詹森(Harry Johnson)教授,在他為庇古所做的感人至深的悼詞中講到,庇古的分析將爭論從革命性的變化轉變為改良現存體系的方法,“在庇古剛剛提出這一理論的時候,以及在這一理論發表之後的困難重重的戰時階段,它還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但隨著凱恩斯革命逐漸為人們所了解,加上30年代和40年代的政治分歧也在福利資本主義的體系中得到協調,經濟學家們越來越多地面臨庇古曾經關注的那類政策問題,在這些分析中,他是先驅者。”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後來使我們認識到“我們所關注的問題的片面性”,並推廣了幾乎在半個世紀之前別人還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庇古就很清楚地預見到的許多問題。
作為以古怪個性而著稱的這一學科中最奇怪的人之一,庇古的性格經歷了一次極端的轉變。在早年,他是一個快樂的、愛開玩笑的、愛社交的、好客的單身漢,但是後來他變成了一個相當怪僻的隱士。他終其一生的朋友和同事C.R.費伊(Fay)如下解釋他的轉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他是一個很大的衝擊,戰後他就不再是原來那樣了。”他將自己在劍橋的大部分假期用於到法國、比利時和義大利的戰爭前線參加志願急救工作。在他職業生涯的早期,他就認識到社會和經濟問題之間的密切關係,反映了他對人性和科學問題的熱情。作為一名學生,庇古顯示了在人類知識方面罕見的才能。在他24歲的時候,他有兩篇文章獲獎,它們的題目充分顯示了這個年輕學者知識涉獵之廣。其中一篇叫《過去50年中大英國協農業生產相關價值變化的原因和影響》;另一篇叫《羅勃特·布朗寧,一個神學教師》。在此之前兩年,他已經因為一篇英文詩獲得金質獎章,他還創作了一首名叫Alfredthe Great的歌曲(戰後他的性情大變,他賣掉了這枚獎章以資助飢餓的喬治亞人。)從劍橋英王學院畢業後,他將時間主要用於演講、出版和致力於關稅改革的爭論,直到晚年,他對這個問題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他的一個學生將他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外貌描繪為高而挺拔,著裝怪異,偶爾會在鄉間漫步,或者斜靠在英王學院草地上的帆布椅上。為了表示對希特勒的蔑視,在納粹空襲的時候,他一直坐在帆布椅上。庇古因為著裝而享有很高的聲譽,20世紀50年代,他穿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服裝驕傲地出現在馬歇爾圖書館。

理論歷史

環境稅收的定量化研究在我國需求很大,但環境稅收模型方面的研究在我國稅收理論界還略顯不足。多見籠統照搬國外模型,參數選擇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局部的靜態模型多見,缺乏動態分析等。所以,中國環境稅收模型的研究方向首先要把握中國的具體國情,在充分研究借鑑國外的環境稅收模型優點的基礎上,獨立或合作開發自己的模型工具,為我國制定有效的生態稅收政策提供支持。庇古稅是傳統的價格控制手段,其稅收模型不斷完善,主要有庇古(pigou)稅模型及古諾(cournot)模型和斯坦克爾伯格(stackelberg)模型等。
庇古效應庇古效應
庇古效應的第一次流行在1943年他曾提議連結餘額消費前,戈特弗里德·哈伯勒作出了類似的反對,一年後的一般理論的出版物。繼傳統的古典經濟學,庇古贊成“自然費率”,而經濟將返回,看到了“真正
的平衡效應”作為一種機制,保險絲凱恩斯主義和古典模式。(在大多數情況下他承認,粘性價格仍可能防止回歸自然的產出水平後一種需求衝擊

與凱恩斯效應

物價水平的變化是通過實質貨幣餘額的變化影響均衡產出水平的,這種影響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凱恩斯效應。簡單的說就是依靠政府行為從外部創造需求以推動經濟成長。二戰後,這個經濟理論被羅斯福政府對付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以後,凱恩斯效應因普遍出現的“滯脹”現象而失效。
庇古效應庇古效應
庇古效應是對凱恩斯效應的補充,與凱恩斯效應合稱為實際餘額效應。並解決了凱恩斯效應在流動性陷阱和投資缺乏利率彈性的條件下都不起作用的難題。

相關套用

如果庇古效應總是運作強烈,日本央行的政策接近零名義利率可能已經預計,日本通貨緊縮的越快。其他明顯的證據對庇古效應來自日本可能是其長期的停滯,而消費支出價格下跌。這一價格下跌將使消費者感受到更豐富的(和增加開支),但日本的消費者往往會報告說,他們寧願延遲採購,預計價格將進一步下跌。類似的,因為價格反向庇古效應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消費電子產品的貶值(這是有時被稱為奧斯本效應)。

政府債務

羅伯特·巴羅認為,公眾沒有上當,以為他們是富裕時,政府發行債券給他們,因為政府債券券必須支付從增加稅收。因此,他說:在微觀經濟層面,主觀水平的財富將減少的份額,對債務的國家的政府。債券不應被視為部分淨財富在巨觀經濟層面上。
因此:有沒有辦法為政府建立一個“庇古效應”通過發行債券,因為該級別總主觀的財富將不會增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