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何紋豆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作品。現收藏於天津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幾何紋豆
- 館藏地點:天津博物館
- 所屬年代:戰國
- 類別:青銅器
幾何紋豆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作品。現收藏於天津博物館。
幾何紋豆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作品。現收藏於天津博物館。文物特徵幾何紋豆口徑17.4厘米 高18.9厘米 器高12.7厘米 蓋高7.9厘米。蓋與豆盤扣合呈扁球形,蓋上有類似喇叭形的圓形捉手,可倒置以盛物。豆盤兩側置環形耳,下...
彩繪幾何紋豆 木胎,斫制輔以挖制。由淺圓盤、細把(上部為八棱形,中部有兩道凸箍)和喇叭形座接榫構成。盤內髹紅漆,余髹黑漆,並在黑漆地上用紅漆繪綯紋、幾何紋、方塊紋等紋樣。1986年江陵雨台山18號墓出土,現藏於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戰國,高22.8,盤徑16.1cm。
戰國,口長11.7,寬8.2,通高8.3cm。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戰國,口長11.7,寬8.2,通高8.3cm。木胎,挖制輔以斫制。盤作橢圓形,有柄與座,盤外侈出對稱的耳、鋬各一,上部均與口平齊,鋬彎曲透空。盤內髹紅漆,余皆髹黑漆,並用紅漆繪幾何紋樣。
戰國雲紋銅豆 雲紋銅豆為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高23.6,口徑17.5厘米,1965年出土於湖南湘鄉新坳31號墓,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盛食器。全器外表及器物的子口處均勻飾勾連的幾何狀紋,是一件精美的楚國青銅器。
勾連雲紋豆,周朝的青銅器。要用來盛放肉醬、醃菜等一類調味品。年代:周 戰國.連雲紋豆的造型為器身子口,子口上有三角狀的雲紋,盤較深,喇叭狀的圈足,在當時它有個專稱叫"校",蓋和器身比較相似,在中部的弦紋上還飾有雲紋,整件器物通體裝飾有幾何形和勾連狀的雲紋。高足盛食器,主要用來盛放肉醬、醃菜等...
這些幾何紋連續反覆,形成一種規律的圖案美。印紋是在陶坯未乾時,用纏有繩子的陶拍或印模拍印上去,經燒制而成的。有時拍印的部位不太準,花紋往往有重複交錯現象,分為印紋硬陶和印紋軟陶兩種,軟陶火度較低,硬陶火度較高,有手制、模製的,也有輪制的。器形有杯、盤、豆、簋、罐、尊、瓿、盂等。
中原龍山文化幾何形紋是中原龍山文化的彩陶紋樣。中原龍山文化的彩陶紋樣為幾何形紋。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的屬於龍山文化早期的文化遺存中有少量的彩陶。多在大口深腹罐的上腹,用紅色繪著一圈用交叉線組成的帶狀紋,紋飾趨於簡單疏朗。襄汾陶寺中原龍山文化墓地隨葬的彩繪陶的花紋中,也有許多幾何形紋,有圓點紋、折帶...
蟠虺紋豆,中國古代青銅器 器皿信息 蟠虺紋豆,高42.2cm,口徑35cm,重12.16kg。豆大腹,雙附耳,圈足。有蓋,上有透空握,握飾雷紋,蓋、腹飾蟠虺紋。青銅豆出現於商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本器為河南輝縣出土,體形較大。蟠虺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盛行於春秋...
商白陶刻幾何紋瓿,高20厘米,口徑18.6厘米,足徑15厘米,為商代盛酒器,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文物歷史 瓿(音布),同缶,盛酒器,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瓿的祖形為陶缶,《說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象形。”白陶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至商代,由於燒成溫度提高,原料的...
一九六六年陝西寶雞出土的雲紋壺,一九七二年廣東肇慶出土的流雲紋罍,一九五五年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的雲紋舟,一九七三年河南洛陽中州路出土的雲紋承弓器,湖南長沙市出土的雲紋帶鉤,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幾何勾連紋壺和狩獵紋銅鏡,一九五四年四川昭化出土的犀牛帶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雲紋豆形燈和虎子,一九七七年...
夔龍紋鐘春秋早期 蟠虺紋鐘春秋中晚期 蟠虺紋鐘春秋中晚期 蟠虺紋鼎戰國早期 壽春腐鼎戰國晚期 楚王畲(熊)悍鼎戰國晚期 雷紋瓦戰國早期 羽翅紋簋戰國晚期 鑄客筐戰國晚期 蟠虺紋筐戰國晚期 鑄客百戰國晚期 蟠虺紋豆戰國早期 幾何紋豆戰國早期 幾何紋壺戰國晚期 幾何紋壺戰國晚期 蟠虺紋瓿戰國早期 鑄客勺戰國...
還有一個變化就是純粹幾何紋飾母題的出現,戰國時期·銅鎏金青銅豆諸如曾侯乙墓青銅器上鑲嵌的幾何雲紋圖像,琉璃閣1號墓所出土的鑒的下腹複雜的三角雲紋及涪陵小田溪編鐘的錯金雲紋等。純粹的幾何紋在春秋晚期非常少見,而且也非常簡單。戰國早期描繪水陸攻戰、燕樂、採桑等活動的畫像很多,山彪鎮1號墓的水陸攻戰...
青銅花紋多在器蓋、頸、腹、圈足等部位,一般可分幾何形、動物形和人事活動三大類。幾何紋主要有弦紋、乳釘紋、雲雷紋、重環紋、三角紋等。隨著時代的推移,青銅花紋的藝術風格也有演變。商代早期的銅器除素麵外,已鑄造饕餮紋、夔紋等。到商代中期(即從武丁到祖甲)饕餮紋、夔紋、鳥紋、龍紋、圓滑紋、聯珠紋、...
風格:樸實厚重彩繪紋樣:動物紋(人面紋、魚紋、魚鳥結合紋、鹿紋)幾何紋(寫實紋飾-抽象幾何紋)編織紋 作品:1、人面魚紋彩陶盆 這件陶盆上畫有人面,人面兩側各有一條小魚附於人的耳部。有的學者根據《山海經》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師“珥兩蛇”的說法以為人面魚紋表現的是巫師珥兩魚,寓意為巫師請魚附體,進入...
紋飾的主要形式有鳳鳥紋、龍紋、雲紋、幾何紋、花瓣紋、菱形紋、變形龍鳳紋、獸面紋、蟠螭紋等等。楚漢符號文化中紋飾體現的器物主要有青銅器。如酒器“尊”、“觚”、“方彝”、“罍”等;兵器“戈”、“鉞”、“劍”;食器“鼎”、“豆”、“盂”;樂器“鐘”;還有其他生活用具如:銅鏡、帶勾等,尤其...
器表多髹黑漆,作為底色,上面用漆或油彩繪出金、黃、紅、赭、綠、白等色圖案,常見的為各式雲紋、幾何紋、鉤連紋、動植物紋,以及表現狩獵、舞樂、出行等活動的圖像,色彩絢麗,紋飾生動。也有些漆器的紋飾為針刻,線條勁利流暢,表現出很高的繪畫水平。漆器胎骨以木胎居多,也有夾胎和竹篾胎。此外,髹漆、...
印紋陶主要流行於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廣西、台灣、江西、安徽等地,器形大都為日常用品,如瓮、壇、罐、盂、缽、杯、盤、豆、簋、尊、罍等。製作方法 手制、模製、輪制。其紋飾初出於加固陶坯的目的,器物多留有布紋、席紋、繩紋的痕跡,後漸趨豐富、精美,紋樣均為幾何形紋飾,主要有水波紋、米字紋...
這件戰國勾連雷紋帶蓋銅鼎,口徑23.5厘米,高29厘米,整器保存較為完好。鼎蓋鑄有三隻小獸,蓋隆起,蓋上有環形捉手,飾蟠螭紋。鼎口收斂、鼎的腹部有一周凸弦紋,腹和蓋各裝飾著兩周勾連雷紋,附耳飾幾何紋;下有三足,鼎足細長挺拔,飾獸面紋。文物背景 銅鼎是從陶製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最初用來...
出土遺物中如觚、觶、尊、簋、瓦足盤以及拍印的雲雷紋等特點與中原地區河南偃師二里頭、鄭州二里崗的夏商文化有緊密的聯繫,其年代應相當於夏商時代。文化影響 對良渚文化的影響。在地域上,馬橋文化與良渚文化也處於同一分布範圍。在浙南、閩北等地區的影響。幾何形紋陶與良渚文化諸陶系相比,製法、造形或紋飾等...
半山類型的典型紋飾之一,是葫蘆紋與網紋相結合的一種複合紋飾,大量見於花寨子遺址。一般由4組或6組束腰葫蘆形組成,相互對稱,葫蘆口一般向上,個別的向下。葫蘆網紋大多數用黑、紅復彩繪製,先用紅色繪葫蘆輪廓,外繪黑色鋸齒帶紋,內填細密整齊的網紋,葫蘆之間用鋸齒紋或其他幾何紋分隔。早期的葫蘆形束腰不明顯...
幾何紋圖案 金銀錯青銅器多用幾何紋裝飾,其中尤其以幾何雲紋最多見。金銀錯幾何雲紋,與以往青銅器的幾何雲紋不同,其主要特點是,它既有幾何圖案所固有的嚴謹規則構成的骨法,而又在規則中求變化。如多使用細而勻稱的雲紋渦線,而旋轉的細渦線之間,是用較寬的面來聯結,這種紋飾富有節奏感和律動美,顯得格外...
陶寺彩繪陶器,陶寺遺址出土的施以彩繪的陶器。彩繪陶器主要集中於壺、盤、盆、折肩罐、豆、瓶等器形,而釜灶、鬲、學等日常生活炊器則少見。彩繪陶器一般為燒成後著彩,以黑色陶衣為地,上施紅、黃、白、藍等色,繪出圈點紋、條帶紋、幾何紋、渦紋、雲雷紋、龍紋、變體動物紋等紋飾,圖案抽象不實,且多...
織造上一般採用“三枚斜紋組織”,兩經三緯,經線用底經和面經,底經為有色熟絲,作地紋;面經用本色生絲,作緯線的結接經。染色需用純天然的天然染料,先將絲根據花紋圖案的需要染好顏色才能進入織造工序。染料挑選極為嚴格,大多是草木染,也有部分礦物染料,全部採用手工染色而成。宋錦圖案一般以幾何紋為骨架,...
蟠蛇紋盤 春秋晚期 素麵罍 春秋早期 鱗紋 春秋中期 鼠季鼎 春秋早期 商丘叔? 春秋早期 宋公蓋 春秋晚期 交龍紋鼎 春秋晚期 哀成叔鼎 戰國早期 雲紋鼎 戰國中期 花辦紋鼎 戰國中期 錯金雲紋鼎 戰國中期 錯金銀團花紋流鼎 戰國晚期 鳥紋方籃 春秋晚期 哀成叔豆 戰國早期 狩獵紋壺 戰國早期 幾何紋方壺 ...
隋代瓷器的花紋也很具時代特色,主要原因是模印花紋:用瓷質印模在未乾的胎體壓印朵花紋、草葉紋、幾何紋、尤以朵花紋最有代表性,其次是劃花:蓮瓣紋、卷葉紋、波浪紋。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只要憑瓷器的典型紋飾,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其是否為隋代器物。青瓷藝術 隋代青瓷是在南北朝時期陶瓷生產的基礎上發展...
商代和西周銅器上的獸面、饕餮等繁縟紋樣已被淘汰,代之以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與圖像紋等。動物紋中有竊曲、蟠螭、蟠虺和貝紋;幾何紋中有環帶、重環、雲雷紋等;圖像紋主要描繪當時人的生活,如採桑、射獵、宴飲及水陸攻戰等。有些花紋成網狀四方連續,說明當時已經採用花版捺印的新技術,比過去全部雕刻范...
公祭儀式在黃帝陵外的廣場舉行,祭祀場所以古樸宏偉的黃帝陵建築為主體,以黃、紅色為主色的地毯從印池邊一直鋪設到主祭祀大殿,參加祭祀大典人員均披戴黃色佩巾,中有赭色漢代瓦當紋,兩端有雲紋、幾何紋、動物紋,上邊篆書“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字樣。祭祀人員佩戴此巾,作為整齊劃一的標誌。祭文重在體現頌揚黃帝功德...
1974年潮州市饒平縣浮濱、聯饒兩地,出土以長頸大口尊,對稱穿孔壺、豆為主要特色的147件醬黑釉陶器,這類陶器僅見於粵東至閩西南一個相對大的區域範圍內,但潮州饒平比較集中成套,其年代相當於商代。因有別於同期南方幾何印紋陶的文化類型,故被中國考古學界命名為"浮濱文化類型"。1982年,我市潮安縣歸湖二塘...
莊內刺子繡紋樣包括幾何紋樣(七寶,紗綾紋,分銅紋等),主題紋樣(花鳥山水物等),小針紋樣(柿花紋等)。更多紋樣請參考《刺子繡圖典》《傳統刺子繡圖典》《東北地區刺子繡》《刺子繡可愛花布巾》 等相關書籍。小巾繡紋樣包括花子,豆子,貓眼等,基礎紋樣約40種,通過排列組合形成豐富的大尺寸紋樣設計。
湘西一帶織錦一般以細棉紗或絲紗為經,以粗棉、毛或絲紗為緯,多為通經斷緯法織出的錦有菱形、幾何紋,字紋、團花等,一般用作被面,稱為粗錦。過去亦有以細彩絲線為經緯紗按通經通緯法織出的花手帕、頭巾等,稱為細錦。貴州台江縣、黃平縣、劍河縣一帶以通經斷緯法織出的彩錦圖案十分豐富,有龍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