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寺(河北省靈壽縣的寺廟)

幽居寺(河北省靈壽縣的寺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幽居寺,幽居寺是北齊時期的重要寺院。位於河北靈壽縣寨頭鄉砂子洞村,距縣城約六十公里。該寺坐北朝南,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群峰疊翠,寶塔映輝,景色秀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幽居寺
  • 地理位置:河北省靈壽縣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塔幽居寺
  • 建成時間:557年
歷史價值,重要文物,文獻記載,

歷史價值

幽居寺是北齊時期的重要寺院。寺由北齊官寺定國寺僧標禪師與北齊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趙郡王高叡“同舍異珍,建斯靈宇”。先由僧標草創寺宇,繼有高叡擴建創新,增築靈塔。
寺以塔為中心,是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且保存至今。
塔平面為方形,創建於北齊,重修於唐代。
塔身建於簡樸的方形台座上,每邊長五.二三米,密檐七層,高約二十三米。
第一層較高,南面辟半圓形石拱門。門框由整條石材雕琢而成,框線及門楣上滿布線刻蓮花化生童子、雲龍、金翅鳥及忍冬紋飾;周飾波斯聯紋。
整幅圖案的雲龍紋雕刻,雲氣飛動,龍神矯矢,展示了高超的北齊藝術風格。
塔身自第二層以上每層的高度依次遞減,外部輪廓也逐漸內縮,使塔體外形呈方錐形,顯得優雅簡樸,挺拔穩固,是北朝磚塔的典型遺存。

重要文物

河北省靈壽縣幽居寺塔原供養在的北齊釋迦牟尼佛漢白玉坐像,塑於北齊文宣帝年間(公元556年),由趙郡王高叡命工匠以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法相精細而莊嚴。
幽居寺
1996年被盜往海外。
2016年2月22日,被盜往海外的河北幽居寺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佛首,經台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促成,啟程回歸大陸。
2016年2月26日,星雲大師以90歲高齡親自護送佛首與佛身到達北京。
2016年3月底,佛首與佛身回到石家莊。
2016年4月30日下午,“星雲大師捐贈北齊佛首合璧入藏暨一筆字書法展開幕儀式”在河北博物院舉行。經過精心修復,身首合璧後的大佛終於在公眾面前亮相。

文獻記載

據《靈壽縣誌》記載:北齊趙郡王高叡,歷選太行勝概,得朱山之陽,建祁林寺(即幽居寺) 。置僧舍二百餘間,擇行僧二千餘眾居之。齊亡,寺亦荒廢。繼盛於元大德間。
經過一千四百多年的變遷,寺院早已廢圮,但卻較完整地保留了七級方磚塔一座及一部分附屬文物,包括古碑四通(北齊碑二、元碑二)、以釋迦、阿閦、無量壽等三佛(高叡為亡父、母、兄、妻及自身造)為主的漢白玉石佛像二十一尊和石經幢一座。
這些現存佛教遺蹟,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高叡為北齊高祖、神武帝高歡弟趙郡王高琛之子,《北齊書》及《北史》皆有傳。
據其本傳記載,高叡(公元五三六——五七O年),小名須拔,三歲父高琛死,為高歡鐘愛,養於宮中,恩同諸子。
十歲喪母,母為魏女侍中、華陽郡長公主元氏。
東魏興和(公元五三九——五四二年)中,襲爵南趙郡公。文宣帝高洋即位,叡進封爵為趙郡王,邑一千二百戶。
天保七年(公元五五六年) ,以“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定州諸軍事、撫軍將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趙郡王”的身分,造漢白玉石三佛像。
八年(公元五五七年)被召赴鄴。後受任防衛長城內外。
皇建元年(公元五六0年) ,孝昭帝高演臨終,高叡受託顧命,奉迎世祖於鄴,以功拜尚書令。世祖死,高叡與馮翊王潤、安德王延宗及元文遙等人,參奏當朝權臣、鮮卑人和士開,被太后殺於雀離佛院,時年三十六歲,死無贈謚。
高叡崇佛,從其所造寺、像可見一斑。
傳載數母病逝,他居喪盡禮,“持佛像長齋(齋戒禁食),至於骨立(形容消瘦,如皮包骨),杖而後起(需拄杖方可立起)。”
該碑立於幽居寺塔外東南角,高近二米,寬一米,三十八行,每行六十四字,凡三千餘字。碑額題〈大齊趙郡王口口口之碑〉十字,正書“天保八年(公元五五七年)二月十五日立”。碑文詳述定國寺禪師僧檦創始該寺,趙郡王任定州刺史時拓而新之,更建靈塔的史實。對當地的地貌、形勝、傳說和佛教信仰,該地與北齊帝室的關係等,都有所記載。
碑文用典馴雅工仗,行文繁麗多致,可資提供不少訊息。
據〈趙郡王高叡修寺碑〉:“又復運藍田之玉,采荊山之珍,鏤彈變化,圖窮相好”,可知該寺造像無論是選料還是雕鏤,都極精工。這從現存遺物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其中,〈趙郡王修寺碑〉碑額上部鑿佛龕,內浮雕釋迦坐像一尊,碑陰上部佛龕浮雕釋迦、多寶佛並坐像。碑首鑿佛龕,是北朝寺廟碑的通例。
寺內現存漢白玉造像,總計二十一尊,其中十八尊藏於塔內底層,三尊立於塔外。從造像紀年刻銘看,塔由三尊大型造像為高叡天保七年雕造,塔外大型造像為趙郡王國常侍房紹興於天保十年雕造。這批造像均為北齊雕刻藝術的傳世之作。
塔內三尊大像,為幽居寺塔供養的主佛,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右為阿閦佛,左為無量壽佛。
三尊造像大小相近,高者一。四五米,低者一.三米,藝術作風統一,均為北齊造像傑作。
頭雕低平磨光肉髻,面相豐滿,雙目微啟,神態安詳。身著偏袒右肩袈裟,雙手作說法印或施無畏、與願印,手腕戴鐲,兩腿結跏趺坐。這三尊主佛出自皇室高氏之手,彌足珍貴。
該寺元代聖旨碑,還稱為“三尊佛祁林院”,三尊佛成為寺院的代稱,可見其影響之深遠。塔內其它小型造像,現均崁於底層三面牆壁上。
多為坐佛像,菩薩像僅一尊。高度在二十——四十八厘米之間。其造型多與三尊大佛相近,一尊為善跏趺坐佛,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兩側夾侍二弟子。
菩薩作右舒相坐式,坐於細長束腰圓座上,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這些造像,大多雕刻技藝水平很高,造型特點顯著,可謂北齊造像中的上乘之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